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数据服务> 统计公报

连云港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时间:2014-11-14 16:45:45
  • 来源:
  • 阅读次数:
  • 字体:[ ]

连云港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连云港调查队

〇一二年三月六日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抓住沿海开发历史机遇,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幸福港城”工作主题,认真谋划思路,落实关键措施,攻坚克难,拼搏奋进,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一、综合

经济总量继续扩大。初步核算,2011年地区生产总值1410.52亿元,增长13.0%,居全省第三位,较上年前移一位。人均水平跃上新的台阶。全市人均GDP突破3万元,达到32119元,增长13.7%。其中市区人均GDP达到48147元,增长10.8%。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型,优质、高效农业比重进一步提高。工业结构调整继续推进,传统工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以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新装备制造业为先导的高新技术支撑的新型工业体系正在形成。服务业产业层次逐步提高,对连云港经济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显现。2011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04.41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53.98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52.13亿元,增长13.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5.3:45.7:39.0调整为14.5:46.4:39.1。

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县域GDP共实现903.29亿元,占全市比重64.0%,较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增长14.3%,增速较全市平均高1.3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县域前列。

2011年全市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一是经济总量依然偏小,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二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节能减排压力加大;三是外部经济环境趋紧,利用外资难度增加;四是城乡居民持续增收压力加大,改善群众生活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二、农林牧渔业

粮食生产连续九年丰收。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31.9万亩,比上年增加了0.52万亩,增长0.07%;亩产为475.3公斤,增长1.6%;大旱之年总产量345.98万吨,增长1.6%,连续九年丰产丰收。

高效农业发展加快。开展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基地“三大创建”活动,加大农业园区建设力度,新增省级农业产业园区4家,市级12家。目前,全市共有省级农业产业园区6家,市级农业产业园区24家,千亩连片设施农业示范基地34个,畜牧规模养殖场(区)1.68万个增高效农业33.3万亩,设施农业15.6万亩。

畜牧生产整体较好。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畜牧业保持健康发展。全年生猪出栏405.61万头,肉牛21.58万头,禽类6667.28万只,生猪、家禽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71.0%和88.2%,较上年同期增长8个百分点以上。

渔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5.2万吨,增长6.9%,其中海水产量41.6万吨,增长7.8%,淡水产量23.6万吨,增长5.4%;渔民人均收入超2万元,增长11.7%;水产品出口创汇9000万美元,增长11.8%。新增高效渔业面积10.12万亩,新增设施渔业5万亩,新增工厂化养殖6万平方米。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开展了农产品五项专项整治行动,生鲜乳、饲料、“瘦肉精”、三聚氰胺等检测合格率均为100%,蔬菜、水果、茶叶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96%以上。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重点打响生态品牌、特色品牌和原产地品牌,新增“三品”品牌超过397个,新增省级名牌农产品4个。全市已通过认证“三品”品牌近千个,认定“三品”基地面积432.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8.0%。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工作的重点,组织农业园区产销合作集中签约,6家被认定为首批市级农产品加工集中示范区。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新增5家企业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179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26家,市级151家。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330亿元,实现利润42亿元,分别增长25.0%和18.0%。

生态农业建设扎实推进。新建农村户用沼气8150户、畜禽沼气治理81处、秸秆气化站12处。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整治,突出做好重点饮用水源地沿岸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推进生态家园示范村建设,加强观光休闲农业建设,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主导地位继续加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34.75亿元,增长19.4%,高于全省平均增速5.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二位。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共有3家,比去年增加2家,过十亿元企业新增20家、总数达到48家,过亿元企业新增106家、总数达到357家。全市48家销售过十亿元企业累计完成销售收入1487.23亿元,增幅高达51.5%,高出全市销售增幅7.1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57.6%。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619.64亿元,增长43.7%;其中重工业1873.66亿元,增长51.7%;轻工业745.98亿元,增长26.9%;重工业占比比年初提高了3.4个百分点,达到71.5%。

工业效益平稳增长规模以上工业效益总体良好,在列统的34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7个行业利润同比保持增长态势。医药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六个行业利润过1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180.88亿元,增长21.3%,实现利税总额282.63亿元,增长23.2%。

主要行业发展良好。行业产值比重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的行业依次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七个行业。七大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98.1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4.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四个行业产值突破200亿元,分别为424、264、253、230亿元。

重点企业支撑有力。20强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053.45亿元,增长44.2%,总量占规模以上产值的40.2%,拉动全市产值增长17.7个百分点。镔鑫特钢、兴鑫钢铁、金信利不锈钢、东茂矿业四家企业产值增幅超过100%,分别增长104.6%、107.4%、924.6%、897.8%。

