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府文件> 失效文件
索 引 号 k12498411/2006-00763
发布机构 ju111.net九州手机版欢迎您! 发文日期 2006-09-11
标 题 市政府关于加快全市气象事业发展的通知
文 号 连政发〔2006〕164号 主 题 词
内容概述 近年来,我市气象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建设了一批以花果山新一代天气雷达为代表的气象现代化基础设施,初步建立了气象监测、预报和服务体系,为防灾减灾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时 效 根据《市政府关于废止部分规范性文件的通知》(连政发〔2020〕95号),此文件已废止。 文件下载

市政府关于加快全市气象事业发展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为加快全市气象事业发展,更好地为防灾减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和《省政府关于加快全省气象事业发展的通知》(苏政发[2006]67号),结合连云港实际,现作如下通知:

一、充分认识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连云港市东临黄海,是海陆气候过渡、暖温带和北亚热带气候过渡的重叠地带,地形地貌复杂,气象灾害频繁。作为农业大市和重要的海港城市,气象灾害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巨大,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较重;同时,连云港市气候资源丰富,是风能、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气候能源的较丰富区,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和较大的经济、环保和生态价值。气象事业作为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在防灾减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服务群众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快发展气象事业,不仅是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应对突发气象灾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而且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近年来,我市气象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建设了一批以花果山新一代天气雷达为代表的气象现代化基础设施,初步建立了气象监测、预报和服务体系,为防灾减灾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气象事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主要是综合气象观测体系尚未形成,尤其是海洋气象监测近乎空白,预测预报水平亟待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气象工作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尚不完全适应。“十一五”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气象事业发展一定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全面提高天气气候监测、预报、服务能力,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开发利用生态资源和可再生清洁能源,更好地发挥支持、服务和保障作用。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积极推进气象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气象事业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大力提升气象工作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城乡安全的保障与支撑能力,为我市建设国际化的海滨城市、现代化的港口工业城市和山海相拥的知名旅游城市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气象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是:到2010年,初步建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综合气象观测、预报预测、公共服务、气候资源评估利用服务体系与技术保障体系,气象现代化和人才队伍的建设水平、科技创新能力等处于全省先进行列。到2020年,基本建成结构完善、布局科学、功能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科技水平和服务质量全面提升,气象科技创新水平显著提高,气象事业整体实力处于全省前列。

三、加强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气象公共服务能力

(一)加强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和信息系统建设。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是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要针对气象监测的薄弱环节,大力加强包括环境气象观测在内的气候观测系统、卫星遥感、雷电定位及自动气象站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沿海灾害性天气气候监测网、中小尺度加密观测系统以及设备运行保障系统建设,加快建立并完善固定和移动并举的全天候立体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信息系统是我市基础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省级气象信息网络和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建成联通全市各地各部门气象信息高速传输网络,提高气象信息的存储、加工和分发能力。

(二)完善气象预报预测系统。以提高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准确率为核心,综合应用多种探测资料和预报预测技术,不断提高预报预测水平。重点以数值预报为基础,融合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等技术,加快预报预测精细化进程,加强雷电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及短时临近天气预报系统建设,做好影响我市的各类灾害性、突发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的预报预警。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重点支持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建设,支持气象科技研究,为提高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能力提供技术支撑。

(三)健全气象灾害预警应急体系。坚持避害与趋利并举,建立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和预警应急系统。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连云港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在政府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领导下,建立组织协调顺畅、部门分工明确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重点强化对台风、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预警预报和应急响应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重大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切实加强气象灾害监测、调查、鉴定和影响评估的能力建设,增强对农林业病虫害、地质灾害、森林火险、海损、城市积涝、有毒有害气体及核物质泄漏、区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预警和应急保障能力。

