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业务分类 > 规划信息 规划信息
连云港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2015-08-27 19:12:05 信息来源:规信处 阅读次数: 字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连云港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www.ju111.net

                                           2012年9月12日


连云港市“十二五”信息化发展规划

  为加快推进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根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和《连云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特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十一五”时期发展情况及存在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市信息化工作稳步推进,信息产业战略地位日益显现,信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据《2010年江苏省地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报告》显示,连云港市地区信息化总指数为62.0,位居苏北前列。

  信息网络广泛覆盖。“十一五”期间,全市基本建成以光缆为主、无线网络为辅,覆盖全市城乡的立体通信传输网络,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190G,宽带接入用户数39.6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316.21万户,固定电话用户112.80万户,长途光缆纤芯长度5.3万芯公里,长途光缆线路1584公里,市话交换机容量256万门,农村宽带互联网接入自然村比例达100%。

  信息安全日益强化。“十一五”期间,成立了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建立并完善了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和管理服务体系,制定发布了全市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全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投入逐年加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逐步开展,重要信息系统安全检查制度逐步健全,信息系统安全能力整体提升。

  两化融合稳步推进。“十一五”期间,重点行业骨干企业生产装备自动化水平达到79%以上;在规模以上企业中,机械、服装类企业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达50%;化工、造纸、建材、电力类企业推广应用计算机监控技术达37.5%;应用财务管理系统、OA系统和销售管理系统的企业达53%以上;实现内部联网、联入国际互联网的企业达60%和56%。全市有1家企业被工信部认定为全国首批“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示范企业、2家企业被认定为全省首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示范企业、9家企业被认定为全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点企业,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被确定为2010年度“江苏省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示范区”。医药行业信息化工程被列为全省“十一五”信息化行业示范工程。

  电子政务初见成效。“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近5亿元加快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全市40%以上的市级机关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系统(OA系统),85%以上的市级机关开通了信息化业务系统,50%的街道办事处、乡镇开通了门户网站; 全市154个单位电子文件实现归档管理,可供查询的档案文件目录近百万条;金税、金盾、金保等12个国家“金字号”重点信息化工程全面投入运行;“警务综合信息系统”已在全市公安机关全面推广;市应急便民服务指挥中心建设稳步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项目成效显著,共清理上报行政权力事项5138项,行政权力阳光运行平台已经建成并投入试运行。搭建了外网政务大厅平台、行政审批平台、法律监督平台、电子监察平台,所有权力事项数据录入数据库,实现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外网公示。

  信息服务日益完善。银行、税收、电信、供水、供电、供气企业互相联合,代扣水电费、代缴保险、网上缴税等业务合作范围不断拓展;教育城域网功能进一步完善,全市中小学全面实现校校通, 中考实现了网上阅卷及志愿填报;景区、公交“一卡通”数字化建设扎实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不断深化,建立了新农合市级管理信息平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妇幼保健管理信息系统和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信息系统等业务系统及相关信息网络;港口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连云港电子口岸门户网站开通,建成港航EDI中心,业务种类和用户数量在国内沿海同规模口岸处于领先水平。社区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电子信息产业步入快速增长期,初步形成集成电路封装材料、压电晶体及晶体元件、石英玻璃制品、新型电光源及关键材料、高纯晶体硅、消费类电子配件等六大产业。全市软件产品销售收入1.2亿元,通过认证的11家软件企业总收入超过9000万元,通过国家软件产品登记认证46项,7家企业获得CMM/CMMI(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能力成熟度集成模型,国际软件生产过程标准)认证, 2 家企业获得信息系统集成和信息系统监理企业资质。

  当前我市信息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信息化管理体制尚需完善;信息化建设投入仍需加大;共享协同机制尚未建立,资源整合需求迫切;人才培养引入机制尚不完善,人才瓶颈凸现;信息化应用水平有待提高,各方对信息化知识技能的掌握不足,对信息化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信息产业规模偏小,产业结构调整缺乏重大突破,创新发展能力不足,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总体思路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扩张、服务业提速为重点,推动各产业领域信息化,以促进民生保障和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推动社会领域信息化,以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为突破口,加速信息技术应用的渗透和覆盖,全面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领域信息化建设,为率先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基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统筹推进经济领域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协调发展,坚持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加快建设与强化管理相结合、注重政府引导与完善市场机制相结合,促进城乡信息化、经济与社会信息化的统筹协调发展。

