云台山二十四景——沙堤接引
为了让广大读者更深刻地了解“云台山二十四景”,我们邀请了连云港历史人文方面的专家,从人文、历史、地理、典故、文化、诗词等方面阐释“云台山二十四景”,让更多的人了解连云港的历史文化,传承连云港人文精神。今天推出第二景——沙堤接引。
黄申瑾《图二十四景》记载,板浦至山足五十里,旧从黑风口舟渡,右至凤凰城,左至东庄。数十年前,海水壅沙成堤,始有陆道,直达山巅,永绝风波不测之患,此皆神力默佑所致也。途中复建草庵,以供行人憩息。
崔应阶的《云台山志》载有一首程校所写题为《沙堤接引》的五言律诗:策蹇云台下,长堤路正延。传闻潮汐处,今见陌阡连。牧笛春风里,莺声芳草边。高峰遥在目,苍翠满山巅。
按黄申瑾的说法,从板浦去云台山,有50里路。很久以前从板浦去云台山,要从黑风口乘船渡海,右至凤凰城,左至山东庄。板浦与云台山有陆道相连是在黄申瑾画二十四景图的数十年前。
这张图上标出了四个地点。近处(右下角)是板浦,左侧是黑风口,说明之前从板浦上云台山要乘船过黑风口,然后再通过南城(凤凰城),或者山东庄上山。如今海退沙壅,形成了一条从板浦上云台山的陆路通道。人们还在这条陆道中间建了一座草庵,以供行人休息。
程校的这首诗,写自己从新形成的陆路上经过时的所见和兴奋的心情。骑着小毛驴,走在陆路上。感叹这里的沧桑之变。听着春风送来的牧笛声声,小鸟在路边的芳草丛中鸣叫。遥望远处的高山,满山青翠,令人向往!写出了诗人这时既兴奋又愉快的心情。
在板浦至云台山的途中,过黑风口有沙堤路连接云台山。
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前,云台山还是一座海岛,四面环水,无舟不渡。古人为了解决云台山交通难题,曾先后在云台山周遭修建六条长堰,如南接谢禄山北至石城的西捍海堰,西南接苍梧山东至巨平山的东捍海堰,东起大岛山西抵凤凰城东的王公堰等。
然而这些人工古堰只能解决云台山环山交通问题,却未能沟通云台山对外的联系。云台山与陆地交通的唯一办法是从孔望山黑风口登舟渡海到凤凰城,从板浦登云台山也要绕道海州经过这条海上渡船通道。
在清康熙五十年,云台山海退成陆,但云台山南部并未全部成陆,虽然海水壅沙形成一节一节沙垄,但是海汊、沙滩、河荡犹存,行人依然不能由板浦直抵云台山。于是,在清嘉庆年间,人们将断断续续的沙垄用人工加以修筑连接起来,形成板浦到云台山之间一条长达五十里的沙堤,古人的诗文中对此多有描写。
遗憾的是这条沙堤久已不存,今人只能从画家黄申瑾的《云台山二十四景》和少许遗迹中想象它的旖旎风光了。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