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k12498411/2006-00767 | ||
发布机构 | ju111.net九州手机版欢迎您! | 发文日期 | 2006-09-28 |
标 题 | 市政府关于印发连云港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 ||
文 号 | 连政发〔2006〕172号 | 主 题 词 | |
内容概述 |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加快推进跨越发展、崛起腾飞的关键阶段。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推进全市科技进步,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 ||
时 效 | 根据《ju111.net九州手机版欢迎您! 关于宣布废止失效一批市政府文件的决定》(连政发〔2018〕11号),此文件已宣布失效。 | 文件下载 |
市政府关于印发连云港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连云港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已经市十一届政府第69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六年九月二十八日
连云港市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加快推进跨越发展、崛起腾飞的关键阶段。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推进全市科技进步,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总体要求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全面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坚持跨越式发展和跳跃式创新并重、构建创新平台和推动科技创业并举、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相融、园区引领和集群示范互动。坚持为经济社会发展直接服务的战略取向,以应用技术自主研发和先进技术自主应用为重点,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攻方向,带动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走一条以应用开发为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全面提升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能力,为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持久动力,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奠定良好基础。
“十一五”时期,我市科技发展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为主线,坚持六项原则,即:坚持立足本地科技优势,突出重点、加强集成、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以技术跨越带动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坚持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努力实现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相结合,全面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充分发挥人才在创新创业中的关键作用;坚持开放配置科技资源的合作机制,有效集聚和吸纳国内外科技资源。
二、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我市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优势产业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建成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和重要研发、服务平台,基本建立符合科技和产业发展规律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工业、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达到45%和55%左右,科技实力位居苏北地区前列,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具体目标是: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若干具备条件和优势的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
——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24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8%,形成一批具有较高技术水平的产业群。
——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基本建成,新医药产业基地实现产值100亿元,硅材料产业基地实现产值70亿元。
——星火支柱产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成为全省科技先导型区域支柱产业示范地区,支柱产业总产值达到420亿元,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
——传统产业技术水平全面进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在传统产业得到广泛应用,先进制造业、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
——科技投入大幅增加,全市研究与开发(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2%,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的70%以上;市、县(区)新增财政支出中科技支出的比例分别不低于3%、2%。
——知识产权工作快速推进,全市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较为完善,专利申请总量达3000件,专利授权总量达1300件,其中发明专利占10%以上。
——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基本形成,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基本建立功能配套的研究开发、科技孵化、服务平台和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三、重点任务
根据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十一五”我市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概括为“三突出”、“三着力”。
(一)突出高新技术产业重点领域,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