  集约共享,协同推进。进一步健全推进机制,深化信息技术在不同领域、区域和群体中的普遍应用;着力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整合共享,协同推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开放性、业务流程的规范化和公共信息系统建设的集约化,不断提高信息化的整体质量与效益。

  着力创新,深化融合。着力推进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核心业务的融合,把科技创新作为信息化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促进信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中心环节,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努力在重要领域、核心产品和关键技术上求得突破,增强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以人为本,普遍服务。把贴近市民、服务发展作为信息化工作的基点,把全社会普遍受益、长期受益作为信息化推进的根本宗旨,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大力推进惠及全民的信息化服务。把群众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作为深化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要求,使全体人民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

  优化环境,保障安全。坚持积极防御与综合防范相结合,始终把信息安全放在与信息化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正确处理信息化建设与安全的关系,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维护信息安全。

   第三节  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力争到“十二五”末,连云港市信息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信息产业比重明显提升;电子政务和社会信息化取得较快进展,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保障;信息基础设施完备,信息化应用广泛,建立资源整合共享平台和协同机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越来越完善,全市信息化总体水平再上新高。

  具体目标:

  ——经济信息化目标。全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成效显著,信息化对我市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起到拉动作用。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新型农村信息服务覆盖率达到90%,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初见成效。计算机辅助设计(CAD)、集散控制系统(DCS)、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等信息技术在规模以上企业应用率达到70%以上,机床、重型机械设备等电子信息化率提高到40%,消费用品的电子信息化率平均达到70%以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技术自给率达到40%以上,新兴产业实现产值突破2000亿元。

  ——政府信息化目标。各级政府部门核心业务信息化平均覆盖率达到80%,行政权力全面实现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公共服务事项在线办理广泛推行,基础信息资源实现普遍共享,40%以上的跨部门核心业务实现并联或协同办理,重要信息系统核心数据基本实现灾难备份,档案数字化和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明显成效。政府信息化平台建设项目实现统建统管,机关门户网站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公务人员信息化培训达100%。

  ——社会信息化目标。完善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交通、旅游等领域的信息化服务系统,建成区域性旅游综合信息服务平台,4A级以上景区实现网络化展示和数字化管理;二级以上医院推广电子病历,并逐步覆盖全体市民;中小学标准化校园网覆盖率达100%,建成“连云港市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教育信息化程度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公共就业信息服务覆盖率达100%,社会保障卡发卡量覆盖80%以上人口;积极推进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实现“一站式、一网式”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社区达50%以上。

  ——信息基础设施目标。加快光纤宽带及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到“十二五”末,实现城区光纤到户全覆盖,城乡带宽接入能力分别达到100M和50M,互联网出口带宽达460G,移动电话用户数达400万户,宽带用户数达100万户;完善3G网络深度覆盖,推进移动网络向4G迈进,积极建设以IPv6(互联网协议)为核心的下一代互联网;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基本完善,完成全市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的升级改造,在全市范围内实现广电与电信业务的双向进入。

  ——信息产业目标。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35%以上,到2015年,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软件和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业实力明显增强,到2015年,软件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通过国家认定的软件企业30家、通过登记的软件产品100个以上,网络、信息技术服务、信息咨询、信息资源开发等服务收入超过20亿元。进一步加快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电子信息与软件产业园建设,实现产值超100亿元;东海国家硅材料产业园产值超300亿元;新浦开发区硅电子基础信息材料产业园、灌南开发区电子制造产业园产值超100亿元。

  ——信息安全目标。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制度普遍建立。数字证书广泛应用,发证数达1.5万张,网络信任体系基本建立。基础网路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监测预警体系、信息安全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全面建成,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

第三章  重点任务

 第一节  加快各产业信息化改造,提升应用水平

  提升制造业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以提高装备智能化水平和优化工艺流程为重点,着力提升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推进在制造业企业的研发、生产、管理、营销等环节中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CAPP)、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企业资源计划(ERP)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发展。支持自主知识产权软硬件产品的推广应用。