“三新一高产业”发展提速。“三新一高产业”累计完成产值1214.8亿元,增长45.5%,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6.4%,其中新医药完成产值204.4亿元,增长28.5%,恒瑞的国家一类新药—艾瑞昔布已进入市场推广阶段,阿帕替尼有望明年初上市;新能源产业完成产值309.2亿元,增长30.2%,国电联合动力“省风力发电技术重点实验室”获批;新材料产业完成产值295.4亿元,增长85.4%,全国首家高性能纤维专业质检中心建成使用;高端装备制造完成产值640.4亿元,增长42.5%。

建筑产业快速增长。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68.46亿元、建筑业增加值136.46亿元、在外省完成产值141.85亿元,分别增长了11.6%9.2%9.5%全年新增建筑业企业11家。现有建筑业企业223家,行业总资产达到205.80亿元,较去年增加10.2%。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40.93亿元,增长24.8%。其中规模以上投资1043.19亿元,增长22.1%,在全省居第5位。城镇投资985.21亿元,增长22.1%。全部工业投资750.67亿元,增长24.6%,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60.5%,成为投资增长的主体力量。

重大项目进展顺利。突出抓好港口、交通、水利、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强化重大项目管理,项目建设工作成效显著。30万吨级航道完成投资14.2亿元,徐圩港区5万吨级航道主体完工。徐圩港区30万吨级原油码头项目完成工可报告,赣榆港区4个5万吨级码头开工,燕尾港3万吨级码头竣工。铁路电力机车直通进港,东疏港道路建成通车。204国道、242省道、临海高等级公路建设进展顺利,蔷薇河下游清淤、大型泵站改造加快实施,500千伏伊芦、220千伏灌河输变电工程建成使用,沿海开发的硬件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全市固定资产投资1043.19亿元,增长22.2%,居全省第5位。其中一产9.00亿元,增长36.9%,二产707.52亿元,增长24.4%,三产326.66亿元,增长17.1%。三次产业的投资结构为由上年的0.3:70.1:29.6调整为0.9:67.8:31.3。

房地产业总体运行良好。全市共有房地产开发项目402个,比上年同期增加82个。房地产开发投资164.65亿元,增长24.4%,高出服务业投资7.1个百分点;商品房施工面积2381.45万平方米,增长27.8%,其中商品住宅施工面积1808.61万平方米,增长25.4%;商品房新开工面积800.58万平方米,增长21.6%,其中商品住宅新开工面积591.03万平方米,增长17.2%;商品房屋竣工面积427.08万平方米,增长46.8%,其中商品住宅竣工面积336.73万平方米,增长48.1%;商品房销售面积435.68万平方米,下降8.1%。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355.03万平方米,下降11.5%;商品房销售额188.70亿元,增长12.5%。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额137.76亿元,增长6.0%。

五、交通运输和信息通讯业

港口吞吐量增长位居全国前列港口新开加密集装箱航线14条,新辟霍尔果斯、喀什过境通道2条,新增内陆物流场站1家,铁水联运成为国家首批示范项目,民航新辟航线2条,旅客吞吐量突破50万人。港口服务中西部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1.66亿吨,增长23.1%,增幅在全国沿海主要港口排名中居第3位,仅低于北部湾港和唐山港;集装箱运量485.2万标箱,增长25.4%,在全国沿海主要集装箱港口中增长继续排名第一位。

交通运输呈现新局面。公路客运量1.44亿人次,增长9.7%,较上年增速加快0.4个百分点。水运客运量24.73万人次,增长15.0%;其中远洋客运量完成13.86万人次,增长2.6%。旅客周转量58亿人公里。地方公路旅客周转量58.12亿人公里,增长9.8%;地方水运旅客周转量突破一个亿,达到1.03亿人公里,增长15.0%。地方交通货物运输增长明显。全年地方公路货运量1.12亿吨,增长15.0%;货运周转量77.82亿吨公里,增长16.0%。内河货运周转量突破百亿吨公里。内河货运量完成1622万吨,增长16.0%;内河货运周转量113.54亿吨公里,增长16.1%。民航连云港机场飞机起降达5408架次,旅客吞吐量50.32万人次,为历史最高水平,较上年吞吐量高出8.02万人次,增长19.0%。民航旅客吞吐量在华东39个民航机场中居第25位,在江苏8个民航机场中居第5位,高于南通、盐城和淮安。