(四)建立健全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强化气象公共服务职能,加快构建现代化气象服务体系。一是强化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业务服务系统,开展农业气候资源普查和区划工作,科学调整种植结构,为发展高效、外向、生态农业服务,确保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强化旅游和海洋气象服务工作。针对我市旅游、海洋气象服务薄弱环节,气象部门要会同旅游、海事、海洋与渔业等部门,加快建立专业气象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努力提高低能见度、积雪、结冰、暴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预警服务能力,为海洋捕捞、滩涂开发、旅游活动等提供实时气象保障服务。三是强化城市气象服务工作。气象部门要加强与卫生、环保、市政等部门的合作,建立健全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积极做好城市积涝、热岛效应和大气污染等城市气象灾害的动态监测和预警预报。四是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雷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6]28号),认真执行雷电防护设施定期检测制度。严格防雷工程的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防雷工程设计必须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技术规范,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并主动接受气象部门的监督,未经验收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五是提高服务质量。积极改善服务手段,拓宽服务领域,丰富服务产品,完善气象预报预警发布与传播,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气象服务的多样化、精细化需求。广播、电视、报纸、网络、通信等媒体要依法做好公共气象信息的传播工作。要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形成畅通的气象信息服务渠道,扩大气象信息的公众覆盖面,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时效性。

(五)加强气候资源利用评估体系建设。要重视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气候和气候变化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研究。一是加强对气候资源普查和规划利用。组织进行气候资源高分辨率普查,进行气候资源区划。重点开展海洋、城市、农业、湿地、林地生态等环境气象监测和评估,为制定生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提供依据。二是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建立健全现代化人工影响天气指挥和作业系统,积极拓展人工影响天气服务领域,增强空中水资源开发利用能力,重点开展抗旱蓄水、森林灭火、降温节能和净化城市空气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三是积极开发气候资源。提升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的气象服务水平,为大型风电场勘察、选址、建设、运行和太阳能开发利用提供气象技术服务。四是积极组织实施气候可行性论证。对城市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工程建设、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各级气象行政主管部门要依法组织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避免和减少重要设施遭受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防止因气候资源开发使用不当而破坏生态环境,确保项目建设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协调。

四、积极推进气象法制、机制和体制建设

(一)进一步加强气象法制建设。根据国家气象法律法规,结合实际,积极做好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开发与保护、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灾害防护、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地方性气象法规规章相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全面加强执法监督,为发展气象事业提供法律保障。

(二)进一步完善气象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将地方气象事业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切实加大对气象事业的投入力度,把增强气象能力建设和队伍建设所需事业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建立健全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机制,切实加大对重大气象工程、气象科技研究和技术开发项目的投入力度。各级政府要按照属地原则和有关规定做好气象部门职工的地方津补贴发放和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工作。

(三)加强气象科技创新机制建设。完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推进气象科技进步。积极开展气象科技攻关,重点加强精细化数值预报产品释用技术、灾害性天气预报预测技术、海洋天气预报技术、重大气象灾害预警及防御应急服务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建立多渠道的气象科技投入机制,合理安排重大气象研究和新技术推广经费。

(四)完善气象人才队伍建设机制。积极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激励研究型业务人才成长的相关机制。以气象科技项目和业务岗位为依托,大力培养适应新时期我市气象事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将气象科技人才与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各地人才培养计划,给予经费支持。加大气象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投入力度,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气象科技教育,提高气象队伍的整体素质,造就一支适应气象事业发展需要的气象人才队伍。

五、切实加强对气象工作的组织领导

加快发展气象事业,是各级政府履行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的一项重要任务。各县、区要将气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解决气象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促进气象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将《气象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气象事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统筹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置气象资源。各级气象部门要切实履行管理职能,创新管理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依法管理我市涉及气象领域的各项活动。要加强气象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气象行政执法的能力和水平。对气象基础设施保护和气象探测、公共气象信息传播、雷电灾害防御等活动,要加大依法监管的力度,确保气象法律法规全面贯彻落实。要进一步加强气象行业管理,建立气象事业发展的联合协调机制和气象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气象信息平台,积极提供并共享大气、水文、海洋、环境、生态等方面的数据信息。各级各部门共同努力,促进全市气象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六年九月十一日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