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与海相接的云台山脉,到出门见景的城市公园;从开窗见绿的宜居城市,到风景如画的美丽乡村……如今的港城,所到之处皆风景,抬头可见“天空蓝”,放眼环顾“生态绿”,日益提升的生态环境质量,正实实在在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数据最有发言权。2023年,全市PM2.5浓度32微克/立方米,连续三年达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空气优良率78.9%;全市22个国考断面优Ⅲ比为90.9%,同比提升4.5个百分点;全市45个省考断面(含国考断面)优Ⅲ比为93.3%,优于考核目标2.2个百分点。同时,12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或好于Ⅲ类,达标率100%。近岸海域优良海水面积比例96.8%,为沿海三市最优,高于年度考核目标17.1个百分点。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绿色家底越来越敦实。我市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责任,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高效服务省市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并进,为绿色发展贡献了不凡力量。
稳中求进 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创新局面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近年来,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列时间表、挂作战图、定责任部门,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深入,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取得实效,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收获颇丰。
蓝天,是生态环境优良的硬指标之一。2023年完成大气污染防治工程项目658个。鼓励引导火电、钢铁等行业80余家重点企业开展友好减排,完成船舶修造、家具制造等行业30家企业VOCs清洁原料替代工作,淘汰6049辆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货车,超额完成省定任务。
出台《连云港市工地扬尘管控工作方案》,成立市扬尘治理办公室,压紧压实各方扬尘治理责任。持续保持禁烧工作高压态势,及时发现并处置露天焚烧火点1488个。常态化开展执法检查和大气督查,交办大气问题2840个。
天更蓝,水也更清更绿。去年以来,我市环保部门凝聚治水合力,水环境质量稳步向好。2023年,推进重点水污染防治工程项目44个。开展烧香河、排淡河水质提升攻坚,全面实施重点减污降氮工程项目149个。制定并实施市级水环境区域补偿制度,设置8个市级补偿断面,实施“双向补偿”。汛期水污染防治成效显著。大力实施农田退水循环利用、直播稻改机插秧、秸秆离田等措施,全省农田退水治理现场会在我市圆满召开。连岛港口区、秦山岛两个湾段获评省级美丽海湾示范区。
加强源头预防,土壤环境质量持续稳定。印发《连云港市2023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计划》,会同市自然资源局,召开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评审会30次,累计评审地块101个。更新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完成新纳入单位的隐患排查工作和12家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回头看”工作。目前,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
编制印发《连云港市2023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方案》,推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统一专业化运维。全市1456个行政村已累计完成590个,治理率达40.5%,完成年度省定计划。
我市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注重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生态环境问题,推动污染防治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
加强监管 服务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
绿色,是我市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也是经济社会进步最强劲的动能。
“十四五”以来,我市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实现降碳减污协同增效为导向,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高颜值和发展高质量齐头并进。
监管服务并重,环境执法效能持续强化,积极推进“1212”工作法——“1辆走航车2名监测人员+1台无人机2名执法人员”,大力开展大气质量夏季“百日攻坚”“雨燕行动”“三打”等专项执法。去年,通过非现场监管手段查处环境违法案件47件,罚款611.35万元。赣榆局创新开展的“快递送法”活动被中央、省级媒体报道。将全市259家企业纳入正面清单名录,指导帮助企业落实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全年共受理信访事项4523件,同比下降17.64%;省转信访件30件,同比下降18.92%。
“无废城市”建设有序推进。推进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进一步推进线上全面监管、线下重点跟进工作模式。去年,全市布局62个建设项目已建成33个,序时推进29个,形成市级创新探索任务5项。小微企业危险废物集中收集体系更加完善,连云港轩瑞小微集中收集项目顺利投产,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能力同比增长100%,达1万吨/年。率先发布铁矿尾泥综合利用地标《沿海港口淤泥与工业废渣资源复合固化利用技术规程》(DB3207/T2012-2023),标志着我市铁矿尾泥综合利用进入有标可依的新阶段。
环评是发展中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去年,我市圆满完成生态环境部“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试点”和“三线一单”实施跟踪评估与减污降碳协同管控试点任务。按照“边探索、边总结、边应用”的原则,试点工作在推动徐圩石化基地建设、促进产业布局优化、改善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适应“双碳”战略目标,加快推动减污降碳协同管控积累了经验。全市园区规范化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有9个省级园区、17个市级及以下园区完成规划环评编制及报审工作;4个化工园区(集中区)第一批顺利通过省政府认定复核,为项目落地创造条件。此外,我市注重项目前提服务工作,出台并落实《连云港市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改革实施方案》《连云港市生态环境系统服务高质量发展十五项措施》,完成全市首例“告知承诺审批”。镔鑫钢铁高炉项目、连云港至仪征原油管道工程等项目环评顺利取得省厅批复,积极推进盛景新材料有限公司160万吨/年乙烯项目列入国家《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
绿色低碳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在市委组织开展的优化营商环境专项巡察整改成效量化评估中,市生态环境局在12家去年被巡察单位中获得第一名。我市6家企业入选2023年度绿色发展领军企业名单公布,2022年以来累计14家企业获评,数量居苏北第一。徐圩新区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一批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产业园区名单,建立碳汇司法修复基地典型案例成功入选2023年度江苏海事司法与行政执法服务保障“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十大典型案例。
聚焦稳步提升监管效能,加速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坚持将法治作为生态环境治理的根本手段,不断深化制度建设,切实提升执法效能,提高监测能力,加强科技保障,不断补齐生态环境治理短板。
多措并举 实现生态系统多向良性循环
海晏河清,在临洪河口湿地、赣榆沿海湿地等湿地滩涂上,候鸟成群,震旦鸦雀、白琵鹭、反嘴鹬在绿水中嬉戏、在蓝天下翱翔……维护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正是连云港递给全国的一张“绿色名片”。
我市印发实施了《连云港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2-2030年)》《连云港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实施方案(2022-2025年)》。全市7个乡镇(街道)、15个村(社区)获评第六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街道)、村(社区),灌云县、灌南县、赣榆区实现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街道)全覆盖。
持续开展绿盾专项行动及整改“回头看”,2023年完成6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遥感监测疑似重点问题实地核查。完成市区生态空间管控区域监督管理评估工作,对全市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空间管控区开展遥感监测,严格查处各类违法违规开发建设活动。
严格生态空间管控区域项目准入管理,联合市自然资源、水利等部门开展涉及生态空间管控区域不可避让性论证。印发实施《连云港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2022-2030)》,构建我市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布局,加大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力度,全省“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宣传活动在我市成功举办。
以水生态保护修复为重点,推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探索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去年完成1个,在建5个。牵头起草《连云港市关于贯彻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管理规定的实施意见》。“连云港赣榆紫菜加工企业超标排放水污染物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集体磋商案”获评江苏省第三批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十大典型案例。
因绿而美,向绿而强。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打好生态创建攻坚战。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区)创建工作,推进创建任务和重点工程建设;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路径,继续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力度,逐步建立“1+2+N”的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推进“生态岛”建设工作,完成“生态岛”试验区建设方案编制,启动云台山“生态岛”试验区建设工作;推动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将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成为提升区域水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功能的载体。今年拟建成生态安全缓冲区5个。
“春天山花烂漫,夏至绿意盎然,秋来五彩斑斓,冬季玉树琼枝”的优质生态画卷在港城大地上铺展开来,青山巍峨连绵,绿水清澈环绕,阳光和煦温暖,空气清新自然的良好生活环境让百姓怡然自乐。我市正积极发挥高水平环境保护的支撑保障作用,在绿色转型发展中稳步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