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k12498411/2015-00564 | ||
发布机构 | ju111.net九州手机版欢迎您! | 发文日期 | 2015-08-21 |
标 题 | 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施意见 | ||
文 号 | 连政发〔2015〕107号 | 主 题 词 | |
内容概述 |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关于职业教育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4〕109号),现就我市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 ||
时 效 | 有效 | 文件下载 |
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实施意见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关于职业教育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和《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14〕109号),现就我市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服务发展为宗旨、提高质量为核心、促进就业为导向。围绕我市国际性海港中心城市建设目标,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加强统筹、分类指导,服务需求、就业导向,产教融合、特色办学,系统培养、多样成才,面向人人、面向社会办好各级各类职业教育,为一带一路建设和港产城融合发展培养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二)目标任务。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连云港区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事业发展稳步提升。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基本稳定,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及层次逐步提升,公办、民办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健康发展。职业教育布局结构不断优化,积极推动区域内职业教育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不断扩大现代职教体系建设项目,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立交桥逐步完善。
——内涵建设持续深化。继续推进专业品牌特色化建设,建成一批中职现代化实训基地,全力支持职业院校标准化建设。强化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抓好职业精神与素养教育。推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教育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基本形成。
——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加强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对接,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全力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共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协同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加大政府统筹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引导作用。完善市级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改善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大财政经费投入与扶持力度,激发职业教育多元化办学的活力,建立健全公办中等职业学校财政生均经费保障机制。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基本形成。初步建立区域内师资合理调配机制。
二、积极推进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三)统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统筹做好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工作,落实好中职与普通高中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数大体相当要求,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基本稳定。强化区域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的紧密衔接,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提升传统优势专业的实力,改造升级劣势专业,培育发展新兴专业。推动县区中等职业学校成为区域学历教育、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的开放平台,将服务网络延伸到社区、村庄、合作社、农场、企业。各县创建1所省现代化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赣榆区要优化整合区域内职业教育资源,推进职成教一体化办学,进一步激发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其他各区要科学定位区域内职业教育发展方向,走特色化、差异化、专门化办学道路。进一步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布局,力争市艺术学校、海州中等专业学校等部分学校实现异地新建或原地扩建。积极推进省中等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工程,到2018年,建成6所省现代化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9-12个中职现代化实训基地;到2020年,基本建成7所省现代化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15个中职现代化实训基地。
(四)优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密切政产学研合作,健全专业与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加强与行业企业共建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验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注重开展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继续办好五年制高职校,根据发展需要适当增加五年制高职校办学点以及专业,努力新增1所五年制高职校。推进开放教育,建成以连云港开放大学为龙头的全市成人教育办学体系。到2020年,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成为具有鲜明地方产业特色的示范高职院校;江苏财会职业学院要按照普通高等专科学校设置要求,加强办学能力建设,打造财经职业教育特色;连云港中医药高职校力争升格为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工贸高职校争创省重点技师学院及职业技术学院。
(五)探索发展应用技术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内涵,提升办学层次,鼓励探索发展应用技术型本科专业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根据职业岗位群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突出课程体系的针对性、应用性,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支持学生跨学科、专业攻读学位(学历),以及选修课程,提高就业、创业本领。构建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研发链的办学模式,完善科技服务社会的评价体系,激励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切实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到2020年,淮海工学院力争建成为海洋特色鲜明、多科协调推进、注重实践应用、服务地方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康达学院结合港城医药产业特色,发挥医学教育优势,加快推进与地方的合作进程,早日形成科教研相互促进的共同发展格局;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争取实现升本目标。
(六)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积极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依托各类院校、社会组织建立有利于劳动者接受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坚持面向社会大众,对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残疾人、失业人员等群体普遍开展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帮助进城务工人员、一线职工、退伍军人和新型农民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健全企业职工培训制度,广泛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规模以上企业要有机构和人员实施职工培训并与职业院校搞好对接。加大创业培训力度,对有创业要求和培训愿望、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及处于创业初期的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创新职业培训模式,切实提高职业培训质量和实效。各级人民政府全力支持社区教育四级网络机构建设,推动职业院校承担城乡社区教育机构职能。到2018年,全市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55%以上;到2020年,全市50%以上的社区教育机构达到高水平、示范性建设标准;全市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60%以上。
三、切实转变职业教育发展方式
(七)形成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通发展机制。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联合招生、联合培养试点工作,根据学籍管理规定,达到相应学业水平标准后可相互转学、升学,实行相同课程学分互认。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支持职业院校面向普通中小学和社区教育机构开放实训基地及其他教育资源。鼓励本科院校与职业院校联合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