重点围绕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现代装备制造等领域,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开发重大目标产品为目标,通过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产业化,积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抢占科技经济竞争的制高点。
1.扩张高新技术产业规模。
通过计划引导、政策扶持、产学研联合等措施,切实加强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科技攻关,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一批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产学研联合体,培育、引进、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推进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实现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到“十一五”末,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00家,组织实施火炬计划项目200项,培育高新技术产品300个,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40亿元,较2005年翻两番。
2.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着重发展新医药产业群和新材料产业群,使之成为高新技术主导产业;加快培育新能源、现代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群,尽快形成技术和产业优势,以产业集群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1)新医药
以创新药物研发和生产为重点,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进一步凸显新型抗肿瘤药物、新型肝病药物、消化道药物、现代创新中药及制剂等领域的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
①化学制药。重点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开展化学合成、手性药物合成、药品缓释、控释、透皮吸收等关键技术研究,发展高效、速效、长效、靶向给药新型药物制剂及其新辅料。重点培育的产业化产品:抗肿瘤药物庚铂、长春氟宁等;麻醉及消炎药物七氟烷、罗哌卡因、艾瑞昔布等;抗肝炎药物异甘草酸镁、阿德福韦酯,糖尿病药物米格列奈、盐酸吡格列酮等;消化道药物拉唑B;骨质疏松症药物雷洛昔芬;心脏病药物瑞匹诺德。
②现代中药。重点开展古方、典方和中成药大品种二次开发;开发符合国际标准、疗效确切和毒副作用小的用于治疗肿瘤、肝病、心脑血管、抗感染等创新中药;开展传统中药国际化研究,完成桂枝茯苓胶囊美国FDA认证;发展中药材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及繁育。重点培育的产业化产品:银杏内酯、热毒宁、惊天宁注射液等。
③生物工程、生物发酵和海洋药物。重点突破糖尿病、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和肿瘤纳米药物及纳米基因载体平台技术,开展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胸腺素、干扰素等生物技术新药开发。发展海洋生物反应技术和分离技术,海洋活性物质提取技术,突破多肽类、海洋生物多糖药物。
(2)新材料
以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生产技术和装备为主,选择支持具有资源或技术比较优势的关键技术和重点产品的再创新。
①硅及电子信息材料。重点开展超细粉体、纳米材料生产技术及低品位硅石利用等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研究开发超细硅微粉、球型硅微粉、活性硅微粉和微羟基硅微粉等高附加值产品,和超纯石英砂、石英陶瓷、特种玻璃、多晶硅、单晶硅、光纤原料等深加工产品。开展绿色环保型塑封料、硅晶圆切割磨削材料和半导体照明技术及产品的研发攻关和产业化。
②复合材料。推进复合材料工业园建设,重点开展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高压容器、纤维增强热塑性塑料等树脂基复合材料生产技术研发及其产品产业化,开发多种聚合物挤出技术及相关设备,药品级、食品级、电子级复合包装材料等,带动相关原辅材料发展。
③新型化工材料。重点发展苯二酚系列、溴系列、磷酸系列及医药、农药中间体等精细化工产品。加快化肥行业技术进步,建设优质化肥生产基地。研究开发新型催化材料与技术、高性能高分子材料、新型高性能纤维,重点推进T300PAN基碳纤维等产品的产业化。
④新型医用材料。重点推进非PVC大输液袋用膜、铝塑复合软管片材、药用聚丙烯树脂等的开发和产业化,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良好生物功能的新型医疗器具和材料。
(3)新能源
以风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综合利用产品、高效照明电器产品开发为重点,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①风能。依托中建材集团和华能集团的风力发电机研发制造基地建设项目,开发兆瓦级风力发电叶片、风力发电机组等风场发电设备的国产化技术和产品。
②太阳能。研究开发太阳能中高温利用技术,重点开发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太阳能采暖、光伏电池生产辅材及组件、太阳能光电照明等技术和应用产品。
③生物质能。推广应用新型生物质利用设备,围绕农作物秸秆利用和城市垃圾处理,重点开发纤维素原料制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质和垃圾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④核能。发展可为核电调峰、填谷功能的抽水蓄能电站,开发核电余热的综合利用技术及设备等。
⑤节能技术及产品。重点开展大功率、高亮度发光二极管(LED)外延片生产、芯片制备及封装、白光稀土发光材料技术研究,开发半导体照明应用产品;开发低损耗电力变压器、蓄热式蒸汽发生装置等产品。
(4)电子信息
加强电子信息产品的集成创新,提高设计制造水平,以应用需求为导向,开发支撑和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技术和产品。
①新型电子元器件。围绕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业发展需求,发展片式化、微型化、多功能的新型元器件。重点支持片式元器件、敏感元器件、传感器、绿色电源的开发与产业化。开展系统应用技术研究,开发片式半导体器件和大电流、大容量、多功能、智能化、模块化的新型电子器件,开发高精度、高可靠电子功能模块。
②集成电路。积极发展设计、制造、测试、封装及配套材料技术及产品,形成产业链。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以提升自主开发设计能力、制造工艺水平为目标,开展通用CPU与嵌入式CPU开发和应用的攻关。
③软件。重点支持国产CPU的嵌入式自主安全中文操作系统和集成开发环境软件的开发,开发与生产工业控制、金融、财税、教育、出版网络与信息安全、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等方面的应用软件。
④计算机与网络接入设备。开发网络交换设备、网络接入设备、高速路由器、网络与信息安全等产品;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恶劣环境计算机系统、国产芯片计算机系统等的研究开发;开发终端、主机板、键盘等外部设备及其关键零部件;开发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类家电技术互为融合的数字化产品。
