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城市产业的筋骨和灵魂,更是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远眺星河,中国船舶第七一六研究所制造的轴角转换器正在帮助地面测控雷达和导航系统观测“观察”着中国航天器的太空旅行;俯瞰大地,天明机械的大型采煤装置正在中国的煤矿中担当智慧矿山综采的探路者;翱翔大海,中复连众的大型风电叶片在平潭风场迎风而动,将源源不断的绿电送往国家电网。
作为江苏的重要装备制造基地之一,连云港借助科技创新的力量,在“后发之地”写出了装备制造先发的传奇,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贡献连云港力量。
创新抢出来的发展机遇
初秋时节,港城大地慢慢从满目滴翠的绿意向金黄满地的黄色转变。这是一个季节转变的过程。
翻阅连云港装备制造业发展历史,我们不得不佩服前人在战略构想上的预见力,他们预测到连云港装备制造产业需要储备的产业准备。
市委党校教育长卢山介绍,装备制造业是伴随着工业化发展而发展的产业。改革开放之初,我市确立了医药、化工、纺织、食品加工及建材等5大支柱行业,并成功将中国船舶第七一六研究所、黄海机械厂从内陆搬迁到连云港,这些都为连云港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储备了产业资源、人才资源和创新资源。
其中黄海机械厂迁入连云港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1995年,该厂从甘肃整建制搬迁到我市,为港城的装备制造业带来了众多的人才。如今,港城大部分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中都有着黄海机械厂的业务骨干。
然而,由于连云港地处江苏欠发达地区,周边工业化程度不高,导致其装备制造业规模和体量一直相对较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港城的企业家认识到必须通过科技创新来实现发展。天明机械公司负责人卢明立回忆说,要将连云港的装备制造产品销售到全国市场,必须坚定走创新之路。
为此,连云港装备制造业开始了通过创新创造效益的过程。天明机械主动与神华集团合作,推动矿山装备进入了新时代;鹰游公司在碳纤维的研发方面取得进展,将传统纺机的纺线升级为成套的碳纤维设备;远洋流体公司通过设立创新奖项来鼓励全员创新,引领中国大臂迈向自动化时代。
正如市工信局副局长严道连所说,创新是支持装备制造走向市场核心和关键,港城装备制造的企业家深谙此道,才有今天港城装备制造领域多个创新领军企业。
预计到2025年,装备制造业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0个以上,累计认定市级以上首台(套)重大装备50个。每年实施市级以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5项以上。
智能升级释放发展潜力
近日,在参观日出东方一家智能制造工厂时,笔者看到铜线经过铜管校直机时可以自动切割和校正,一台机器人可以精准识别焊接场景和焊缝位置,智能机械臂则使用“触角吸盘”来抓取集热器。
随着数字化、智能化进程的加快,不仅催生了新的产业形态和众多创新,而且数字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也改变了生产方式,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这个理念在港城装备制造企业中引起强烈共鸣。
天明机械的数字化生产车间整齐明亮,数字化、智能化和自动化系统无处不在,每个环节线上信息实现无纸化和全流通,线下机械臂协同工作。天明机械不仅专注于制造业,还构建了工业互联网平台。该企业的生产负责人介绍,天明通过内部的安全生产指挥中心,全程监控企业在化纤设备、地质与矿山装备和特种车辆等企业生产现场以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设备运行良好以及员工工作的顺利进行。
智能协同带来了效率提升,并推动工业生产的绿色转型和节能减排。
在鹰游的一家纺织企业,笔者看到一块白色的坯布从自主研发的纺机中滚出,经过印染后变成了彩色的布匹。鹰游集团董事长张国良告诉笔者,采用这种纺机印染布匹不仅提高了印染速度,而且成本下降了15%,平布印染技术节省了80%的水资源。
目前,我市正在持续为装备制造企业提供智能制造的免费诊断服务,支持企业创建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5G”全连接工厂等。预计到2025年,装备制造业省级智能工厂将达到2家。
走向深蓝拓展新赛道
秋日的港城依旧热力四射,海边成为连云港此刻最重要的度假胜地。
很多人并不知道,一个新赛道将在这里诞生。
原来,伴随着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的一艘名为“创智号”的1500吨级中尺度试验船在烟台成功下水,港城将全面开启“深蓝”技术时代。该船拥有试验目的、智能化和绿色环保的特点。其中,在船舵机舱内设置了一个PIV试验观察舱,可用于验证船舶创新节能技术并研究船舶的基础水动力性能。此外,该船还具有感知信息融合、自主航行和智能能效等功能。
市科技局副局长范亚松介绍,这艘“创智号”是在连云港注册的,其建设将推动连云港市以创新力量推动海洋发展,促进海洋装备产业和配套产业的发展。这将为我国船舶前沿技术的验证提供理想试验平台,并为国家的“双碳”战略和“海洋强国”战略作出贡献。
近年来,在传统工程装备、纺织机械、炼化设备和修造船的基础上,连云港积极开拓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和海工装备等领域,努力从“蓝海”中获得利益。
市工信局装备工业处安尚锐介绍,连云港将重点培育壮大海洋智能装卸装备、深海探测、海洋油气勘探开采装备、LNG储运装备和海工电气化模组及控制系统等制造规模。其中,电动船舶制造等配套项目将获得一次性事后补助,不低于3000万元,补助比例不超过投入项目的10%。单个企业支持额度最高不超过500万元。
风雨兼程,港城装备制造步履铿锵。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定创新升级,新起点上,连云港装备制造正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