(八)实行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化培养。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初中毕业后3年或高中毕业后1年教育,为社会和高校输送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基础的合格人才。进一步落实初中毕业生5年贯通培养的高等职业教育制度。继续推进中职、高职、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分级培养或联合培养,大力推行中职高职3+3、中职本科3+4、高职本科3+2等培养模式。
(九)落实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措施。建立支持职普互通发展试点的中考招生制度。全面落实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对口招生、自主招生、综合评价招生、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考试招生办法。切实落实高校自主开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项目转段升学政策,教育部门负责指导监督。积极落实高职院校、成人高校招收有实践经验人员的考试招生办法,不断拓宽各类在职人员再学习通道。
(十)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落实《江苏省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健全校企合作规划、合作治理、合作培养机制。促进校企一体化办学,探索引校进企、引企进校、校办企业、企业办校等合作形式。强化产教深度融合,成立行业、企业、院校等多方参与的行业指导委员会,推进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与产业升级、行业标准、企业需求相对接,保证职业教育课程和实训基地建设与产业技术发展相适应。鼓励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技术创新推广中心。支持市内规模以上企业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逐步建立职业院校学生定点实习实训、教师定点实践锻炼制度。加大对职业院校的科技创新扶持力度,职业院校教师和学生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开发、产品设计等成果,可依法依规在企业作价入股。到2020年,培育形成10个市级校企合作示范组合。
(十一)推动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制定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共同组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支持政策。开展多元投资主体依法共建职业教育集团的改革试点,引导市内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健全联席会、董事会、理事会等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探索形成职业教育集团内部资源优化机制。积极支持职业院校参与覆盖全产业链的省级职业教育集团组建。到2020年,建成2个市级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
(十二)建设现代职业学校制度。指导职业院校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社区共同参与的理事会或董事会,建立利益相关者参与决策和监督职业院校发展的机制。督促职业院校依法制定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章程和制度,完善学校治理结构,提升学校治理能力。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人事管理、教师聘任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指导职业院校完善岗位绩效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开展职业院校校长(院长)聘任制改革和公开选拔试点,鼓励企业家担任校长(院长),依法保障校长行使管理权。指导建立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与学校领导、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制度。
(十三)促进民办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积极支持各类主体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或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举办职业教育。依据各类职业院校设置标准,健全公开透明规范的民办职业教育准入审批制度,积极发展优质民办职业教育。对办学规范、管理严格、品牌优秀的民办职业院校,鼓励与其他公办和民办职业院校进行合作办学。符合设置标准的民办职业院校具有与公办职业院校同等法律地位,依法享受教育、财税、土地、金融等优惠政策。鼓励行业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对办学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的企业,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支持。企业开展职业教育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到2020年,市内规模以上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比例达80%以上。
(十四)支持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好建设一带一路发展机遇,积极引进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先进经验、成功模式和优质教育资源,支持市内职业院校与国外高水平职业院校合作办学。鼓励职业教育集团与跨国企业、境外教育机构开展合作办学和职业培训。支持职业院校招收国际留学生、组织教师到境外培训、指导毕业生跨国就业创业。推动职业院校专业课程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相衔接。到2018年,高职院校16%以上专业课程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到2020年,高职院校20%以上专业课程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对接。
四、努力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十五)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按照省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建设标准、专业建设标准、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加强职业院校标准化建设,到2020年,所有职业院校、专业、实训基地均达到相应标准要求。按照突出优势、聚焦特色、创新机制、打造品牌的思路,围绕我市七大产业板块发展需要,重点建设一批具有区域或行业优势的品牌特色专业,到2020年,建成6个国内领先的高职品牌专业、15个对接区域主导产业的现代化中职专业群。打造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将最新技术和设备投到校企共建的实训平台,对行业企业投入的技术和设备可给予一定经费奖励。到2020年,建成30个校企共建、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训平台。
(十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国家和省部署要求,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仿真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模式,实施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和导师制,着力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专业技术技能及社会实践能力。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2-3项,落实国家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创新顶岗实习方式,组织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继续支持符合条件的职业院校设立职业技能鉴定所(站),推进和实施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互通互认。健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制度,每年组织一次全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努力提高省赛、国赛成绩。到2018年,中高等职业院校75%左右的专业课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衔接,中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90%以上;到2020年,中高等职院学校80%左右的专业课内容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衔接,中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95%以上。
(十七)优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切实落实中职2.5+0.5、五年制高职4.5+0.5学制模式,指导完善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健全滚动修订调整机制。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推进中职与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考核评价等方面相衔接,积极组织参与省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课程体系开发,并加强监督与管理。
