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政府文件> 失效文件
索 引 号 k12498411/2007-00231
发布机构 ju111.net九州手机版欢迎您! 发文日期 2007-03-14
标 题 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
文 号 连政发〔2007〕35号 主 题 词
内容概述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和《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苏政发〔2006〕26号)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市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一、“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一)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为指导,牢固树立和
时 效 根据《市政府关于废止部分规范性文件的通知》(连政发〔2020〕95号),此文件已废止。 文件下载

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意见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和《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苏政发〔2006〕26号)精神,进一步加快我市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十一五”期间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积极创新,大力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切实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服务连云港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建设国际性的海滨城市、现代化的港口工业城市和山海相拥的知名旅游城市,实现连云港“跨越发展、崛起腾飞”做出贡献。

(二)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是: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进一步健全在市政府领导下分级管理、县区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

——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十一五”期间,高等职业教育招生 1.6 万人;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招生 1.9 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招生 17 万人,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职业教育为社会输送 1.3 万名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 7 千名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和 10 万名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达 90% 以上。

——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十一五”期间,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8 万人,到2010年,技能型人才高级、中级、初级结构比例达到 255520;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0 万人;实施现代农民教育工程,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200万人次;实施新市民教育和创业教育行动工程,开展新市民教育培训和创业教育培训 10 万人;实施企业职工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开展职工教育培训 50 万人次、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 7.5 万人。

——推进职业教育集约化办学。根据连云港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遵循开放和共享的原则,按照规模化、集团化的模式,高标准建设全省一流、具有全国水准的职业教育基地,使之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开放试验区和产学研结合示范区。2008年完成首期工程,入驻院校 5 所,在校生规模达到 3 万人左右;2010年全面建成,在校生规模达到 5 万人以上。职业教育基地的各类公共配套设施和教育教学管理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使之成为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产学研结合的示范性基地。

二、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

(三)加强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在合理规划,整合现有职业教育资源的基础上,高标准建设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连云港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连云港工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及包括市中等职业教育集团在内的12 所中等职业学校,全面提升职业院校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十一五”期间,力争创建 1 所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2 所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和 3 所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带动全市职业院校办出特色,提高水平。

(四)加强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各县区要重点办好一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教中心,使之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社区教育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地。各县、区政府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并实施好县、区职教中心发展规划,把县、区职教中心建设与普通高中建设摆在同等位置,进一步加大投入,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全面提高县、区职教中心建设水平。“十一五”期间,各县职教中心都要达到国家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争取有更多的县、区职教中心进入国家和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院校行列。

(五)加强示范专业建设。积极促进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围绕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认真规划好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及时调整和优化职业学校的专业结构,切实加强示范专业和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十一五”期间,创建 2 个省级高等职业教育品牌特色专业、3 个省级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和 15 个省级中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建设 20 个市级中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

(六)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建设采用通过政府财政支持、学校资金配套、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等方式进行。加快实训基地建设步伐,逐步完善职业教育实训体系,围绕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要求,在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护、机电一体化、电工电子与自动化、现代物流、旅游服务、医药、化工、现代农业、建筑技术等重点领域,建设设备先进、功能齐全、开放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十一五”期间,创建高等职业教育省级实训基地 1 个、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省级实训基地 3 个、中等职业教育省级实训基地 8 个,建设市级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10 个。

(七)加强社区教育基础建设。城区要努力构建以区职教中心和社区培训学院为龙头、街道社区教育中心为骨干、社区市民学校为基础的城市社区教育网络。农村要形成以县职教中心为龙头、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为骨干、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为基础的农村社区教育网络。同时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区教育网络。大力开展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创建活动,逐步构建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各级政府要加大社区教育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为建设学习型城市奠定基础。“十一五”期间,建成 15 个省级、30 个市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社区教育中心。

