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23年,驰而不息、愈加坚实的科技创新步伐催人奋进,带给连云港砥砺前行的信心和勇气。
众所周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科技和产业领域涌现了不少里程碑式成果,科技创新根基进一步夯实,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在市“两会”现场,代表委员围绕创新经济展开了热烈讨论。
瞄准国家战略 前瞻布局新赛道
当前,各地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面对这样的机遇,我市如何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持续在创新投入上做加法、在知识创造和创新环境上挖潜力、在创新主体和绩效上求突破?
市政协委员、市科技局局长许东方表示,科技创新,关键是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前瞻布局新赛道。今年,我市将加快推进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作为核心部分一体创建国家实验室,争取深海养殖装备、船型设计、海上风力发电、氢能源等领域更多成果本地产业化。完善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运行机制,集聚创新资源。推进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效低碳燃气轮机建成投用,联合国内优势高校院所、企业,组建装置用户委员会和创新联合体,全力拓展应用。与此同时,我市将打造“概念验证、中试服务”平台体系,依托太湖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创新资源,整合提升碳纤维复合材料试验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探索建设概念验证中心,成果转化中试基地,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初一公里”。此外,要完善“国、省、市”三级重点实验室梯队。支持康缘药业全国重点实验室构建中药智能制造新模式;积极对接推进“轻型涡轮动力”全国重点实验室挂牌运行;超前谋划省级重点实验室重组,指导提前做好筹备;持续新建市级重点实验室,巩固产业创新“高峰”优势。
完善创新服务平台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产品的快速更新迭代,依靠的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也就是“硬实力”。在科技创新的竞技赛道,只有在特定领域实现“定点爆破”,才有可能在前沿领域实现“弯道超车”。这就要求企业积极发挥主体作用,打造核心竞争力。
市人大代表、江苏天明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崔顺姬表示,当前,民营企业已成为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激发民企科技创新动力,需要政府发挥好有形的手,从产业、财税、金融、人才等政策方面鼓励民企成为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性前沿性研究的主体,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希望政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创新服务平台,加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产学研主体的深度融合。培育企业品牌做优做强,还需要政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专门机构,减轻中小微企业专利等知识产权维护成本,推进技术成果的资本化、产业化和市场化,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完善教育体系 培育创新人才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在推进创新经济的过程中,教育是基础。因为教育具有人才培养、科研活动和社会文化服务三项基本职能,能够通过培养复合型人才、促进知识存量的提升、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和提供社会文化服务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影响区域科技创新能力。
市人大代表,江苏华杰教育集团党委书记、理事长,中教高级教师柏萍表示,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往往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方面,有良好创新经济发展基底、有快速经济增长态势的区域,能为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支持,促进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并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另一方面,良好的教育生态也会反哺创新经济和产业发展,为区域提供人才支持,促进产业升级,为经济增长持续赋能,同时优质的学校教育,解除家长后顾之忧。建议各级政府要更加支持基础教育,确保从小培养更多创新人才,为创新发展培养后备军。要在基础教育中融入科技创新思想的培养,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了解到更多前沿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前瞻性,促进教育事业更好地发展。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