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连云港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信息来源: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秘书处 发布日期:2024-01-17 浏览次数: 字号: [小] [中] [大]

——2024年1月16日在连云港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连云港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连云港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市十五届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的一年,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连云港新实践”奋斗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全市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

——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左右;

——预计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0.1%,工业投资下降7.3%;

——预计限上批零住餐贸易额增长15%;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0.3%;

——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0.1%;

——预计实际使用外资下降61.5%;

——港口吞吐量增长6.7%,集装箱运量增长10.2%;

——预计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4.8%;

——研发经费支出(R&D)占GDP比重达到2.6%;

——预计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8%;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93.3%;

——PM2.5平均浓度32μg/m3。

对照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批准的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年初下达的47项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中,除单位GDP能耗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3项指标省尚未反馈数据外,33项指标能够达到预期目标,11项指标较年度目标有差距。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项指标因石化产业大幅增长,导致分母增速快于分子,因而未能完成年度目标;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2项指标受同期基数较高影响未完成年度目标;实际使用外资1项指标因数据核减距年度目标差距较大;居民收入3项指标虽未实现“与经济增长同步”,但全体、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均居全省前列;PM2.5平均浓度、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2项指标受春季沙尘天气、暖冬大雾影响略低于年度目标。

二、全市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主要工作进展情况

一年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市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锚定目标不动摇,全力以赴谋发展。主要取得以下六个方面成效:

(一)加大政策对冲力度,经济运行持续回升向好。全面打好政策组合拳,有效提振发展信心,全市综合实力全面增强。一是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全市经济运行延续了恢复向好态势,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分别高全省4.8个、6.3个、6.7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左右,继续保持全省领先。质量效益显著提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0.3%、增速居全省首位。二是政策效应持续显现。谋划出台“连政80条”“稳岗留工10条”等政策措施,制定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工作任务清单,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72.8亿元。新增市场主体13.2万户、增长34.1%,其中新登记企业、个体工商户分别增长29.1%、36%。净增“四上”企业1192家。三是就业物价平稳运行。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实施促进就业“八大工程”,城镇新增就业5.8万人、增长3.4%,支持自主成功创业2万人,带动就业4.4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微涨0.5%。

(二)加快构建产业体系,实体经济根基继续夯实。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以港兴市”不动摇,不断巩固产业发展基础,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工业经济高位运行。深入落实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行动方案,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应税销售收入分别增长19.4%、25%、26.8%,增幅均居全省前列。在统的38个行业有27个应税销售收入保持正增长,其中石化行业增长85.9%。36家强优企业应税销售收入3660.3亿元,占全市的比重达到66.1%。二是农业生产稳中有增。全年粮食种植面积773.1万亩,粮食产量连续十二年保持在70亿斤以上,生猪饲养量、水产品产量分别增长5.8%、2.5%。现代农业持续增效,新增高标准农田42.6万亩。赣榆区获批2023年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深蓝号”南极磷虾捕捞量超4万吨,加工船加工成虾粉5465吨。三是现代服务业提质发展。规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85.7亿元、增长4.2%,其中生活性服务业增长15.1%。“两业融合”深入推进,徐圩新区综合物流园、万发国际物流园成功入选省级示范物流园。成功举办连云港之夏等系列文旅活动,接待游客总数、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45%、63%。

(三)着力扩内需稳外贸,增长拉动作用逐步显现。深入落实扩大内需战略,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更大力度优结构稳外贸,加快恢复内外需求。一是项目投资持续加快。出台支持民间投资25条等政策措施,推行用地、环评承诺制试点以及“拿地即开工”等创新举措,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89亿元,13个省实施重大项目完成投资318亿元,429个市重点产业项目完成投资超1400亿元。二是居民消费快速恢复。老新浦风情街区获批第三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组织开展“新春惠民促消费”“苏新消费·春惠港城”等系列活动,发放消费券2350万元,直接带动消费8亿元,预计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2%。电商行业快速发展,全市网络零售额突破1000亿元、增长16%,获评国家级电商示范企业1家,荣获“中国快递示范城市”称号。三是对外贸易企稳回升。盛虹炼化进口原油配额争取到位,全市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92.5亿美元、增长20.1%。深入开展“百展万企拓市场”行动,完成汽车整车出口30.7万台、增长36%。

