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连云港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3-01-08 12:00 访问量:
连云港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13年1月8日在连云港市第十三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陈佑龙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全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2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推进沿海开发、加快转型升级年度工作主题,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积极应对世界经济复苏明显放缓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切实加强运行调度,科学组织要素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
──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600亿元,增长13%左右,完成年度计划。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70亿元,增长17.4%,高于计划0.4个百分点;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26亿元,增长23%,完成年度计划。其中:工业投资922亿元,增长23.8%,高于计划0.8个百分点;
──实现财政总收入564.7亿元,增长22.1%,高于计划2.1个百分点。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8.9亿元,增长16%,完成年度调整计划;
──直接利用外资完成8.1亿美元,增长32.6%,高于计划0.1亿美元;引进客方到位资金611亿元,增长15.9%,高于计划51亿元;
──港口完成吞吐量1.85亿吨,增长11.4%,高于计划500万吨;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840元,增长14.5%,高于计划1.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9700元,增长15%,高于计划2个百分点;
──城镇化率达到55%,完成年度计划;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4个百分点,低于省控线,完成年度计划。
未完成年度计划的指标有:服务业增加值630亿元,增长12.4%,低于年度计划1.6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73.3亿元,增长14.6%,低于年度计划3.4个百分点;集装箱运量502万标箱,增长3.1%,低于年度计划58万标箱;外贸出口35亿美元,下降6.1%,低于年度计划31.1个百分点。
在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产业基础不断巩固,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农业生产态势良好。粮食生产克服多种灾害因素影响,实现十连增,总产达到363万吨,再创历史新高。完成水产品产量70.9万吨,同比增长9.1%,其中,海水产品44.9万吨,同比增长8.2%。高效设施农业发展加快,全市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10万亩,占耕地比重达到14.9%。赣榆的蓝莓、东海的鲜切花、灌云的紫苏、新浦的设施蔬菜等一批农业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全市建成千亩连片高效农业基地81个,其中5000亩以上特色农业基地17个。畜牧养殖保持稳定,畜牧业规模养殖比重达到45.7%,生猪饲养量、出栏量分别达到559万头、364万头,同比分别增长7.5%、4.6%,均创历史新高。农村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到3384家,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59万亩,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205家。农田水利建设进展顺利,完成县乡河道疏浚236条,新增旱涝保收农田56万亩。
工业经济增长较快。深入实施双千双百工程,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持续加速。全市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330亿元,同比增长27%。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石化、冶金六大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5%以上。特色产业加速壮大,硅资源、石化产品、抗肿瘤药、汽车零部件、船舶制造5个特色产业销售过百亿。重点企业运行良好,新海石化、镔鑫特钢、兴鑫钢铁和益海粮油4家企业年度产值超过100亿元,全市20强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340亿元,同比增长28%,拉动工业增长12个百分点。企业效益稳中有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利润分别增长31%和26%,全市销售收入过10亿元企业达到51家,比去年增加9家。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全市研发投入增幅超过1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30%。中科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等重大研发平台逐步发挥作用,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实现全覆盖。中复神鹰T700碳纤维实现规模化生产,恒瑞医药注射液全国首家进入欧美市场。
服务业发展形势稳定。港口建设加快推进,主港区25万吨级航道竣工通航,氧化铝、散化肥码头建成投产。徐圩港区10万吨级航道加快建设,赣榆港实现开港运营,灌河口拦门沙治理加快推进,灌河港区航道建成通航。港口生产难中有进,新开国际集装箱航线8条,连云港至阿拉山口、西宁、郑州班列实现客车化运营,集装箱海铁联运规模位居全国首位。突出抓好服务业集聚区和重点项目建设,建成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6个,52个市级服务业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3.9亿元。交通运输形势平稳,公路运输完成客运量1.3亿人次、货运量1.1亿吨。民航客运量增长20%,新开辟航线3条,香港包机航班正式开通。旅游经济持续增长,全市接待游客17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1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和20%。大伊山景区、羽泉景区正式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市4A级景区达到8家。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区加快建设,软件离岸服务外包实现新突破。