(5)现代装备制造
以智能化、数字化和精密化为主攻方向,自主开发关键技术和关键产品,努力提高零部件、元器件、中间材料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档次,增强大型成套设备的设计、开发、制造能力,形成产业集群。
①纺织机械。重点推进高性能纺织机械的研发与产业化,发展高档氨纶、芳纶纺丝成套关键技术设备,高温蒸汽牵伸机等高性能纤维生产关键装备、丝束拉断机等纺织后整理设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②工程机械。集成机电一体化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化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环保节能技术,重点开发流体装卸设备等智能型现代工程机械系列产品。
③数控机床。重点发展数控系统、数控机床功能部件,开发各类中高档数控锯床、数控立式加工机床、大吨位压铸机等。
④智能化仪器仪表。重点发展现代仪器仪表及控制系统制造技术和产品,开发水电气集成可控仪表以及智能化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
⑤其他装备。研究开发柔性交流输电系统和智能开关设备,发展超高压、智能型输变电成套设备制造技术及产品;开发集装箱专用运输车以及微型车、专用车辆变速器等汽车零部件产品;开发智能化消毒灭菌、液体包装袋检漏设备等产品。
3.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运用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先进制造与控制、工业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机械、化工、纺织、轻工、食品、建材等传统行业,在工艺改进创新、技术装备改造、产品升级换代、能耗污染减少等方面,不断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增强传统产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用信息系统集成技术提高成套设备和组合加工设备的集成化和自动化水平,用信息控制技术提高大型连续加工工业的过程控制水平,用嵌入式软件技术提高消费类、工业类产品的智能化水平,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企业技术开发流程的效率、检测和工艺技术水平,用信息网络技术改造和提升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以信息技术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围绕现代资讯、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络教育等重点领域,加强技术集成研究和开发应用,开发零售业、物流业信息终端产品,为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提升和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提供科技服务支撑。
4.重点实施10个科技专项。
创新药物研发与产业化,中药现代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硅资源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高性能功能高分子材料产业化与关键装备研发,集成电路设计及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重大应用软件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太阳能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半导体照明技术研究及应用开发,新型纺织机械设备开发与产业化,智能化工程机械研究开发与产业化。
(二)突出国家级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快形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集聚区和动力源
以自主创新为重点,集中科技力量,集聚科技资源,加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做大做强新医药、新材料产业,逐步将4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建成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基地,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集聚区和动力源。
1.国家火炬计划连云港新医药产业基地。
以扩大医药产业规模和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为核心,充分利用国内外的先进技术、人才、管理经验和资金,突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研发,构建以化学合成药、现代创新中药及制剂、生物及海洋药物为主体,以医疗设备和器材、药品包装材料等上下游产品为辅翼的产业结构模式,强化关联产业的协同发展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形成规模效应。组建江苏恒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到2008年发展成为国内医药产业的核心企业,力争跻身全国医药行业前五强,具备药物自主创新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到2010年,新医药产业基地实现产值突破100亿元,取得国家863计划项目10项,累计获得新药证书120个、创新药物10个左右,成为全省新医药产业创新的密集区域与示范基地。
2.国家火炬计划东海硅材料产业基地。
以抢占产业制高点,参与国际竞争为目标,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加强技术集成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加快推进硅资源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全面建成硅微粉、石英玻璃原料、石英玻璃管、高品质石英灯具、压电石英晶体及切片五大硅材料工业基地,建成国内一流水平的石英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品分析测试中心、石英粉体技术研究中心,建成两个高科技硅工业园区。培育产值超亿元龙头企业10家、超10亿元龙头企业1家,企业总体水平达国内领先水平,到2010年硅材料产业基地实现产值70亿元。
3.恒瑞医药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
加快上海和连云港研究中心建设及共建创新平台建设,发挥技术和人才优势,突出新药研制的自主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建成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开发创新基地和技术扩散基地。重点开展基因工程药物、抗炎药物的化学合成、手性药物合成等关键技术研究和新药开发。累计获得新药证书 40个,其中创新药物3个;争取每2—3年创新出一个具有新活性成分的化合物。
4.汉高华威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