(八)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教育教学水平和学历层次。实施“名师工程”,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抓好“双师型”教师培养,改善职业院校师资结构。支持职业院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充实专业课或实习指导教师队伍。鼓励本科以上紧缺专业非师范类毕业生在取得教师资格证后进入教师队伍。建立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加强职业学校校长队伍建设,完善职业学校教师职务资格评聘办法。“十一五”末,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 90%, 专业教师“双师型”比例达 65%,实习指导教师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比例达 70%。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

(九)转变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全面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从单纯重视学历教育向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培训并重转变。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十)创新职业学校办学体制。各级政府是发展职业教育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公办职业院校在职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在集中做大做强做优市县、区职教中心的同时,允许部分职业学校在不改变公办性质、不涉及产权流转的前提下,按民办机制运行。鼓励公办职业院校吸纳民间资本和境外资金,建立以公有制为主导、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办学体制。推动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形成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优化职业教育资源结构,组建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之路。深化职业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以全面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为目标,积极推行现代学校制度,构建现代学校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落实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使学校真正成为自主办学的实体。全面推行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目标管理制,深化学校分配制度改革,形成更加合理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

(十一)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努力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适时调整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推广先进教育模式,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把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作为考核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成立市职业教育研究室,加强职业教育的教学研究工作。加强职业院校德育工作,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创新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职业教育德育基地,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

(十二)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认真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各级政府要把民办职业教育、特别是非学历民办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发展总体规划,积极探索民办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吸引民间资金进入职业教育领域,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民办职业院校和民办培训机构。全面落实鼓励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对于举办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职业学校采取划拨方式供地,免收市权范围内的各项规费;对于举办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职业学校采取协议出让的方式供地。民办职业院校在税收、师资队伍建设、招生就业和学生待遇等方面与公办学校享受同等待遇。依法加强对民办职业教育机构的管理,促进民办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十三)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把职业教育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的优先领域,鼓励支持职业院校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或与国外知名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合作举办高水平的职业教育机构。广泛开展国际职业教育交流,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引进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和国际职业资格证书认证体系,参与国际教育服务市场竞争。拓展职业院校毕业生海外实习、就业和留学深造渠道。做好职业学校教师的境外培训工作,有计划地聘请外籍教师到职业院校任教。鼓励支持职业院校与苏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职业院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

(十四)改革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的合作,加强产教结合,形成校企合一的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职业院校要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根据不同专业和学习者的需要,采取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实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市场信息、专业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服务。

四、充分发挥培训功能,提高职业教育服务水平

(十五)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围绕现代化港口工业城市建设,各级政府要积极鼓励职业院校、企业以及社会培训机构加快培养连云港地方经济发展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专门人才。职业院校要进一步调整培养目标、转变办学思想、优化师资队伍、改革办学模式。要重点建设好国家级和省级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为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提供装备精良的教学设施和高标准配置的实验实习场所,通过共享的运行模式,充分发挥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的作用。

(十六)实施现代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技能。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在农民中普遍开展现代农业新技术的培训,提高农民实用技术的能力。实施农民创业培训,对农民开展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民的创业能力。实施新市民教育培训,对新市民积极开展城市文明和职业技能教育培训,逐步提高城市新市民素质。

(十七)实施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工程。企业要努力办好已有的职工教育培训机构,也可联合举办职工教育培训机构或与职业院校合作办学,切实加强职工教育培训。企业职工教育经费要足额用于职工的教育和培训,切实提高企业全员素质。所有企业新上项目都要按投资总额的一定比例安排员工技术培训经费。企业有责任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企业支付实习学生报酬按规定在税前列支。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加强对行业职业教育的协调指导,参与制订教育培训规划、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评估,指导行业职业教育、职工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十八)实施职业教育创业行动工程。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富民之路。连云港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国际化提升、市场化完善的新阶段,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科学技术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围绕创新型城市建设,“十一五”期间,基本构建起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创业课程、创业实践和创业服务为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重点建设好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职业教育创业基地。到2010年,职业院校应届毕业生参与创业实践人数达 10%左右。普遍开展广大农民和城市下岗职工创业教育培训,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做出贡献。