(二)三大需求协同拉动,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市完成规模以上投资1250亿元,同比增长22%,增幅居全省前列。500个年度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23亿元。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275亿元,同比增长35%,占规模以上投资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95亿元,同比增长37%,占规模以上投资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重点项目进展顺利,77个省级沿海开发重点项目年度完成投资260亿元,8个项目基本建成或部分投入使用。北疏港高速、徐圩港前大道、242省道、徐新公路建设加快推进,金海大道、秦东门大桥建成通车,盐河航道建成通航。城市建设成效显著,连云新城框架全面拉开,新海新区三大板块建设提速,完成旧城改造面积72万平方米,市体育中心一场三馆全面建成,花果山大酒店主体竣工,快速公交一号线建成运营,瀛洲路、海宁大道等7条道路整治出新,海滨大道开工建设。
市场消费整体平稳。商贸设施不断完善,兴隆商贸广场建成营业,陇海步行街等特色街区改造升级,主城区核心商圈初具规模。新增16家菜篮子生产基地,完成市区12个农贸市场改造,新建33家平价商店。前期消费热点有所回落,家电、汽车销售趋缓,全市家电下乡产品销售数量同比下降10%,消费类汽车销售额同比下降6.4%。房地产市场量价齐升,市区商品住房累计成交面积183.2万m2,比2011年增长13%,成交均价5088元/m2,增长9.7%。受大宗消费品价格走低等因素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低位运行,全年同比上涨2.4%,比2011年回落2.5个百分点。
外向型经济有喜有忧。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78亿美元,同比增长13%,其中出口35亿美元,同比下降6.1%。全年完成农产品出口4.1亿美元,同比增长10%,出口规模保持全省领先。全市71个重大招商项目进展顺利,全年累计到资261.5亿元。其中,41个项目开工建设,24个项目投产运行。新增总投资1亿元以上内资项目138个,总数达到381个(含结转)。高标准举办连云港之夏旅游节、西游记文化节,成功开展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大型经贸推介活动,设立5家境外招商机构。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新核准境外投资项目5个,完成境外投资1.1亿美元。
(三)运行质量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财税结构继续优化。全市完成地方税收收入160.9亿元,同比增长29.6%,税收比重达到77%,比去年同期提高8.1个百分点。主体税种保持平稳,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和契税分别完成16.6亿元、67.3亿元、13.1亿元和24.2亿元,分别增长6.8%、61.6%、3.6%和1.2%。县域、市区财政收入实现同步增长,四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均突破25亿元。
金融支撑作用增强。全市金融机构预计完成各项贷款余额1286.7亿元,比年初新增198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519亿元,比年初新增130亿元。新增贷存比、余额贷存比均居全省前列。基础设施类贷款比年初增加83亿元,涉农贷款比年初增加83.7亿元。BRT、港口、码头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有力支持。投融资工作取得新进展,新引进太仓农商行等5家金融机构,日出东方太阳能、黄海机械成功上市,江苏核电、金桥盐化、港口集团实现直接债务融资,连云发展集团、新海连集团发行企业债券,全市共完成企业直接融资113.8亿元,规模创历史新高。
民生保障不断加强。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715亿元,比年初增加89亿元。就业创业成效显著,全市新增城镇就业8.1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2.7%。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覆盖率均稳定在95%以上,全市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2万人,覆盖率达到99.8%。全市各类保障性住房累计新开工10874套,累计竣工7390套。城乡居民低保标准、医疗救助比例持续提高,新农合实现应保尽保,实现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整体生活水平同步提升。
社会事业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贫困生资助制度全面落实,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三年任务基本完成,康达学院一期工程完工,连云港社区大学挂牌成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公立医院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全面建成,市公共卫生中心主体封顶,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98%,村卫生室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率达到100%。文化事业扎实推进,酷歌动漫产业园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广播影视文化产业城主楼封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秋季秸秆全面禁烧,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受宏观形势严峻复杂、国际市场需求减少、前期消费热点回落等因素影响,全市经济增速有所放缓,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外贸出口明显下滑,集装箱运量低于预期,服务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情况不够理想,同时,部分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仍较突出,经济综合实力还不够强,转型升级任务仍然艰巨。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2013年是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也是深入推进沿海开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意义重大。