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育文化> 服务资讯

市疾控中心提醒高温高湿环境这些疾病需注意

  • 时间:2023-08-18 10:05:08
  • 来源:连网
  • 阅读次数:
  • 字体:[ ]

近期,高温、高湿环境利于各种细菌、病毒繁殖,同时暑假期间,聚会聚餐、外出旅行、户外活动增加,市疾控中心提醒广大市民,注意预防肠道传染病、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猴痘、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疾病。

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是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并引起腹泻和(或)其他脏器及全身性感染的一类疾病。大多数肠道传染病发病会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有些伴发热、头痛、肢体疼痛、全身中毒症状,若治疗不及时可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在预防上,要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用流动的水洗手。制作食品时要做到生熟分开,加工时要烧熟煮透,尽快食用。剩余食物要及时冷藏,隔夜食品要彻底加热后再食用。冷冻食物不要在室温下化冻,可用微波炉解冻、冰箱冷藏室和清洁流动水解冻。如发现霉变食物,应扔掉处理,不要再加工食用。注意饮水饮食卫生,不喝生水。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时,及时就诊。

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手足口病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伴手足、口周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和口咽部疱疹。

在预防上,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手卫生。在触摸口鼻前、饭前便后、护理完手足口病患者后,用清水、洗手液或肥皂洗手,不与他人共用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不接触病人及其污染物品、污染环境。患者的呕吐物、粪便及其污染物品、污染环境,要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在清理时需做好个人防护,避免直接接触污染物。保持居室卫生,勤清洁、常通风,少聚集。疾病流行期间,不带儿童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都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应避免亲密接触病人,不建议跟病人拥抱或分享玩具、餐具、洗浴用品等,避免感染。

猴痘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所有人群对猴痘病毒普遍易感。与猴痘病例有密切接触(如触摸、亲吻、性行为等)会感染猴痘,接触被猴痘病毒污染的物品(如床单、被褥、贴身衣物)也有可能感染。感染后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

在预防上,出入境和涉疫地区人员需关注猴痘疫情信息和防控知识,避免接触啮齿类动物和猴痘病人,避免与可疑感染者密切接触或共用生活用品,做好个人手卫生,入境时配合海关进行健康申报。如果怀疑曾经接触过猴痘病例,请进行自我健康监测,不与他人发生密切接触,随时注意自身状况并检查是否出现疑似症状。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皮疹、发热或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尤其是近期与类似患者密切接触的人员,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并主动告知旅居史和接触史。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以蜱为传播媒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俗称“蜱虫病”。临床表现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病情较重且发展迅速,可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病例多发生于4至10月份,人群普遍易感,以青壮年居多。

在预防上,避免在蜱虫滋生的环境中坐卧停留。蜱虫一般生活在野外树林、草地等地,人在路上行走时应尽量在路中间,远离路边的野草灌木。如需进入草地、树林等地区,应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脚、袖口、领口,裸露的皮肤要涂擦驱避剂。一旦发现蜱虫叮咬、钻入皮肤,不要生拉硬拽,可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待蜱虫头部放松后用尖头镊子取出,再用碘酒或酒精进行消毒。有蜱虫叮咬或野外作业史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症状,要及时就诊,并主动告知医生蜱虫叮咬或野外作业史。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