五、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建立职业教育保障机制

(十九)落实政府投入制度。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政策落实力度,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中职业教育经费所占比例逐年增长。各级政府要制定不同类型职业院校学生生均经费标准。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要达到30%以上。农村成人教育经费定额按每年人均 0.5 元以上,由各县、区政府筹措和统筹安排,教育行政部门统一使用。县、区政府和发展改革、科技、农业、扶贫等部门在安排使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科技开发和技术推广经费以及扶贫资金时,要列支部分经费用于农村职业院校、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的实用技术推广和劳动力转移培训。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开展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可按规定享受培训补贴。“十一五”期间,市政府每年安排 300 万元的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重点用于全市示范性院校、实训基地、示范专业建设及师资培训等。县、区政府都要安排相应的职业教育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地方职业学校和社区教育中心建设以及现代农民教育培训。

(二十)实施经费筹措制度。职工教育经费按照企业职工核定工资总额的 2-2.5% 提取,并列入成本开支,其中 1.5-2% 用于企业职工培训,市和县、区政府可统筹其中的 0.5%,用于发展本地的职业教育。对不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企业,政府可全额统筹该项提取。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的统筹由地方税务部门代征。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凡通过政府部门或非赢利组织对职业教育的资助和捐赠,可在应纳税所得额中全额扣除。职业院校的学费收入要全额用于学校日常运转、改善办学条件和资助贫困生等,任何单位、任何个人不得挤占和挪用。各级政府可从当年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调剂一定比例,专项用于就业再就业培训。对于国家和省在经费上给予重点扶持的职业教育项目,地方财政要按照要求予以支持。公办职业院校扩建和新建校区,土地由政府划拨,除应上交省和补偿农民的以外,其它费用全免;市权范围内的所有行政性规费全免;对资源整合新建学校的老校区,规划部门和国土部门要依法准入变换土地用途并挂牌上市,包括溢价部分的所有收入全额返还学校用于新校区建设。要加强职业教育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二十一)建立扶困助学制度。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扶困助学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按国家有关规定设立职业教育奖学金,奖励成绩优秀学生,资助经济困难学生。职业院校要将 10% 以上的学费收入,用于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和减免贫困家庭学生学费。金融机构要为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提供助学贷款。地方扶贫资金要安排一部分用于资助农村贫困学生接受职业教育。 “十一五”期间,市政府每年安排职业教育助学专项经费100 万元,资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县、区政府都要安排相应的贫困助学专项经费资助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资助,按国家有关高等院校学生资助政策执行。

(二十二)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凡属国家和省规定实行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必须从取得相应职业院校学历证书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属于一般性职业,必须优先录用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从事个体工商经营的人员,必须接受相应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劳动保障、人事和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对违反规定、随意招录未经职业教育或培训人员的用人单位给予处罚,并责令其限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二十三)完善资格证书制度。全面推进和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对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评价及证书颁发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尽快建立和完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的毕业生,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时,免除理论考核,操作技能考核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到2010年,高等职业院校和省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都要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其学生考核合格后,可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营造职业教育良好氛围

(二十四)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统筹力度。各级政府把职业教育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列入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市政府成立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全市职业教育工作,研究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职业教育的有关工作。各县、区政府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和支持职业教育工作。

(二十五)实行目标考核责任制和督导检查制度。各级政府要将职业教育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建立责任制,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并接受人大、政协及其相关委员会对职业教育的检查指导。建立职业教育工作定期巡视检查制度,教育督导部门要把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评估检查,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管理水平。大力推进依法治教,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加大执法监督力度,规范职业教育秩序,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二十六)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风尚。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大力宣传优秀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贡献,大力宣传职业教育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人物,大力表彰职业教育的先进单位与先进个人。对优秀技能人才实行特殊的奖励政策和激励办法,逐步提高生产一线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精神风貌,真正形成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择业观,努力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



二○○七年三月十四日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