  全面提升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示范区的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各相关产业的深度推广应用。推动各类工业园区全面提高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为入园企业提供示范和服务。支持电信运营商针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和行业特点拓展增值业务,提供专业化、高品质的应用租赁服务(ASP)。促进信息技术(IT)行业企业针对工业企业开发专用软硬件和服务产品,参与企业信息化改造项目。

  加快电子商务应用发展。推进以行业骨干企业为主导的企业间(B2B)电子商务应用,以产业链为基础、供应链为重点,完善大企业电子采购与销售系统,深化大企业主导的供应链整合与协同应用,在物流、钢铁、石化、汽车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重点领域,有计划、有步骤地扶持4个左右第三方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做大做强。促进企业和消费者间(B2C)电子商务发展,整合建设具有公信力的B2C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增强消费者网络消费安全的信心。 加快构建以电子支付、社会信用、物流配送等为重点的电子商务支撑体系,推进现代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完善覆盖电子商务争议解决过程中举报投诉、法律援助、调解赔付、失信惩戒等环节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增强政府网上协同监管和服务能力。充分利用市民信箱、付费通、社区信息苑等建设成果,扩大电子商务服务内容和应用范围;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推动移动商务等电子商务新模式发展。加快政府采购、重大工程招标活动电子化,发挥政府的示范引导作用,深入实施网上创业工程。

  加快服务业信息化。以行业性社团组织为依托,积极促进文化、旅游、会展、商贸、物流、专业服务等服务行业普遍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服务手段,提升服务水平,支撑和促进创意产业快速发展。推动服务业行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建设一批专业信息库和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面向行业企业或社会公众的公益性、商业性信息服务。大力发展光纤宽带、第三代移动通信等新一代信息传输服务业,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光纤宽带、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开发增值研发平台,推动完善信息服务产业链。促进光纤宽带、3G技术与内容产业融合,鼓励发展基于光纤宽带3G的音乐、视频、动漫、游戏等信息服务业。

  加快发展农业信息化。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开展农业信息化示范点创建活动,推进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的融合,加快传感、通讯、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步伐,大力发展智能农业、精确农业。研究制定农业物联网产业发展政策和应用科技标准,加强感知农业实施技术攻关研究,重点建设农产品安全溯源、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现代农业生产智能决策等信息系统,基本建立起现代都市农业信息支撑体系,促进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第二节  深化政府信息化建设,提高行政效能

  加强跨部门、集约化的信息系统建设。建成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基础网络设施和协同应用平台,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入手,建立健全政府行业电子政务框架体系。

  加快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开发利用。以跨部门应用系统建设带动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重点围绕人口、法人及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完善集中式基础信息库与分布式专业信息库相结合的政务信息资源体系。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用于社会公益服务的机制,促进公益性、商业性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分级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建立基础信息注册登记制度,建设覆盖全市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与交换服务系统,逐步形成“一次采集、多次使用,一口采集、多方使用”的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机制。

  完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按照“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深化传奇娱乐手机版 工作,充实完善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目录,明确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类别和内容。拓宽传奇娱乐手机版 渠道,不断改善档案馆等集中查阅场所的服务条件和功能,健全考核评估、监督评议、内容审查、更新维护等长效管理机制。

  提升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能力。依托市应急指挥中心,构建地区党、政、军联合应急指挥平台,逐步整合卫生、水利、气象、地震、公安、建设、交通、民政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应急信息资源, 实现平战结合,推动各专业系统相关数据、视频和音频信息资源的共享。

   第三节  推进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促进社会和谐

  推进教育领域信息化。加强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以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建设面向广大师生的教学与科研协作平台、面向社会公众的开放性终身学习平台。完善市、县(区)两级教育城域网及各类学校内部校园网,推动校园信息化建设,促进基础教育资源大众化、网络化应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和均衡配置。

  推进文化领域信息化。深入推进以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音视频等为重点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发展数字广播、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移动电视、分众电视等新兴文化产业。加快公共文化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保护民族民间文化、打造精品文化产品等工程中的广泛应用,营造文明和谐的群众网络文化环境。加强互联网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