(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动力活力不断增强。坚持改革开放创新协同发力,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激发发展活力和动能。一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入推进“优化营商环境突破年”专项行动,全省率先开展“综合查一次”执法改革,全面推行企业登记全市通办、“多证合一”“证照分离”等改革措施,128项重点工作稳步推进,57个创新试点事项自评完成率98.3%。二是双向开放纵深推进。成功举办中欧班列合作论坛,取得48项务实合作成果,全年累计开行中欧班列806列、增长10.7%。加快“一带一路”强支点建设,稳步推进东中西区域合作,持续推进自贸片区创新发展,新增制度创新成果32项,连云港口岸扩大开放获国务院批复,新开12条集装箱航线,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运量分别增长6.7%、10.2%。三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6%,苏北第一。康缘药业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燃气轮机大科学装置加快建设,太湖实验室连云港中心获省级立项支持,海创中心引进2个院士团队和1个人才团队。全市新增14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1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2000家,培育瞪羚企业20家,华海诚科、润普食品2家高新技术企业成功上市。

(五)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坚持建城市、强县域、美乡村,城乡建设呈现新面貌。一是提升城市承载能力。成功获批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园博园、渔湾欢乐城建成开园,新改建口袋公园47个。居住环境不断优化,新改建城镇污水管网268公里,改造老旧燃气管网121公里,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162个。路口畅通性改造有力推进,陇海西路等10条断头路全线打通。二是全面推进乡村建设。实施农业农村重大项目三年攻坚行动,108个省级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完成投资81.8亿元,实施富民强村重点帮促项目136个。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全年完成农房改善任务7280户,新改建农村公路386公里、桥梁32座,完成户厕改造13.9万户,创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9个。三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市PM2.5平均浓度32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率78.9%,45个国省考断面优Ⅲ类比例93.3%,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

(六)全力增加民生供给,民生底线全面兜牢。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基本民生保障有力。全市民生支出452.2亿元、增长5.2%,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8.7%,50件民生实事项目累计投入168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1%。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率、医疗保险参保率稳步提升,发放低保资金、特困供养资金、残疾人两项补贴6.8亿元。二是社会事业协调并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新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37所,新海高级中学创成省高品质示范高中,师专创建本科院校顺利通过省专家组考评。卫生事业优质发展,市一院开发区院区建成投用,率先在全省实现健康县区全覆盖,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获批建设。文体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铁人三项、马拉松等高水平体育赛事17项,现代吕剧《花样的日子》等10余部作品获省级以上奖项。三是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开展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巩固提升年行动,率先完成城镇燃气专项排查整治,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0%、21%。深化“信访突出问题攻坚化解巩固提升年”行动,市级及以上信访总量下降14.8%。妥善处置问题楼盘,交付专项借款保交楼3903套,总体交付率73.2%。

总的来看,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市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对外贸易特别是对外出口持续承压;社会需求仍显不足,企业投资意愿总体偏弱,房地产市场下行明显;县域经济对全市支撑作用不足,重大项目质量不高,“四上”企业数量偏少;营商环境与市场需求仍有较大差距,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意识还需增强;民生领域短板仍然明显,生产安全等领域风险隐患不容忽视。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持续增强忧患意识,有效应对和解决。

三、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

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寄望连云港“后发先至”15周年,也是我市获批沿海开放城市40周年,科学确定主要目标、做好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好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二)面临形势

当前和下一阶段,我市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仍然复杂严峻,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交织,但长期来看,有利条件仍强于不利因素,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从全国、全省大环境看,宏观调控力度依然很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明年的经济工作定下了“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总体思路,要求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随着中央、省诸多利好政策的“持续在线”和政策效能的“全面释放”,金融、土地、能耗等要素保障能力进一步强化,将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强劲支撑。从我市实际情况看,经济向好势头依然很足。硅材料、新能源等产业蓬勃发展,海洋经济、数字经济等新赛道加速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2023年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超1000个、计划总投资4500亿元,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在库项目投资额较去年同期增加300亿元。2024年排定重大产业投资项目超1500亿元,较2023年再提升100亿元,随着瑞恒碳三、太平洋光伏一期等重点项目顺利投产达效,盛邦芳纶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将有效支撑全市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综合来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我们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推动经济结构持续向优、增长动能持续增强、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三)总体考虑

2024年预期目标的设定总体坚持三个原则:一是体现跨越赶超。锚定“后发先至”目标定位,按照“增速快于全省、高于周边城市”原则编排各类主要指标,努力为全省发展多做贡献。二是体现质量水平。坚决扛起“勇挑大梁”重大责任,聚焦省考指标前列目标,重点编排转型升级类、后劲类指标,推动全市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三是体现科学可行。坚持“底线思维”和“高线追求”相结合,既体现积极向上、稳妥可行的原则,同时为应对超预期影响留有空间和余地。