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形势仍较复杂,美国经济将低速复苏,欧元区经济将继续徘徊,新兴经济体形势仍较严峻,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经济将保持平稳运行,随着国家稳增长各项政策措施的进一步落实,经济发展有利条件、积极因素不断增多。从我市看,我市经济发展具备多重优势和机遇,国家深入实施稳增长措施,经济发展政策环境将进一步宽松,四大国家战略聚集叠加的机遇将进一步发挥作用。我市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良好,地方基础支撑条件显著改善,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推进,都将为我们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但也要认识到,在复杂严峻宏观形势的影响下,经济发展的下行压力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存在,实现企稳回升的困难很大,需要我们充分利用各项战略机遇,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努力推动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按照国家、省对于2013年经济工作的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的工作基调,项目推动、重点突破的工作要求,结合自身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并与党的十八大、省经济工作会议、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十二五规划、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沿海开发行动方案、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等要求相衔接,安排2013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
1.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左右,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
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2%;
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
4.财政总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均增长18%左右;
5.外贸进出口、出口均增长8%,直接利用外资9亿美元,客方到位资金710亿元;
6.港口吞吐量2亿吨,集装箱运量540万标箱;
7.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3%;
8.城镇化率达到56%;
9.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不高于省控线;
10.节能减排指标按省下达任务执行。
三、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切实加大有效投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坚持以项目为纲,按照目标项目化、任务阶段化、工作责任化的要求,在全市范围内掀起大干项目的热潮,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一是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扎实推进500个年度重点项目,确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工业投资增长22%。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北疏港高速、临海高等级公路、连盐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区域路网互联互通。实施好田湾核电3、4号机组、新电公司1000兆瓦机组等能源工程,建设好石化醇基多联产、正道新能源汽车、珠江钢管等产业项目,切实提升发展后劲。加快新机场、田湾核电5、6号机组、连淮镇扬铁路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力争中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早日开工建设。二是突出强化招商引资。继续强化与央企的对接合作,围绕知名企业和大型集团招大引强,注重产业链招商和以商引商,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新增长点。积极组团走出去、请进来,安排好新一轮国内外高规格招商推介,组织好西游记文化节、苏北投洽会等重大招商活动,加快突破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及日韩港台新等重点地区招商。跟踪落实招商活动签约项目,促进在谈项目快签约、签约项目快落户、落户项目快增资,实现直接利用外资9亿美元以上。三是进一步激活民间投资。继续跟踪研究中央各部门出台的新36条实施细则,拓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引导民间资本积极投向我市临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研究制定配套措施,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全力完成年度投资任务。
(二)努力扩大消费需求,积极培育消费新热点
增强消费能力,培育消费热点,完善商贸设施,持续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是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完善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促进收入分配结构调整,大力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众的收入,扩大即期消费。二是加快消费结构升级。积极扩大文化、健身、娱乐、信息等消费业态,提升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加强房地产供需衔接和市场监管,优化房地产消费结构,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平稳发展。强化景区景点建设,积极发展旅游新兴业态,旅客接待量、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12%和15%。三是加强城乡消费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商品流通网络体系,认真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社区商业双进工程,形成农村覆盖到村、城市覆盖到社区的城乡流通网络。加快苏宁广场、连云新城时尚文化街区、新海新区文化艺术城、北极星商业广场等大型商贸文化设施建设,培育壮大核心商圈。继续完善消费服务体系,努力营造鼓励消费、适宜消费的良好环境。