  推进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增强防疫监控、应急处置和救治能力。推进医疗服务信息化,加快市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应用推广;由卫生部门牵头,融合药监、医保、物价各专业信息管理系统,形成全市一体化的服务社会、服务民众的医疗卫生信息服务体系,促进医疗、医药、医保机构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提升城市管理和社区服务信息化水平。完善社区服务网等基层信息服务设施,拓展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集约化信息服务,促进信息内容、应用设施、服务队伍等资源的整合利用,鼓励居民自治组织、企业和社会机构参与社区信息服务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为市民群众提供便捷、经济、实用的信息服务。不断完善智能楼宇、现代小区的信息化功能性标准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建设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智能化楼宇和小区,促进信息技术在小区节能、安保、物业管理、家政服务以及现代家居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实现住宅小区智能化管理。

  提升农村服务信息化水平。加快农村党员干部现代化远程教育、为农服务网等系统建设。推动各种涉农网络资源信息共享,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建成种类齐全、经济实用、服务周到、手段多样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搭建农产品网络营销信息平台,建立营销网站,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和农民开展网上农产品交易,提高农产品网上销售市场份额。广泛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普及农村信息网络知识,提高农民获取信息能力。

   第四节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加强光纤宽带网络建设。以需求为导向加快城市光纤宽带接入网络部署或网络改造,积极创造条件,实施光纤到楼入户。优先采用光纤宽带方式,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宽带到村。推动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实现网络平滑升级。

  推进“三网融合”。优化和完善基础网络,推动业务融合、终端融合。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加强光纤宽带网络的共建共享和有效利用,积极稳妥的推进全市“三网融合”工作。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服务管理体系。提高信息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能力,建立全市信息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有序竞争环境,保证公用电信网的互联互通和公平接入,促进电信市场有序开放。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推动基站、通信管线、机房等相互开放,共享可用资源,提高公用网络监控能力和专用网络服务能力。

  加强无线电管理。建成覆盖全市、上联国家、互联周边省市的无线电监测网,强化无线电管理平台建设,提高无线电管理和监控水平。加强无线电频率的统筹规划,提高频率资源的利用率和复用度。强化无线电秩序管理,不断改善电磁环境。

   第五节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发展信息文化产业

  加快文化领域数字化建设。在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广播影视等领域,开发和创作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数字文化产品。完善公共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库建设,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共享,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大力发展信息文化产业。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以网络、数字技术为支撑,大力发展网络文化、移动电视、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丰富网络内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加强互联网文化综合治理。规范网络文化传播秩序,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实现互联网及网络社会的有效管理,全面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促进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和先进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第六节  构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增强可控能力

  加强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防范综合支撑平台,增强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灾难备份功能,提高对网络系统运行故障、网络违法犯罪、网络失泄密、网络公害、非法密码使用的监控、执法与应急处置能力。依托市电子政务证书认证中心和市密钥管理中心,建设本市电子政务统一的网络信任平台和面向社会、互联互通的电子认证体系,支持网上身份认证、数据加密、电子印章和数字签名的应用。

  加强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研发。从行业监管、资金投入、政府采购等方面入手,加大对高性能密码芯片、网络公害防范、网络传播工具监控等信息安全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产品研发创新体系。

  完善信息安全长效机制与管理体制。强化部门协调配合,推动形成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市民共同参与,权利和义务对等的互联网治理机制。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组织领导体制,不断健全信息安全责任制,完善情况通报、应急联动等工作机制,逐步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社会参与、技术保障相结合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积极推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

第四章  重大工程

  智能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完成全市光纤宽带改造升级和无线宽带网建设,家庭用户带宽达到50M,企事业集团用户带宽达到10G,无线信号在全市重点区域覆盖率达到99%,到“十二五”末,第四代移动通信在全市推广。构建全市统一的基础数据资源共享平台,支撑全市政务资源的共享。建立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推动电信运营企业基站、通信管线、机房等共建共享,提高光纤宽带、3G网络提高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利用率,避免重复建设,降低建设成本。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工程。集中建设全市统一协同、资源共享、网络互通的政务信息资源中心,推广运行权力阳光、数字城管、诚信体系等各种跨部门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以公众参与的“政府在线”平台为载体,形成政府网站集群,打造“市民之家”和“企业之家”;建设政府移动办公服务平台;全市推广办公自动化、在线知识库、远程协同等服务及视频会议等网络化办公方式;大力推进行政权力运行程序化、规范化、透明化,完善权力阳光电子监察系统,监察范围不断扩大到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招投标市场管理以及其他重点领域,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实现90%的政府核心业务建立协同的信息化应用系统,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使用率90%以上。