邮政通讯业务稳步发展。全市邮政通讯业务收入29.72亿元,增长10.8%;其中邮政业务收入2.87亿元,增长18.5%。到2011年末,全市电话用户数473.90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2.9%;其中移动电话用户362.01万户,较上年末净增55.30万户,增长18.0%。全市人均电话拥有数1.08部。全部互联网用户突破200万户,达到205.92万户,较上年末净增54.04万户,增长35.6%。其中固定宽带接入户54.53万户,较上年末净增10.50万户,增长23.9%;移动电话上网用户151.39万户,较上年末净增43.54万户,增长40.4%。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平稳发展。消费品市场稳步发展,市场商品供应充足,群众消费热情高涨,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在城乡居民收入和物价指数(CPI)的双重推动下,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再创新高。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00.23亿元,增长17.4%,居全省第八位。人均消费品零售额11405元,较上年提高1700元,增长17.5%。按城乡分,城镇400.30亿元,增长19.3%;农村99.34亿元,增长10.1%,农民消费城镇化趋势明显。按规模分,限上167.59亿元,增长24.0%;限下及个体户332.64亿元,增长14.3%。按消费形态分,批发业、零售业、住宿业和餐饮业分别为46.86、406.71、6.44、40.22亿元,分别增长79.9%、13.7%、5.3%、10.3%。

重点商贸项目建设加快。启动35个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建成16家平价超市,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工程,实现家电下乡产品销售增长110%;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大力实施“菜篮子”生产基地规模工程、绿色畅通工程、市场建设工程、储备保障工程、食品安全工程、产品供需信息工程等六大工程,建成45家平价商店。启动市区农贸市场建设。华东物料城、义乌小商品城、苏宁广场等商贸重点项目稳步推进。家乐福、沃尔玛相继开业。

物价得到有效控制。年初以来,市场物价承接2010年下半年以来的走势,呈现出持续、快速上涨的态势,CPI从2月的5.3%的高位继续攀升,6-8月达6%以上,7月达到年内的高点6.8%。为有效控制物价,国家从控制需求、增加供给、打击炒作、增加对低收入居民的补贴等多个环节入手,在较短的时间内收到明显的成效,从8月份开始,物价涨幅掉头向下,连续回落,到12月回落到2.3%,全年物价回落到4.9%。

七、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占据“半壁江山”。民营经济增加值709.51亿元,占全市GDP比重的50.3%,增长13.2%,比全市GDP增幅高0.2个百分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为51.0%。民营经济税收96.63亿元,占全部税收的44.1%,增长17.6%。私营个体经济实现税收33.39亿元,增长11.3%。

民营工业效益良好。规模以上民营工业1011户,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2.3%;总产值1725.30亿元,增长55.9%,比规模以上工业高12.2个百分点;销售收入1693.90亿元,增长56.7%,比规模以上工业高12.3个百分点;利税总额176.20亿元,增长38.8%,比规模以上工业高14.6个百分点;利润总额110.20亿元,增长41.4%,比规模以上工业高20.1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贷款余额继续增加。2011年末,民营经济银行贷款余额为463.80亿元,增长46.8%,占全市银行贷款余额的42.6%,比上年同期提高9.2个百分点,私营个体经济银行贷款余额为237.85亿元,增长75.8%。

外贸出口稳步增长。全市民营外贸企业720户,增长11.0%,占全市外贸企业的81.4%,实现进出口总额24.22亿美元,增长47.6%,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35.1%,其中出口额17.24亿美元,增长37.6%,占全市的46.1%。

八、对外经济和旅游业

对外贸易较快回升。实施外贸出口“十百千”工程,抓好汽车及零部件、硅材料等出口基地建设,对30家重点外贸企业、100家出口企业实施跟踪帮扶。完成进出口总额68.98亿美元,增长36.0%,全省居第3位。其中出口37.36亿美元,增长43.7%,居全省第3位

外引内联增长较快。全市新批外资项目96个,合同利用外资8.8亿美元。新批境外企业7家,中方协议出资额近2.93亿美元,居全省第6位;实际到帐注册外资6.10亿美元,下降44.6%。引进内联客方到位资金439亿元,增长20.0%。内资项目以工业项目为主,且体量较大。总投资1亿元以上规模项目426个,客方到位资金279亿元。新增投资过亿项目197个,注册资本超1亿元的大项目20个。全市65个重大项目总投资2037亿元,已到位资金131亿元,55个项目按序时进度推进,13个在建项目开始试生产,13个在谈项目开工建设。