(三)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发展活力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对外开放步伐,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一是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加快公立医院改革步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资源整合,组建广电集团。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整合优化国有资本经营公司,增强资本运作能力。继续推进企业直接融资,争取新增上市公司1家,发行企业债券2支。二是推动外贸企业转型升级。全面落实促进对外贸易的政策措施,积极应对外贸出口不利局面,抓好30家重点出口企业,帮助企业保存量、争订单、扩增量,引导企业优化产品结构,重点推进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提升产品品质,加快新品开发,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三是全方位开拓国内外市场。坚持传统市场和新兴市场两手抓,深度拓展欧美等传统市场,大力开拓中东、东盟、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扩大出口规模。加快推进农产品出口基地、机电产品出口基地、科技兴贸基地建设,保持外向型经济平稳发展。
(四)深入实施沿海开发,加快示范区建设步伐
全面启动沿海开发五年推进计划第二阶段建设,加快示范区建设步伐,做大做强枢纽大港,兴起新一轮开发建设热潮。一是切实抓好政策事项落实。继续加大重大项目和重要事项争取力度,进一步梳理国家、省对我市的各项扶持措施,切实做好对接落实,确保政策落到实处,尽快发挥积极效应。加快推动中日(连云港)生态科技产业园建设和综合保税区(保税港区)申报。组织开展市沿海开发五年实施意见中期评估,推动省、市级沿海开发项目加快实施。二是统筹推进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协调推动示范区五大功能区建设,加快完善示范区各类功能平台。创新体制机制,推动与中、西部地区共建共享示范区,争取国家尽快设立示范区建设部省联席会议制度。三是继续加快枢纽大港建设。启动建设30万吨级深水航道二期工程,继续推进赣榆、徐圩、灌河等两翼港区开发,开工建设赣榆港区10万吨级航道,确保徐圩港区顺利开港。拓展完善口岸公共信息平台功能,促进商贸加工、现代物流、综合服务等港口经济发展。
(五)加快壮大工业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加大企业帮扶力度,着力培育重点产业,促进工业经济提质扩量。一是加快实施双千双百工程。重点培育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七大千亿产业,打造市开发区、徐圩新区等六大千亿园区,构建具有特色优势和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争2013年全市百亿特色产业达到8个、百亿企业达到5家。二是大力扶持中小企业。抓好企业运营监测,深入开展领导跟踪帮扶和部门点对点服务,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实际问题,保障重点企业稳定生产。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扩大投资、扩大生产,形成新的发展增量。三是加大要素保障力度。进一步深化银政、银企合作,积极争取信贷额度,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探索直接融资途径,拓展创业投资、企业债券、票据融资等直接融资领域,加快企业上市步伐,缓解企业融资难题。盘活现有存量土地,充分挖掘用地潜力,多方争取用地指标,切实保障重点园区、重点工程的用地需求。
(六)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
坚持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举,加速服务业提档升级。一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商务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建设新海科技创业城、中科院能源动力研究中心、开发区新医药产业公共平台等重点项目。推进连云新城商务中心区、金港湾国际物流园区、柘汪临港物流中心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二是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发展。重点发展购物、餐饮、休闲、游乐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实施海洲湾国际会议中心、花果山大酒店、东海禧俫乐家居生活广场等项目。引导生活性服务业向高端延伸,提升传统服务业层次。三是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广播影视文化城、科教文化中心等项目。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继续抓好花果山景区国家5A级景区创建工作,进一步树立知名旅游城市形象,提升我市知名度和美誉度。
(七)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增强配套服务功能
坚持组团式开发,增强城市综合功能,塑造海滨城市新形象。一是深化规划引领。提高规划编制水平,深化完善规划体系,强化对空间布局、城市色彩、周边环境等的细节管理。严格规划实施,扩大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切实发挥城市规划引领作用。二是推进中心城市建设。突出抓好63个重点城市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83亿元。围绕两新一老五组团城市发展格局,增强城市建设组织化程度,老城区重抓改造出新,建成区着力完善提升,新城区加快开发建设。实施14条主次干道整治出新,市区完成房屋征收面积210万平方米,积极改善城区居住生活条件。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长效化和科学化,扎实推进四城同创,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三是加快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城区路网建设,保障海滨大道全线贯通,加快BRT支线建设步伐,构建一主两环四支快速公交体系。加快推进城市饮用水保障工程,完成市第三水厂扩建,开工建设取水口上移和蔷薇湖生态净化项目。组织实施临洪西泵站改造等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加快建设开发区工业展览中心、新苏天地等商务办公设施、城市综合体,完善城市公共配套功能。
(八)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加快全面小康建设步伐