进一步提高研发能力与产业化水平,加强基础性研究开发,重点开发高纯度、高导热性、低应力、环保型等新型环氧模塑料,加快突破超大规模集成电路、PBGA/CSP等专用封装环氧模塑料规模化生产技术,积极开展0.10μm以下技术用环氧模塑料攻关。开发生产适合高档封装材料用的电子级灌封料、清模剂、导电胶、环氧树脂等相关产品。巩固在全国的技术特色和优势,做成国内一流、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集成电路封装材料生产基地。
5.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
在新医药、新材料重点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中,新培育建设1—2家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进一步扩大新能源、现代装备制造领域的技术和产业优势,积极创造条件培育国家级产业基地。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要充分发挥在对外开放中的主载体作用,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创业,力争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知识创新的高地。推进高新园区的“二次创业”,加快提升园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服务功能。
(三)突出打造苏北星火带精品工程,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和区域支柱产业发展水平
加强农业产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坚持走外向路,打生态牌,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和科学技术的保障支撑作用,以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载体,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建设,大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苏北星火带,积极推进农村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区域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外向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加快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外向化、规模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走具有沿海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1.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以推动农业产业化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坚持以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为主线,加强农业和农村科技创新,利用高新技术带动农业技术升级。
(1)农作物新品种引进与选育。重点开展优质高产多抗水稻、优质专用小麦、高品质抗病虫棉花、优质高产抗病专用玉米、大豆、花生、甘薯等主要农作物品种的引进与选育创新和产业化技术研究,引进开发优质蔬菜、经济林果、花卉、苗木、茶叶等新品种和产业化技术。
(2)畜禽、水产新品种繁育。重点开展优质瘦肉型猪、肉牛、优质高产奶牛、肉羊等特种养殖项目的引种、改良和快速繁育技术研究,保护、开发地方优质畜禽品种资源;开展海、淡水珍稀品种繁育技术研究和工厂化养殖技术研究。开展浅海优质藻类养殖和深加工技术研究。
(3)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与装备。利用加工技术开拓农副产品的新功能、新用途。重点开展农副产品综合开发、多梯度利用、安全生产控制、检测技术研究;开展主要农作物收种机械化装备和农机、农艺相结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开发蔬菜、瓜果、食用菌、花卉等大棚设施机械等成套农产品加工设备和关键技术,加快发展设施农业。
(4)农林病虫草害与动物疫病综合防治。重点开发高选择性、低用量和对环境安全的农药新剂型及助剂;开展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成灾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林木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控制技术以及蔬菜、果树、茶叶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规范的研究与示范应用;加强畜禽重大疫病快速诊断、防治和检疫技术研究。
(5)农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开展资源的评价、保护和动态监测研究,开发人工速生林、生态林营造技术、耐盐作物和树种引进与栽培技术、水资源保护技术等,开展土壤监测及化肥控释与污染控制、土壤和地下水有害重金属去除修复、灌溉污水对土壤安全危害的控制等技术研究,开发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农产品加工副产物循环利用技术。
(6) 农业信息技术及应用。开展重要农作物、耕地等农林资源、重大病虫害及疫情监测与调查,研究开发自动监控和管理技术和主要农作物栽培计算机专家系统。
(7)海产品养殖及深加工。运用细胞工程等高新技术优化苗种品系,提高养殖品种的生长率、存活率、抗逆性。推广多倍体育苗、工厂化育苗、高密度育苗等技术。发展贝类、提高藻类,稳步发展对虾、梭子蟹,开拓海珍品养殖。积极发展网箱养殖和工厂化养殖。
2.着力培育农业五大优势产业。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依托,以主导产业培育为切入点,坚定不移地推进优势农业产区化,特色农业区域化,高效农业规模化,全力打造具有港城特色的五大产业板块。引进国标二级以上、适口性好、综合抗性好、亩产650公斤以上的优质稻米品种,推广轻简栽培技术、稻米优质高效集成栽培技术,稳步发展优质稻米;引进推广洋三元猪、优质地方家禽、优质高产奶牛、波杂羊,推广无公害集约化饲养技术、动物疫病防控技术、全价饲料配合技术,大力发展优质畜禽业;引进名特优蔬菜新品种,大力推广设施栽培技术、无公害生产新技术,加快发展蔬菜产业;围绕海产品养殖及加工和海洋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基地建设,在海水育苗、海水养殖、海产品加工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在城郊突出发展花木果菜茶等都市农业,在农村加快东部沿海防护林和西部岗岭生态林建设,突出发展速生用材林和杨树商品林基地,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
3.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