  城市运行管理工程。以网格化管理为核心,建设城市综合管理平台,普及基层数据“一表化”采集,实现对人口、市场、食品、卫生、生产、建筑、人防、应急等领域的精细化管理;构建包含规划、土地、房屋、交通道路、地下管线等城市信息要素的三维地理数字空间管理体系,形成完善的监测监控系统、应急基础信息系统和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建立智能化、规范化、可视化的领导决策智能支撑系统,集成城市运行、经济发展、行业监管、公共服务等各类实时信息的数据汇总和分析功能。

  物流信息服务升级工程。以建设“数字化港口、信息化市场、智能化生产”为目标,以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港口、口岸及其延伸服务领域为手段,通过一体化、智能化的信息网络,实现航运、港口、口岸、物流、商贸、金融等信息共享、资源整合、无缝对接、协同发展,促进区域性现代物流枢纽建设。建设国际航运公共信息平台,完善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和统一身份认证系统;重点建设船舶航运系统、港口作业系统、口岸通关系统、物流集疏运系统、商贸交易系统、金融服务系统等六大专业信息系统。

  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培育工程。建成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园区,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我市设立软件研发中心、服务外包中心、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灾备中心、行业公共服务平台等,制定并落实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培育计划,扶植本地企业。实施软件人才实训工程和人才引进计划。

  电子商务应用工程。打造区域特色电子商务平台,积极推动农产品、海(水)产品、木材、铁矿砂及煤炭等港口优势货种矿产资源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及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形成3到5个具有地方特色的行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启动电子商务龙头引入工程和中小电子商务企业培育计划,打造区域电子商务示范园区。进一步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加快安全认证、支付、信用、配套物流等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

  智慧港城建设工程。加快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无线宽带网络技术,实现城市范围内无线网络覆盖和服务,互联网及各种应用随时随地接入宽带无线网络;加快推进城市居民智能卡在公用事业、社会服务、电子支付、旅游餐饮娱乐等领域的应用,改善投资和居住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信息生活体验,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区域产业转型带动工程。整合项目资源,建设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库和项目综合管理服务系统,提升全市重大项目管理决策与服务能力。建设园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升园区招商能力。建设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SaaS)服务平台,推动信息化向硅信息产业、汽车船舶通讯设备、物流、环保等重点产业的深度应用。建设以市场监管和公共信息服务为主要功能的农业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实现包括气象、土肥、病虫害、农产品质量、供求和价格在内的信息采集、监测、分析预警和发布功能,通过二维码、条形码管理,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物联网应用与产业化工程。推动物联网应用试验示范基地、产品加工制造基地建设,加快物联网标签设备终端、新型传感器、通信终端的研发与产业化。开展电子标签识别(RFID)、新型传感器、物联网应用系统集成等技术攻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物联网在智能交通、智能社区、食品安全、旅游服务、城市管理、现代物流、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医疗健康、数字海洋10大领域的应用试点和示范工作。加快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区域性物联网信息服务平台。

  旅游信息服务综合平台工程。建立旅游行业单位信息动态数据库,建设数字化景区管理系统,有效整合旅行社、宾馆饭店、大商场、旅游景点等信息资源。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建设旅游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以风景区为中心的旅游电子商务系统,实现电子客票、信用卡支付、网络购物等方面的应用。

  信息安全保障工程。建立全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提高信息安全保障的基础支撑能力。建立信息安全高端人才引进制度,建成全市信息安全专家队伍和应急队伍,加强信息安全监控、密码保障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全市信息系统安全外部监测平台。加强互联网综合治理,提高基础网络和信息安全防护能力,建立舆情监测体系。加强政府部门网站和重要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确保全市重要信息系统安全。培育信息安全咨询、测评、评估和工程实施等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信息安全技术产业化。

  教育信息化保障工程。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数字化差距。2015年,建成综合数字化校园达50%,多媒体进课堂达100%,启动包括教学、科研、管理并辐射到社区教育等工作的全方位数字化网络建设。全市中心小学以上学校网络管理中心全面达到星级标准。到“十二五”末,全市教育基本实现信息现代化。

