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委与医保、财政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建立健全短缺药品供应保障机制,落实短缺药品监测预警与清单管理制度,推动全市短缺药品保供稳价,全力保障全市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临床合理用药需求。
一、完善短缺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一是建立部门会商联运机制。2019年,以市医改领导小组名义印发《关于调整完善连云港市短缺药品供应保障部门会商联运机制的通知》,明确了各部门职责,推动部门会商、督导、评估等工作深入有序开展。二是遴选定点储备企业。2018年,协同有关部门,通过企业申报、资质审核、现场评审,遴选出康缘、正大天晴作为市级短缺药品定点储备企业,双方签定《短缺药品储备委托协议》。储备企业承担《市级短缺目录清单》及重大传染病疫情药品储备保障任务,同时每月参与短缺药品监测预警与统筹应对工作。三是争取财政资金支持。市财政每年安排60万元支持短缺药品定点储备企业,下拨专项补助资金与定点储备企业年度现场评估结果挂钩。四是落实短缺药品信息监测预警制度。印发《关于做好短缺药品信息直报工作的通知》,在各单位基本药物季度监测报表中增加了使用短缺药品目录产品与金额两个指标。把国家短缺药品信息直报与省短缺药品“零报告”情况,作为《药政重点工作情况通报》的重要内容。
二、强化短缺药品信息监测预警与统筹应对。一是开展国家短缺药品信息直报。逐步规范国家短缺药品直报工作,全市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2020年,医疗机构上报1772条短缺药品记录,涉及产品405个,综合上报率为91.45%。二是落实省短缺药品“零报告”制度。全市共有136家医疗机构开展省短缺药品“零报告”,实现机构全覆盖。2020年,医疗机构共上报1594条短缺药品记录,涉及产品数614个,综合上报率为97.66%。三是推动储备企业参与短缺信息监测应对。推动定点储备企业安排专人对导出的短缺药品数据进行鉴别、核实短缺原因,协助市卫健委审核上报,并积极与所上报医疗机构沟通,通过调配、使用储备、寻找替代药品等方式,解决医疗机构上报药品短缺问题。四是通报整改存在问题。按月在工作群中通报各单位短缺药品监测情况,按季度印发情况通报,列出各单位短缺药品监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整改意见和整改要求。
三、保障短缺药品储备供应。一是形成短缺药品目录清单。综合各单位监测上报的短缺药品数据信息,结合储备企业提供的短缺药品信息,初步形成范围较广、种类较丰富的短缺药品目录。在征求各医疗机构意见后,充分考虑传染病、罕见病、妇儿科等用药情况,通过会议讨论,形成年度市级短缺药品目录清单。自2019年起,近3年分别列出短缺药品目录清单47、44、32个品种。2020年,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还增加了17个新冠肺炎疫情及呼吸道传染病储备药品目录。二是落实短缺储备药品目录供应。汇总各级医疗机构短缺药品目录年度采购使用计划,测算出年度使用量,委托两家市级定点储备企业优先遴选标内产品按3个月使用量进行储备。在市卫生健康、医疗保障部门的指导下,两家定点储备企业开启短缺药品采购专款专用模式,常态储备金额维持在650万元,全年累计储备短缺药品目录清单金额2000万元,储备供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目录金额3387万元。三是创新储备方式。为满足各地区、医疗机构用药个性化需求,便于及时采购,保障临床使用,两家市级定点储备企业还分别同县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签定分级储备协议,进行储备下移,定点储备企业对储备产品进行定期更换并承担储备损失。四是提供经费保障。近两年,市卫健委联合市财政、医保部门,根据《连云港市级短缺药品储备企业短缺药品采购储备供应情况评估标准》,对两家市级短缺药品定点储备企业进行现场评估,共拨付补助资金120万元。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落实省、市和医疗机构三级储备制度,强化部门沟通协调,强化短缺药品监测预警与统筹应对,强化定点储备企业规范管理,不断提升短缺药品及应对相关传染病疫情药品保障能力,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