旅游经济实现新进展。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669.16万人次,增长18.9%,实现旅游总收入200.06亿元,增长22.4%。旅游资源整合实现新进展,编制了《连云港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旅游品牌打造实现新进展,引进全国百强旅行社舜天海外旅行社与市旅行社合股开设分公司,推动3家旅行社向国家局申报出境游资质;旅游景区及项目建设实现新进展,云台山风景名胜区旅游文化产业开发项目被列为省“十二五”重大旅游项目;旅游市场开发实现新进展,联系苏锡常宁四市三十五家重点旅行商、台湾十七家旅行商和媒体等来连踩线,加强对陆桥沿线、长三角、环渤海等重点客源城市的营销力度,在北京、天津、西安、上海、兰州、深圳等城市开展旅游推介活动,不断扩大旅游市场半径;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实现新进展,对旅游信息网进行全面改版,建立旅游信息化平台,推进旅游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建设。

九、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综合财力明显增强。财政总收入462.41亿元,增长31.2%。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0.08亿元,增长27.4%高出全省平均1.2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8位。税收收入124.14亿元,增长27.5%一般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2.8%。

金融支撑作用加强。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1388.69亿元,比上年增加144.88亿元,增长11.6%。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29.42亿元,增加91.18亿元,增长16.9%。贷款余额1088.17亿元,增加141.91亿元,增长15.0%。贷存比达到78.4%。浦发银行连云港分行等10家金融机构开业,实现金融生态县全覆盖。

保险事业蓬勃发展。保险费总收入35.17亿元,增长5.2%,较全省平均高2.0个百分点。增幅在全省居第6位。从保险构成看,人身险举足轻重。全年人身险总收入22.10亿元,占全部保险费总收入的比重为62.8%。各类财产险保费收入10.92亿元,占保险费总收入的比重为31.1%。健康险保费收入突破亿元,达到1.35亿元,增长13.7%。

十、科技教育和卫生事业

科技创新工作取得新进展。连云港市蝉联“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最新一批4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之一,成为苏中、苏北地区首个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城市。围绕重点技术突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组织实施科技攻关项目230多项,加速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和结构层次“双提升”。新获批“十二五”项目17个,新上国家火炬计划项目27项,国家和省级重点新产品28个、高新技术产品113个,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家,总数达45家,新培育申报省级创新型企业45家,促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1300多家。新建产学研联合创新载体6家,总数列苏中苏北第一位,获批省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项目10项,列全省首位。新增省级科持企业孵化器1家,省级孵化器总数达11家,新增孵化面积10万平方米,总量达40万平方米。获批省级以上科技项目399项,争取经费3.1亿元,在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硅材料领域新获批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3个,各类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总数突破50个,市县区5个省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建成资源共享网络。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957.39亿元,增长46.2%。

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幼儿园小班招生4.52万人,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96.29%。义务教育阶段招生10.98万人,入学率达100%。普通高中学生在三星级及以上高中就读比例为91.6%。创建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1所、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1所、省四星级职业学校1所、省三星级职业学校1所、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4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5.38%。强化师德建设,评选表彰优秀教育园丁300名,师德模范100名,师德标兵25名,首次设立并评选表彰“连云港市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39人、“连云港市中等职业学校突出贡献奖”5人;评选表彰连云港市中小学高层次人才“333工程”第二层次共762人。教育技术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中小学新增计算机3.7万台,生机比达11.5:1;全市80%的中学和72%的小学教育装备达到省二类标准。进一步推进“龙芯电脑”工程,完成327所完小的“龙芯电脑”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设备分发及系统集成工作。

卫生工作亮点纷呈。全面推进新农合综合付费方式改革,全市参合农民达337.83万人,参合率为99.5%。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村卫生室均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其中实行零差率销售的村卫生室占纳入乡村一体化管理卫生室总数的60%以上。建成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8家、省级示范乡镇卫生院6家、星级乡镇卫生院35家、星级卫生室(站)170家。建成省级全科医生临床培训基地7家新增农村无害化厕所6万座。全市范围开展了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瘦肉精”、“地沟油”专项行动,完成40余次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连续9年实现“零事故”目标。