  网络医疗保健应用提升工程。开展数字医疗试点示范,建成以患者为中心的医院综合信息平台。全力打造基于健康档案和综合业务管理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区域中心数据库,建设网络医疗保健专网。完善应急指挥与资源综合调度管理信息系统,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治能力。推动网络医疗保健系统建设,提供随时随地体检、远程医疗、疾病防治、健康指导、传染病监控等功能。

  信息产业倍增工程。加快推动光伏产业、新型电光源及关键材料产业、集成电路封装材料产业、消费类电子类和LED半导体照明、新型电子元器件等产业发展,将我市打造成为省内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信息化重大专项,组织实施光电子与新一代移动通信、软件与半导体集成电路、电动汽车、智慧城市等领域的10个重大科技专项,加强政府投入与创业投资的对接,拓宽信息产业企业的投融资渠道,实现产业规模集聚。加快新型电子信息专业园区建设,每个园区突出发展1个支柱产业、1—2个特色产业集群。

  云计算中心打造工程。以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为依托,建立服务连云港、辐射苏北的云计算中心。在云计算领域积极开展政府公共平台、专业园区、企业应用等典型示范应用建设,尽快启动具有本地特色的电子政务云、中小企业云、港口物流云。立足本地区域优势,积极争取国家级数据中心、灾备中心、国际网络出口等大型项目落户我市。

 第五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第一节  完善信息化组织推进机制

  完善市、县(区)两级信息化组织管理体制。加强信息化推进工作机构建设,推动各县(区)立足本区域发展基础和区位特点,加快信息化发展。以信息化发展引领政府职能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乡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改善。

  完善信息化社会服务机制。强化行业协会在促进信息化产业发展中的服务、自律、协调职能,培育信息化咨询服务、安全测评、数字认证、软件评测、工程监理、项目审计等功能性社会服务机构,不断完善市信息化专家库。

   第二节  加强信息化建设统筹管理

   围绕项目规划设计、立项审批、采购招标、建设监理、审计验收、运行维护、绩效评估等环节,加强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全过程管理。健全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源头控制机制,充分发挥我市信息化专家组参谋作用,加强项目的统筹规划和归口把关,不断完善项目支出的预算管理和立项审批。继续推行信息化项目监理制度,建立信息化项目绩效评估机制,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应用效益。

   第三节  健全信息化投入保障机制

   加大信息化建设财政投入力度,建立信息化专项资金,支持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及其他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信息化工程建设。鼓励和支持“两化融合”、“三网融合”、农村信息化、社会民生领域信息化,促进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协调发展。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信息化建设,在确保国家安全的情况下,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广泛吸收外资和民间资本,拓展银行、证券、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对在全市信息化工程建设有贡献的企业,按照国家相关的减税规定,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

   第四节  加大信息化人才培引力度

   完善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重点引进一批掌握前沿技术、拥有重大创新成果的高端人才和领军人物。鼓励本地高校与国内重点大学、研究机构和信息技术企业合作办学,立足现有的信息化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信息化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形成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人才培育体系。强化信息技术管理岗位资格认定,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和实践教学,注重实际应用,着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实用型信息化人才。

   第五节  大力推行信息化服务外包

   围绕用户技术支持、系统运行维护、软件设计开发等服务需求,积极在政府部门推行信息化服务外包。完善信息化项目支出预算相关制度,探索将信息系统的技术支持、运行维护、软件开发等外包服务纳入政府采购序列,为政府部门购买服务、推行外包提供保障。培育外包市场,通过政府授权、委托、认定等方式,支持提供外包服务的企业和专业机构建立资质认定、服务承诺、收费管理等规范标准,为推行外包提供保障。

   第六节  加快信息化政策标准的配套与完善

   按照“重点推进、及时配套、急用先上”的原则,加强信息产业发展、创新能力提升、信息技术应用的政策配套。加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公共信息系统管理等领域政策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提高依法管理水平。完善无线电、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等执法监管体系,提升协同监管能力。