以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和试验示范为切入点,加快省级、市级特色农业科技园区基地建设。重点抓好东海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基地、赣榆和连云区海洋资源综合利用试验示范基地、振兴花卉园、灌南畜禽产业基地等重点基地园区建设,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样板和农业现代企业的孵化器,逐步形成县有农产品加工园区,乡镇有科技示范园区,村有生态农业园区的发展格局。努力提高基地园区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壮大其规模,提升其技术研究和辐射能力,加快突破生物、超声波、膜分离、气调保鲜、低温贮存等关键技术,做好植物种苗组培、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节水灌溉技术、工厂化育苗及其配套设备的示范推广。开发数字化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与装备及人工环境控制系统技术等,建立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基地园区每年培育引进新品种30个、新技术20项,农民增收幅度高于园区外农区,重点示范乡镇经济发展速度达到全市先进水平。
4.提高星火产业开发带建设水平。
实施“星火科技富民”工程,以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为目标,在扩大资源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基础上,加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强化信息技术和现代制造技术的推广,加快支柱产业技术升级和信息化进程,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发展壮大东海县硅资源综合利用、创汇特色农产品深加工,赣榆县水产养殖及深加工,灌云县棉花种植及副产品深加工,灌南县板蓝根种植及综合利用、意杨种植及深加工等省级县域科技先导型区域支柱产业的规模,积极培育新医药、海洋化工等新兴产业,努力打造星火产业精品工程。到2010年,全市区域支柱产业实施星火计划300项,实现产值420亿元,较2005年翻一番,培育产值过亿元星火龙头企业30家。
5.重点实施7个科技专项。
主要是:优质水稻新品种育繁及稻米深加工产品研发与产业化,海洋水产品高效养殖和深加工产品研发与产业化,海洋水产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及新产品开发,特色畜禽深加工产品研发与产业化,优质蔬菜新品种培育和产业化,花卉苗木新品种引进和产业化,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与产业化。
(四)着力加强社会发展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改善生活环境为主线,以解决资源与环境、人口与健康、人居环境、公共安全等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为出发点,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项目,提高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实施。资源与环境领域,开展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共性关键技术、饮用水污染控制与净化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等发展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和技术集成研究开发应用。人口与健康领域,开展疾病早期诊断、治疗等技术攻关与示范,以及地方常见疑难疾病防治技术的研究与示范。人居环境领域,发展城市环境生态调控技术、垃圾资源利用技术,开展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关键技术的集成研究和科技工程示范。公共安全领域,开展气象、地震、海洋等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及预警、应急处理技术的应用研究,开展重大危险源监控技术与应急处理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展科技强警创新示范。
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前沿科学问题研究,重点开展创新药物筛选技术基础研究,复方中药新药物质基础与作用机理研究,适宜中药材规范种植研究,重要农作物育种关键技术研究,农业生物优异基因资源的发掘与利用技术研究,动植物优质高效生产生理生化技术研究等。
(五)着力构筑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拓展技术创新平台
以提升创新能力和效率为目标,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为依托、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本途径、以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为目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科技创新机制,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科技发展之路。
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我市重点发展领域和优势产业,加快培育现代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海洋化工等领域的新兴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吸引国际性研发机构落户连云港,推进外资企业研发活动本地化。进一步激发优势产业中龙头骨干企业的创新动力和活力,加强以工程、技术中心为主要形式的研究开发机构建设。加快提高在建的工程(技术)中心、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化水平,建设1—2家国家级研发中心,培育嵌入式信息终端共性软件、纺织机械、树脂基复合材料、海洋设施养殖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力争到2010年省以上工程(技术)中心达到30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达到10家。
以高校和科研单位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着力提升办学水平和层次,促进教育资源整合,积极建设高校科技园区、高校创业孵化器。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强化企业与高校、科技机构的科技合作,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校信息、技术和人才优势,寻求技术依托,采取委托开发、合作开发、共建研发机构和创新基地等多种形式,推进科技成果在我市转化应用。重点推进与中科院系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防科工委系统的产学研合作,提高市内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强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以科技中介服务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在高新区筹建科技创业中心,集聚和融合科技资源,提高园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创业能力。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以科技咨询业、技术贸易服务业、知识产权服务业、科技孵化业、科技风险投资业等为发展重点,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加快科技服务机构的社会化、网络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步伐,建立起由公共服务机构和民营服务机构共同构成的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按照“业务特色化、服务规范化、机制市场化”的思路,强化科技创新服务、生产力促进、咨询评估、专利服务、技术交易等机构的主导业务建设和服务资源建设,积极探索新的运行机制,提高核心服务能力。
