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广大读者更深刻地了解“云台山二十四景”,我们邀请了连云港历史人文方面的专家,从人文、历史、地理、典故、文化、诗词等方面阐释“云台山二十四景”,让更多的人了解连云港的历史文化,传承连云港人文精神。今天推出第十六景——平台水月。
黄申瑾《图二十四景》写道:“此钟鼎正殿也。殿前踞崖累石起平台,高深不知几许。东望海天,极目千里。而蟾光耀金,静影沉碧,更堪赏玩。”
“平台水月”一景在“三石层累而成”之三磊石的上方平台处,延福观旁,古时候这里建有庙宇,其钟鼎正殿前即平台水月。
说到这一景观,不得不说说延福观。延福观有“云台道观以此为盛”之名,院门的上方石刻有“敕赐护国延福观”,为明朝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朝廷所立。有人根据道教起源、民间传说、石刻牌匾和观内的玉兰花王及其他古木综合推测,延福观起源于汉朝,兴盛于唐宋,敕封于明朝,然明代以前尚无史料可察。延福观大殿及偏殿,既奉三元大帝,又供三世佛,南海观音,佛道杂处,为全国少见。
延福观大殿起于一高大石台上,台依危崖,高约数丈,深阔平坦。
站在钟鼎正殿平台前东望大海,海天一色,山峦层叠(三仙山可接),不仅可观海,也可赏月,秋月临台,朗照万方,清辉流泻,令人心旷神怡。山下是一片茫茫大海,有“蟾光耀金,静影沉碧”之景,随着沧海桑田变迁,已经看不到那样的景色了,但是清诗人李大全有诗称颂此地:登山频极目,皓月满庭中。野水泛明镜,清辉耀碧空。山光连夜色,冷气动秋风。遥识广寒路,依稀似可通。
如今虽然没有水月可观,但极目千里,沃野风光一览无余,我们从此地向东南方看,农田万顷,远处就是海边,依然是海天一色。
黄申瑾《图二十四景》之十七“平台水月”景点位于云台山“三鼎”胜境中的钟鼎胜境延福观正殿大门前。目前,平台残迹犹存,仍可猜想当年其容其貌,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平台前现已大树参天,遮挡了人们的远眺视野。沧海已变桑田,大、小金蟾岛也已非故容,昔日“水月”烘托下的美景一去不复返了,令今人悔未能见,知晓恨晚。
该景观后面的延福观,为道教场所,重建于明代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由高晋卿等三个太监出资,三百多年来该观香火一直很旺盛。山门题额为“敕赐护国延福观”,具有典型的明代寺观建筑风格,是我国道教发祥地之一,也是海赣沭灌地区的主要道教基地和活动场所。观前观“水月”,正如海州司训(老师)杨廷镇观“斗阁邻天”时的感言,到此一观,是“非人间”的超级享受。
遥想二百多年前,山下还是大海,汪洋一片,我们的祖先就在观前踞崖累石砌平台,以观浪漫之水月及“三山”连接之风光,确属英明伟大,极为了得。想当年,站在平台眺望东方,天海一色,辽阔无垠,海与天紧紧相拥,云和浪相交,云台山脉与大、小金蟾岛连接成画,海平面蟾光跃金,蔚为壮观,美不胜收,若于明月之夜远眺观望,明月海上升,依稀可见嫦娥娘娘从广寒宫一路姗姗而来,其更是洋洋一派仙界奇观。月光似水,静影沉璧,正如清代海州国子监生员李大全诗赞:“登台频极目,皓月满庭中。野水泛明镜,清辉耀碧空。山光连夜色,冷气动秋风。遥识广寒路,依稀似可通”。
延福观坐落于东磊钟鼎峰下,这座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由钦差司理监太监高晋卿等完成重修,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由淮北海州分司徐绍垣集资复修的道家观宇,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朱墙青瓦,看上去非常古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