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台背景
分级诊疗制度是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的治本之策,为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切实提升医联体运行实效,有效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2016年召开的全国卫生健康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将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列为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之首。医联体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作为分级诊疗的“两翼”,是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重要抓手。副总理刘延东在2017年全国医改工作会议上提出,全年医改工作着重抓好“10件事”,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试点是10件事之一。2017年10月9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医疗联合体建设进展情况汇报,会议要求,对纵向合作的医联体等分工协作模式实行医保总额付费等多种方式,通过设置不同报销比例等措施推进分级诊疗。
二、目的意义
医联体建设的核心是落实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推动机构间分工协作,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实现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我市2011年就成立了医联体,虽然形式上建立起来了,但由于没有结成利益和责任的共同体,多数是非紧密型的,紧靠组织号召和行政命令,难以持久,运行实际效果不尽理想。实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纵向合作的医疗联合体医保总额付费,形成利益共同体,助推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可以提高医疗服务体系的整体效率,实现“诊疗行为更加规范、医保基金更加持续、患者更加满意”的多方共赢局面。
我市医联体起步较早,目前医联体已实现县区和基层医疗机构“两个全覆盖”。医联体强化人员、资源、运行、服务等方面的协同管理,形成优质的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的一种渠道和机制,不断推进医疗资源下沉,基层医疗服务能力逐步提升,到2016年底,我市基层医疗机构诊疗人次占比达到72.4%,位居全省前列。在赣榆区试点区域检验、影像、心电、消毒供应、病理五大中心建设,推进医联体内资源共享,为我市推进紧密型建设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各医联体在运行中,也迫切希望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不断提高医联体运行效果。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已成为共同的呼声和期盼。
三、主要依据
(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号)
(二)《关于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55号)
(三)《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实施意见》(苏医改发〔2015〕4号)
(四)《关于进一步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实施意见》(苏医改发〔2017〕15号)
四、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是建设紧密医联体的总体要求。明确医联体以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为重点,推进中坚持政府主导、整合资源、试点先行的原则。2018年,稳妥开展医联体整体医保总额付费制,助推紧密型医联体建设。2019年,县域范围全面实行医联体整体医保总额付费。2020年,将医联体建成服务、责任、利益、管理共同体。
第二部分是紧密型医联体的组织模式。共有五种模式以适应各地医联体建设需求。第一种是在市域组建医疗集团。第二种在市区组建纵向联合体。第三种是在县域组建医联体。第四种是跨区域组建专科联盟。第五种是发展远程医疗协作网。
第三部分是建设紧密型医联体的主要任务。
一是调整完善医联体管理体制。完善医联体组织架构,建立医联体法人治理结构,构建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分离的医联体运行新机制。落实医联体自主权,推进医联体管办分开。
二是完善医联体激励约束机制。实行“总额预付、合理超支分担、结余留用”的医保基金管理方式,对医联体各医疗机构年度总控指标合并计算,交由医联体牵头医院统筹管理,合理的超支由牵头医院与医保机构分担,结余由医联体内医疗机构根据机构等级和功能定位按比例分配。
三是构建医联体资源下沉机制。医联体牵头医院可收取成员单位适当管理费。对医联体牵头医院派出医生在基层工作,同级财政分别按标准给予派出医院考核奖补。严格执行双向转诊规范,引导患者下转。构建“1+N”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为签约居民提供联系综合健康服务。逐步推进各成员单位内部资源的整合。强化上下级医疗机构药品衔接,实行“延伸处方”、“长处方”等制度。
第四部分是强化医联体建设的组织保障。提出加大4个方面的工作力度,保证医联体建设取得实效,一是加大组织领导力度,推进医联体稳步发展。二是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三是加大督导评价力度,通过经常性调研、督导、定期评估,推进医联体建设和发展。四是加大宣传引导力度,为发挥医联体作用奠定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