(四)指标安排

2024年指标体系编排参照省2024年计划指标体系、省高质量发展监测考核体系,予以优化调整。一是增加了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规上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技术合同成交额、全市人才资源总量4个指标。二是删除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调查失业率2个指标。三是调整了现代产业体系、科教人才支撑、完成“智改数转”企业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率等指标名称,指标内涵或工作内容不变。经调整优化后,全市指标体系共分为七类、39项、49个指标。

指标增速按照不低于“十四五”规划相关指标年均增速原则,结合周边兄弟城市预期目标设置,实事求是、长短兼顾予以谋划设定。主要指标安排建议如下:

(1)地区生产总值(GDP):增长7%。

(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工业应税销售收入:增长9.5%。

(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工业投资:增长5%。

(4)批零住餐贸易额:增长8%。

(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8%。

(6)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0%。

(7)港口吞吐量:增长6%;集装箱运量:增长8%。

(8)研发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2.6%。

(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同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进一步缩小。

物价稳控、节能减排、生态环境、安全保障等约束性指标按省下达任务执行。

四、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为高质量完成2024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坚定不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切实做强现代产业集群。继续实施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全力做大产业规模、做优产业布局、做高产业能级、做强产业竞争力。一是推动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瞄准万亿级石化产业集群,统筹“1+4”园区协同发展,推进盛虹炼化、卫星化学等项目安全稳定运行,争取“减油增化”项目取得突破。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加快打造“中华药港”,全力建好“中国材料谷”,高水平建设新能源基地。二是增强创新策源能力。强化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加快建设花果山科创走廊,全力建设康缘药业全国重点实验室,推进“轻型涡轮动力”等全国重点实验室挂牌运行,引建重大产业创新平台10个,新增企业研发机构30家、首台(套)重大装备6个。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新增星级上云企业3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加快布局未来产业,力争在深远海装备、前沿新材料、合成生物、细胞和基因技术等领域突破更多瓶颈。三是深化两业融合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培育一批平台经济示范企业、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和集聚示范区。大力发展赣榆海鲜、东海水晶、灌云主题服饰等直播电商,力争网络零售额突破1200亿元、进出港快递超10亿件。四是持续壮大海洋经济。深入实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健全海洋经济“3+N”政策体系,建设“蓝色粮仓”“百里蓝湾”,推动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涉海项目投资超180亿元。

(二)坚定不移抓牢项目招引建设,切实夯实经济发展支撑。发挥重大项目对扩投资、稳增长、惠民生的重要作用,坚持招建结合,努力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一是加大项目招引力度。聚焦10条重点产业链,实施新一轮“432”招商引资计划,开展招商代表、雇员制等市场化招商试点,推动两大招商事业部正式运作,放大7大招商中心“驻点招商”“嵌入式”招商效应,力争全年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超1000个,协议投资额4000亿元。二是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树立“开年即开工”意识,做好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主动靠前服务,精准保障项目融资、用地、用能等关键性要素需求,年度倒排工期、月度挂图作战,不断提高开工、投产、升规入库的转化率,确保完成产业投资1500亿元,尽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三是提升政务服务温度。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年”行动,持续推广“一件事一次办”“拿地即开工”等优质服务,加快构建“15分钟政务服务圈”,全面提升标准化便利化服务水平。拓展“不对应审批”“综合查一次”应用场景,构建市县一体化政务数据共享交换体系,打造“苏服办”连云港总门户。

(三)坚定不移拓展内外市场需求,切实激发经济发展动能。围绕增强内生动力,积极扩大消费,拓展投资空间,全面释放需求的增长拉动作用。一是更好发挥消费基础作用。持续办好“苏新消费”主题购物节,抓住节庆重要消费节点,组织或鼓励商贸企业开展线上线下系列活动。开展家电促消费专项补贴和以旧换新,落实新能源汽车下乡促消费政策。推动小店经济、夜间经济等健康发展。推进连岛5A级景区创建,规划建设大圣乐园,新增省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省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各1家。持续释放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二是更好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全面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以上。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出台实施促进民间投资发展接续举措,明确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的重点细分行业和领域。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紧盯国家增发超长期特别国债政策风向,充分用好政策“窗口期”,积极争取更多国家政策支持。三是更好发挥外贸支撑作用。深化对外经贸文化交流,强化企业出境参展、商洽等服务保障,办好线上展会和对接会,鼓励企业到海外抢订单、拓市场,确保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8%。持续开展境外招商活动,以主导产业为重点促进外资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确保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0%。

