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迅速贯彻落实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大家纷纷表示,将全方位对标对表市委全会工作部署,锚定目标任务,增强信心底气,奋力担当作为,主动服务好经济发展一线,按照市场需求强化资源要素配置,助推全市高质量发展。
市政协副主席、市发改委主任韦怀余表示,2024年,市发改委将全面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紧扣“巩固增效”年度主题,强化部门职能,勇挑发展重担,推动全市经济持续稳定向好,努力拼搏实现高质量发展成势成效。乘“势”而上抓发展,构筑经济增长新优势。健全经济运行提前感知体系,做足分析“提前量”、补齐序时“短缺量”。靶向发力民间投资、大宗商品消费等,抓好中央预算内、国债、专项债项目争取。谋划“长远”指标。开展“十五五”规划前期研究,统筹谋划前沿新材料、绿色氢能、先进核能、深海远海开发等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蓄“势”而强抓项目,打造“后发先至”新引擎。高质高效促开工。坚持开年即开工、开工即满弓。全心全意抓推进。组织开展集中开工、现场观摩、月度评比,倒排节点、压茬推进,全力提升项目投资完成率、竣工率。定期梳理项目堵点淤点难点,制发督办单、提醒函、通报件,逐个破解项目用地、用能、污染物排放等要素制约。积“势”而行抓产业,开辟创新发展新赛道。打造主导产业“聚集地”。开展强优企业“服务月”活动,抢占特色发展“制高点”。集聚发展数字产业,争当绿色发展“先行军”。构建“一湾四区”新型能源产业发展格局,打造东部沿海品种最全的能源供应基地。借“势”而进抓环境,激发双向开放新动能。更高标准优化营商环境,更大力度打造标杆示范项目,更高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市科技局局长许东方表示,2024年,市科技局将按照市委全会部署,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争创国家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国字号平台为引领,构建四大矩阵,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力量。坚持科创引领,完善产业创新政策支撑强矩阵。突出产业为本、创新发展,推动深海、氢能等未来产业孵化,开辟发展新赛道。突出双轮驱动、深化改革,落实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打通全链条创新。突出开放合作、区域协同,构建一轴两核三区科创空间,建设花果山科创走廊,打造创新资源集聚区。构建“两中心、两设施”战略布局,推进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完成保障基地选址,推进深远海装备海上科学试验基础设施,加快创建海上大科学装置。服务高效低碳燃气轮机完成调试,拓展产业应用。打造“概念验证、中试服务”平台体系,完善三级重点实验室梯队。坚持“签约即跟踪、开工即培育”,依托3张清单,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打造高质量科技型企业梯队。推动科研强企,拓展金融惠企,深化投贷联动,打造“基金+项目+产业”一体化生态链。强化校企联动,布局产学研深度融合强矩阵,力促成果产出。
市工信局局长席世战表示,市工信局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决践行“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持续巩固工业经济向好态势,扎实推进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有力、有序开展。持续壮大产业集群,对标省1650产业体系为指引,聚焦六大主导产业、10条重点产业链,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稳固增长态势,加快推动400个工业项目和100个技改项目,确保全年工业总投资达1500亿元;高质量收官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实施180个年度智改数转项目;全力争取灌云24平方公里储备区、连云区板桥工业园纳入省级化工园区拓区范围。持续提升发展动能,推动新增30家以上企业研发机构,推荐10家以上企业申报全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导向计划,新增重点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5项以上、上首台(套)重大装备6个以上。突出信息化赋能,深化“千兆城市”建设,基站规模突破1万座,创建10家绿色工厂或“近零碳”示范工厂,构建绿色低碳制造体系。持续强化企业培育,力争过百亿企业达到12家,建立1000家后备企业培育库,定向培养400家“小升规”潜力企业,加快推动全市中小企业提质扩面。服务推动太平洋高纯石英砂等100个工业新增长点投产达效,新增应税销售超500亿元。
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顾明事表示,2024年,我市将标本兼治打好蓝天保卫战。制定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实施方案》,以改善空气质量为核心,以减少重污染天气和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大气环境问题为重点,以降低PM2.5浓度为主线,协同控制臭氧污染。问题导向打好碧水保卫战。重点抓好农田退水、城镇生活污水污染治理工作,力争国家级美丽海湾创建实现“零”突破、省级美丽海湾创建数量继续领先全省。稳中求进打好净土保卫战。抓好土壤污染风险防控,精准落实地块制度性或工程性风险管控措施。持续推进“两灌”化工园区退出企业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摸排地块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落实风险管控措施。抓好重点建设用地及耕地安全利用,确保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和运维。多措并举打好生态创建攻坚战,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完善和重点工程建设,对照新修订的示范区创建规程和指标体系开展自评估。用心用情打好群众满意持久战,持续深化环评“放管服”改革,全力做好重大项目服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