十一、文化宣传和体育事业

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在省内率先探索农家书屋和村邮站共建共享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三馆”免费开放,市级场馆举办各类展览40余台,受众超过60万人次,全市文化服务单位送戏过千场,送书33万册,送电影1.7万场次,举办广场文化活动316场次,完成有线数字电视整转134682户,新增有线电视用户5.15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达83.9%。成功举办2011连云港文化产品博览会,争取省文化产业引导资金460万元,引进江苏动力谷等10余家动漫企业。文化遗产保护深入推进,藤花落遗址入选省大遗址保护名录,新增1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个项目入选省级第三批保护名录,编制《连云港山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纲要》,获批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成为全省唯一地市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体育事业继续取得优异成绩建成453条行政村健身路径,7个乡镇体育公园,2条登山健身步道。先后创建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1个、省级以上青少年奥林匹克体育俱乐部23个、省级体育传统学校12所,形成了市级体校、县级体校和体育传统学校三级业余训练网络体系。在6所学校建立12个运动队,开展排球、足球、篮球、棒球、田径等项目的业余训练,实现人才、教学、场地、设施等资源共享,达到优势互补、责任共担、荣誉共享。参加全国第七届城市运动会,获得645铜的历史最好成绩。在省网球、自行车、举重、游泳、摔跤、健美、篮球比赛中共获得金牌23枚、银牌26枚、铜牌35枚。组成男子健美队代表中国国家队参加2011年亚洲健身健美锦标赛,获得1枚金牌、1个第五名的优异成绩,为打造体育城市品牌,宣传连云港做出了积极贡献。

十二、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乡建设全面推进。全市城乡建设完成投资934亿元,实施城乡建设项目1199项,其中市区实施城建项目674个,完成投资360亿元,市区建成区面积突破130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53.2%,比2010年提高1.4个百分点,市城乡建设局和市城投公司直接完成投资27.5亿元;四县完成投资574亿元,实施项目525项。

基础建设明显加快市政道路和公用事业建设完成投资222.19亿元,其中市区完成投资71.28亿元。市区新增城区供水管网40公里,污水管网31公里,燃气管道33公里,新增管道燃气用户12300户,建成自来水深度处理一期工程、南城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和圣湖路、凌州路等5个污水泵站以及苍梧绿园再生水利用工程。四县新增污水管网72公里,供水管网42公里,燃气管道63公里。新建、改建大港路、南极路、花果山大道、科教园区等DN100以上自来水管道65公里,完成宁海乡区域供水工程,建成徐圩新区临时供水管线30公里,完成市区户表改造3000户,水质综合合格率达到99.5%;建成车用燃气钢瓶检测站,完成公交车和出租车燃气改装100辆,城市气化率达98%扩展新海电厂热源,建设配套供热管线10公里,新增集中供热面积50万平方米。

水利建设稳步推进完成水利建设投入14.8亿元。疏浚县乡河道258条、整治村庄河塘2802个,完成小沟以上建筑物7984座,新建改建泵站231座,新建防渗渠511公里,恢复改善灌溉面积24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3万亩完成农村水利投入6.5亿元。累计批复移民后扶项目1970个,完成投入1.1亿元,显著改善了移民及原住民的生活环境。加大工程验收力度,50多项重点工程通过省、市组织的各个阶段验收,近90%的农水工程通过验收,处于全省领先地位。

园林绿化扎实开展。园林城市创建为抓手,大力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市区园林绿化共实施河滨绿化、公园广场、道路绿化、社会绿化、国家园林城市提升工程等六大类136个建设项目,完成投资6.7亿元,新增绿地520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41.0%,绿地率达36.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2平方米。园林城市创建顺利通过了国家考查组的考核验收。四县在全面增加城市绿量的同时,不断提升绿化水平,打造了和安湖南湖区、晶都大道、伊新西路等一大批文化品位高、生态效果好的公园绿地和道路绿地,省级园林城市创建取得了明显成效,赣榆县、东海县完成了相关验收程序。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市空气质量总体较好,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3天,优良率91.2%;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地表水环境得到改善,建成3座水质自动监测站,每周发布水质报告;声环境质量优于国家标准。

十三、人口及人民生活

人口总量平稳发展。人口总量平稳发展,城市化水平明显提升。年末,全市户籍总户数140.24万户,其中市区29.40万户;户籍总人口达505.18万人,其中市区95.53万人。户籍人口出生率13.32‰,下降0.55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10.23‰,上升5.21个千分点。全市人口计划生育率91.05%,独生子女率55.14%,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全市常住总人口438.61万人,同比减少1.10万人;其中市区105.56万人,同口径增长0.4%。常住人口出生率11.56‰,下降0.01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4.28‰,下降0.87个千分点。

城市化水平明显提升。城市化水平达53.2%,提高1.4个百分点。年末城市街道办事处18个,乡镇83个,其中镇53个;居委会236个,村委会1432个。

居民收入快速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5元,增长14.1%,增幅在全省位居第4位;农民人均纯收入8434元,增长19.8%,增幅居全省首位。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明显,全市城市居民人均消费达到14110元,增长14.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实现5498元,增长15.3%。

注:1、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值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统计数据以《连云港统计年鉴》为准。

(谢陈祥宋红玲)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