(六)着力推进知识产权战略,提高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核心竞争力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全市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建设,完善知识产权工作的运行机制,加强宏观管理,充分发挥专利工作对经济和社会的促进作用。完善知识产权联席会议职能,加强各部门和横向合作与协调,形成推动全市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合力。构建面向行业知识产权信息共享平台,加强相关知识产权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础建设,着重根据重点产业领域和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信息的开发和应用,建立知识产权状况监测数据库。实施重点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引导企事业单位成为运用专利制度、掌握市场通用规则的技术创新主体,构建符合企业特点的知识产权进攻和防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增加对知识产权工作的投入,促进企业科技活动与知识产权的创造和应用密切结合。2010年全市专利年申请量达1000件,专利授权量达500件。
四、保障措施
(一)优化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社会环境,推进科技工作健康快速发展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切实把科技工作摆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研究解决科技发展方面的重大问题,组织协调全社会力量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贯彻落实好国家、省、市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若干政策,制定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营造有利于科技进步与创新的良好环境。结合国家级、省级科技进步先进市(县、区)创建工作,建立健全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度;将科技政策落实、科技投入和科技发展的主要绩效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加强干部培训,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驾驭现代科技发展的能力。加强科普工作,建设科技馆,加快科普设施建设,宣传科学思想,普及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体市民的科技意识,积极营造有利于科技进步与创新的舆论环境。
(二)完善使用和激励机制,加快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创新,人才为本。要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重点,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为根本,认真落实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进一步倡导以人为本的创新理念,把吸引、发现和培养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发展的重要任务,加快建立有利于激发和释放创新活力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调整政策导向,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环境,充分调动现有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落实知识要素参与分配等各项相关政策,完善技术入股、管理入股和股权期权、年薪制等各种新的分配形式,充分体现知识和技术的价值,形成以知识产权为核心,有利于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实行人才柔性引进政策,以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术中心等多种人才承接载体,广泛吸引海内外高级人才来连创新创业。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重视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
(三)加大科技投入,加快建立有效的科技投入和运行机制
科技投入是实现科技发展的动力和保障,要树立“财兴科技、科技兴财”的观点,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依法落实有关增加科技投入的各项规定,大幅度提高科技三项费用和科学事业费,确保市、县(区)财政科技投入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速度。要树立政府引导全社会科技投入的新方略,在政府直接投入部分体现加大力度、适当超前、重点支持的方针。积极利用经济杠杆和政策手段,引导企业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促进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鼓励和引导社会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增加科技投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资本为支撑、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
(四)深化科技体制与管理改革,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
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以推动科技产业发展和为科技创新创业提供有效服务为目标,建立健全现代科研院所制度。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增强科技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建立健全重大科技决策和咨询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深化科技计划管理体制改革,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推进科技计划重点项目招投标制。改革科技计划体系,进一步突出人才、知识产权在科技计划体系中的权重。建立健全科技评估与评价制度、科技信用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跟踪监督机制,切实提高科技资源配置、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