深入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提升县域经济实力,构建新型城镇体系。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做好农田水利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加快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深入开展特色产业基地、粮食高产增效等五大创建活动,打造特色蔬菜、优质水果等六大主导产业,年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0万亩。二是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充分发挥四县自身优势,推动县域经济特色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进一步提升乡镇经济实力,逐步壮大村级经济,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加强小康社会建设监测和评价,确保各项指标按序时进度完成,赣榆、东海确保通过全面小康达标验收,灌云、灌南全力加快小康建设步伐。三是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优化配置城乡资源,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城乡共同发展。实施镇村布局调整,统筹城乡试点镇村建设,提升乡镇基础设施服务功能。建立城乡接轨的社会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制度,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加强农村卫生事业建设,繁荣农村文化。
(九)推动社会民生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组织开展民生服务建设年行动,繁荣发展社会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一是统筹教育卫生协调发展。抓好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提高,加快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强化校舍、校车安全工作。新海实验中学新海新区分校投入使用,康达学院连云港校区建成招生。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市一院新区医院全面开工。加快全科医生培养,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受益人群,强化公共卫生均等化。二是推进社会保障扩面提标。巩固扩大城镇居民医疗、新农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大力推进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市级统筹,提升补助标准和保障水平。建立征地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健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机构。三是加快提升群众生活水平。深入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多渠道就业创业,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8070元和10960元。规范房地产市场发展,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稳定价格水平,强化食品、药品监管,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维护社会安定和谐。
各位代表,做好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围绕主题、紧扣主线、求真务实、团结奋斗,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为全市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附表: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012年
执行情况及2013年草案
指 标 |
单 位 |
2012年计划 |
2012年完成 |
2013年计划 |
|||
总量 |
±% |
总量 |
±% |
总量 |
±% |
||
1.地区生产总值 |
亿元 |
1620 |
13左右 |
1600 |
13左右 |
13左右 |
|
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亿元 |
17 |
670 |
17.4 |
17 |
||
3.服务业增加值 |
亿元 |
14 |
630 |
12.4 |
13 |
||
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1525 |
23 |
1526 |
23 |
23 |
|
其中:工业投资 |
亿元 |
920 |
23 |
922 |
23.8 |
22 |
|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591 |
18 |
573.3 |
14.6 |
15 |
|
6.财政总收入 |
亿元 |
554 |
20 |
564.7 |
22.1 |
18左右 |
|
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 |
亿元 |
208.9 |
16 |
208.9 |
16 |
18左右 |
|
7.外贸进出口 |
亿美元 |
78 |
13 |
8 |
|||
其中:出口 |
亿美元 |
46 |
25 |
35 |
-6.1 |
8 |
|
8.直接利用外资 |
亿美元 |
8 |
31.1 |
8.1 |
32.6 |
9 |
|
9.客方到位资金 |
亿元 |
560 |
7 |
611 |
15.9 |
710 |
|
10.港口吞吐量 |
亿吨 |
1.8 |
8 |
1.85 |
11.4 |
2 |
|
集装箱运量 |
万标箱 |
560 |
16 |
502 |
3.1 |
540 |
|
11.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20500 |
13左右 |
24840 |
14.5 |
13 |
|
农民人均纯收入 |
元 |
9300 |
13左右 |
9700 |
15 |
13 |
|
12.城镇化率 |
% |
55 |
55 |
56 |
|||
13.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
% |
不高于省控线 |
2.4 |
不高于省控线 |
|||
14.节能减排 |
% |
按省下达任务执行 |
按省下达任务执行 |
注:1.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增幅按可比口径计算,节能减排指标待省下达后确定。2012年计划中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数字为城镇居民收入数字。
2.经市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全市2012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幅计划指标调整为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