   第七节  建立有利于信息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跟踪信息技术领域知识产权发展动向,依托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知识产权的信息发布、交易交换和成果利用。围绕信息技术研发、应用和信息产业发展重点,鼓励和促进企事业单位积极申请国内外专利、商标,推进软件等信息产品的版权申请和认定。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执法力度,打击各种侵权、盗版、制假、贩假等不法行为。加强技术和商业秘密的合法保护,鼓励企业依法建立本行业、本领域的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形成有利于企业创新和行业成长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第八节  加强信息化规划的实施与保障

  各县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全市信息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工作要求,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强化推进措施。结合实际认真制定各类行动计划、建设计划、年度计划、项目和资金计划,调控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完善信息化统计体系,建立规划指标的评价与实施机制,强化工作评价和绩效考核。做好规划及相关信息的公开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实施、合力推进的良好局面。


表:1.连云港“十二五”时期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主要指标;

        2.连云港“十二五”时期信息化重点工程一览表

表1

连云港“十二五”时期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主要指标


2010年实现情况

2015年预期目标

总体目标

信息化发展水平总指数

0.62

>0.71

省两化融合示范(试验)区(个)

1

4

省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个)

2(9)

10(20)

省农村信息化应用示范基地(个)

0

8

经济信息化

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管理、创新活动比例(%)

<50

>70

农村信息化服务覆盖率(%)

61.48

90

政府信息化

各级政府部门核心业务信息化平均覆盖率(%)

_____

80

跨部门核心业务协同办理率(%)

_____

40

社会信息化

教育校园网覆盖率(%)

85

100

综合数字化校园覆盖率(%)

_____

50

社会保障卡发卡量(万张)

0

250

信息基础设施

互联网出口带宽(G)

190

460

移动电话用户(万户)

316.21

400

家庭宽带用户数(万户)

39.64

100

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率(%)

_____

100

城市、乡镇宽带接入能力(Mbps)

20,8

100,50

有线电视入户率(%)

80

90

电子信息产业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89.9

500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业务收入(亿元)

1.2

10

通过认证的软件企业数(家)

11

30

通过国家软件登记产品数(项)

46

100

信息安全

数字证书累计发证数(张)

185

15000

注:“2010年实现情况”栏中有“—”的为“十二五”时期新增目标。


表2

连云港“十二五”时期信息化重点工程一览表


重点工程

建设目标

1.智能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推进光纤到户工程建设,2015年,城市普遍具备100M带宽提供能力,农村普遍具备50M带宽提供能力;企事业集团用户带宽可达到10G以上;无线信号覆盖率达到99%;完成双向网改造;有线电视接入自然村比例达到100%,有线电视用户数达到150万户。

2.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工程

完成相应系统与平台建设;90%的政府核心业务建立协同的信息化应用系统,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使用率90%以上;推广办公自动化、在线知识库、远程协同等服务及视频会议等网络化办公手段。

3.城市运行管理工程


实现城市运行的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普及基层数据“一表化”采集;构建城市信息要素的三维地理数据空间管理体系;建立智能、规范、可视的领导决策智能支撑系统。

4.物流信息服务升级工程


建成电子数据交换(EDI)信息管理系统;引入物联网技术实现区域港口联网信息的自动采集和监控;实现区域物流调度能力提升。

重点工程

建设目标

5.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培育工程

建成开发区电子信息与软件产业园;建成信息制造业园区;企业内部联网率80%,企业接入国际互联网普及率70%;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达500亿元,软件产品收入达10亿元,信息服务业收入达20亿元;信息化人才结构显著调整,人才储备显著提高。

6.电子商务应用工程

完成农产品、海/水产品、矿产资源等行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设;建设3到5个具有地方特色的行业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引进培育一批电子商务服务商;完成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7.智慧港城建设工程

加快城市“一卡通”工程建设,完善社保卡与医疗、教育、金融行业资源整合,建成居民基础信息数据库与共享交换;实现全市无线网络的全覆盖。

8.信息安全保障工程

建成全市信息系统安全外部监测平台,加强信息安全监控、容灾备份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信息安全应急演练。

9.教育信息化保障工程

2012年,实现省、市、县、校四级网络高速互联,实现校园网覆盖率100%;2015年,50%的学校建成综合数字化校园,100%学校实现多媒体进课堂,启动包括教学、科研、管理并辐射到社区教育等工作的全方位数字化网络建设。

10.网络医疗保健应用提升工程

加快市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推广,建成全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中心数据库;完善应急指挥与资源综合调度管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