(十八)强化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教育。切实加强职业院校德育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深入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宣传道德楷模、劳动模范、技术能手、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教育,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三创三先新时期江苏精神和勤奋敬业、拼搏进取、自强不息、创新创业新时期连云港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推动产业文化进职教、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将生态环保、绿色节能、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理念融入到教育过程,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融合产业文化的校园文化,切实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十九)提升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根据职业教育特点核定公办职业院校教职工编制,新增教师编制主要用于引进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实施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标准,完善教师准入与退出机制,逐步建立区域内师资的合理流动、共享以及统一调配机制。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实行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建立高职院校访问工程师进修制度,推进职业院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市级特级教师评选,建设一批市级名师(技能大师)工作室。鼓励与支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申报正高级教师职务。鼓励职业院校面向企业和社会公开招聘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兼职教师须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或高级工以上等级职业资格(职务)。市教育局要切实加强职业教育科研教研机构建设,各县区要配备职业教育专职科研教研人员,有效推进职业教育科研教研队伍建设,逐步完善职业教育科研教研体制机制。到2018年,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比分别达70%、80%以上,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均达20%左右;到2020年,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占比分别达75%、85%以上,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均达25%左右。
(二十)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完善职业院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和职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职业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三通两平台建设。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核心业务中的有效应用,鼓励开发与专业课程相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积极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逐步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覆盖所有专业。加强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提升职业院校教师信息化素养,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情况纳入教师评聘考核重要内容。完善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制度,每年组织一次全市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推动信息化教学大赛覆盖所有院校、专业和教师,努力提高省赛、国赛成绩。到2018年,全市职业院校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达标率达85%以上;到2020年,全市职业院校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达标率达90%以上。
(二十一)构建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全面落实省职业学校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制度、专业技能抽测制度以及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制度。健全院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实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和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制度。职业院校要建立内部质量评价制度,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按照省评估工作要求,开展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专业教学情况评估,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工作。
五、不断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环境
(二十二)落实各方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各级人民政府要把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健全分级管理、政府统筹、行业参与、社会支持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有效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统筹推进不同体制、不同类型职业院校发展。把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纳入政府督查和教育督导重点内容,相关结果作为对政府目标考核重要依据,并在部门绩效考评指标权重分值中具体体现。完善由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财政、农委、扶贫办等部门和行业部门组成的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推进全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及有关部门、行业组织要切实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认真履行发布行业人才需求、推进校企合作、参与指导教育教学、开展质量评价等职责,加快建立各行业人力资源需求统计、预测、供求信息发布制度。
(二十三)形成财政经费投入的长效机制。落实与职业院校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地方教育附加费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认真落实职业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标准、中职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并形成动态调整机制。市政府每年安排不少于700万元的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县区政府都要安排相应的职业教育专项经费,并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主要用于支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内涵发展、质量提升以及各类竞赛等方面的投入。认真落实国家、省职业教育建设发展项目资金配套政策。依据省政府有关文件要求,积极稳妥化解职业院校债务。强化职业教育经费使用管理,认真做好职业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审计监督公告、预决算公开工作。
(二十四)健全社会力量投入的激励政策。落实企业捐资职业院校相关税收政策,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职业院校进行捐赠的,其捐赠按现行税收法律规定在税前扣除。完善财政贴息贷款等政策,健全民办职业院校融资机制。大力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学校,建立健全政府补贴、购买服务、助学贷款、捐资激励等制度。企业要依法履行职工教育培训和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的责任,一般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从业人员技能要求高、实训耗材多、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其中用于一线职工教育培训的比例不低于60%;市、县区人民政府可统筹其中的0.5%部分,用于发展本地区职业教育。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按现行税收有关规定扣除。对职业教育培训成效突出的企业,返还企业职业教育经费政府统筹部分;对不按规定提取和使用教育培训经费的企业,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收取企业应当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统筹用于本地区职业教育。探索利用境外资金发展职业教育的途径和机制。
(二十五)完善就业创业和用人保障政策。推行就业准入制度,坚持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原则,对属于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严格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各级人民政府要创造平等就业环境,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招用人员不得歧视职业院校毕业生。结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企业提高技术技能人才收入水平。完善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部门和职业院校要加强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指导和信息服务,推进就业指导进校园、进课堂、进学分,健全职业院校学生休学创业政策。落实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安全管理和劳动保护制度。
(二十六)发挥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示范效应。进一步加强赣榆区、灌南县2个实验区建设,以实验区建设带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鼓励支持实验区积极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有效路径,在办学体制、发展方式、人才培养机制、质量评价制度等方面取得突破,大幅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及时总结、适时推广实验区建设的创新成果和典型经验,有效带动全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实现理念转变、制度创新、政策突破。
(二十七)营造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完善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奖励制度,健全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突出宣传生产和服务一线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贡献,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就业观,确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创新的观念,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
ju111.net九州手机版欢迎您!
2015年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