(四)坚定不移推进东西双向开放,切实融入国内国际循环。高水平打造东西双向开放门户,全力建好“一带一路”强支点,在服务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展现更大担当。一是建强开放载体。推动徐圩港区扩大开放、航空口岸扩大开放高质量通过国家验收。加快自贸试验区口岸对外服务“一张网”等创新事项落地,推进大宗货物贸易便利化,推动油气化工品交易平台升级,力争大宗贸易额突破1000亿元。提档建设跨境电商综试区,力争跨境交易额增长30%。扩大南北结对帮扶合作成果,加快3个合作园区项目落地建设,推动与无锡市主导产业联动发展。二是打造标杆示范。放大中欧班列国际合作论坛溢出效应,有效提升通关、贸易、结算便利水平,打造更加高效畅达的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完善里海供应链基地布局,扎实推进与哈国共建阿克套港等重大项目建设。联合徐州申建中欧班列陆海集结中心,确保国际班列开行820列。三是做优开放通道。立足国际枢纽海港定位,加快实施30万吨级原油码头、国际散粮集散中心一期、混矿堆场等工程,高标准建设智能化集装箱中心、大宗商品集散中心等“五大中心”,确保港口吞吐量、集装箱运量分别增长6%、8%。进一步提升港航服务水平,加密远近洋航线航班,加快集聚现代物流、贸易金融等高端业态,推动港口向贸易港、信息港迈进。

(五)坚定不移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切实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坚持城市建设管理、做强县域经济、实施乡村振兴同步推进,构建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格局。一是建设美丽宜居城市。统筹推进高铁片区、东盐河片区、沈圩片区、连云新城开发更新,打造高品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发挥“山海相拥、港城相融”禀赋特色,新增城市绿地100公顷,市区建成区绿地率达39%以上。巩固老旧小区改造成果,加快棚改地块攻坚扫尾。实施“乐享园林”工程,全年新改建口袋公园20个。二是持续壮大县域经济。围绕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年度目标任务,持续增强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功能。推动政策、土地、能耗等资源要素进一步向县域倾斜,支持县域加快培育特色产业、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努力实现赶超进位。深化县域开发园区管理制度改革,加大乡镇工业集中区建设力度,着力提升发展质效。三是推进全面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围绕六大主导产业,培强行业领军型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特色产业产值10亿元乡镇和亿元村。壮大东海大米、灌云大豆+豆丹、灌南食用菌、赣榆紫菜等县域优势特色产业。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完成省定农村户厕改造任务,改善农房3000户,创建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5个。着力消除经营性收入不足30万元的低收入村,确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六)坚定不移守牢发展底线红线,切实营造稳定发展环境。树牢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全力抓好防风险、保安全、促发展各项工作。一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聚焦化工、钢铁等重点行业精准施策,推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工厂2家。强化源头治理,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确保国省考断面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稳步提升、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二是提升安全保障水平。突出抓好危化品、道路运输、建筑施工、城镇燃气、海洋渔业、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风险防范,确保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双下降”。加强对政府性债务、金融、房地产等领域风险排查,积极稳妥做好风险防范化解,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三是统筹抓好粮食能源食品安全。健全粮食和物资储备机制,深入实施“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严格执行国家政策性粮食收购政策,维护种粮农民利益。统筹推进煤电油气保障工作,加快油气储运基地等项目建设,保障能源电力稳定供应。抓好食品全链条监管,压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和企业主体“两个责任”,提升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七)坚定不移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切实提升人民生活品质。聚焦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突出共同富裕,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一是努力拓宽就业渠道。聚焦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开展“就业援助月”“招聘夜市”“直播带岗”等活动,组织实施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全年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落实创业扶持措施,擦亮“创响港城”品牌,扶持自主创业1.1万人。二是持续推进稳价惠民。强化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严格落实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确保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在省控线内。深化价格机制改革,落实差别化价格政策,适时疏导供水、供气、供热等公用事业价格矛盾,充分发挥价格惠民助企作用。三是补齐公共服务短板。聚焦50件民生实事,全力压茬推进,确保民生投入只增不减、惠民力度只强不弱。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新建中小学、幼儿园14所、改扩建9所。加快推进江苏海洋大学滨海校区建设,创成连云港师范学院。更大力度推进健康连云港建设,加快赣榆区妇幼保健院等项目建设,扩大“先医后付”覆盖面和应用场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四是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全面推进网格化治理创新工程,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构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持续推进平安港城建设,打击涉黑涉恶、电信网络诈骗等突出违法犯罪。持续开展“八五”普法和“法润港城”活动,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全面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持续开展信访问题源头治理三年攻坚行动,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各位代表,做好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指导,虚心听取市政协的意见建议,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敢为善为、勇毅前行,全面加快高质量发展“后发先至”步伐,奋力书写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走在前、做示范的港城答卷。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