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普查是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重大国情国力调查。随着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进入第二阶段——实地调查阶段。在江苏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下,各地积极部署扎实推进文物普查各项工作,确保实地调查工作顺利完成。
“四普”工作启动以来,各地各部门在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下,坚持高位统筹、高质推进、高效落实,建立完善工作机制,精心组织省级试点。在南京市江宁区、苏州市吴中区、扬州市广陵区、镇江市京口区和徐州邳州市精心组织开展省级试点工作,泰州市、淮安市等也积极组织市级普查试点,全面检验实地调查标准规范与技术路径。各地结合试点工作经验和本地资源特点,在组织实施、队伍组建、设备应用等方面探索实践。
连云港整合市直文博机构力量,承担全市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普查工作,委托第三方机构配合开展文物信息数字化采集。苏州市吴中区探索文物普查新模式,与当地资规部门合作,同步划定新发现遗址范围。徐州市、镇江市分别依托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等专业力量,重点做好古遗址、古墓葬类文物的复核确认。
实地调查是“四普”工作任务最繁重、最为关键紧要的阶段。冒着夏季高温酷暑,镇江市京口区、丹徒区和经开区的普查队员们走遍古城的大街小巷和乡村的田间地头,与社区、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业余文保员和文物志愿者一起,挨家挨户询问文物线索。
“我们村这座桥叫普惠大桥,村里老人说很久以前去河对岸田里干活需要绕远路,甚至垫石过河,后来咱们村集资建桥,大家都得到了实惠,就取了这个名字。”西斛村村民热心地向普查队员介绍村子里的古桥。据了解,这座桥修建于明代,为单拱桥,全长六米,宽两米,两侧各有两龙首,是镇江目前保存最完善的明代古桥之一。
这样的普查场景在江苏的各个角落不断上演。今年5月,南京市江宁区在对江宁街道开展文物复查工作时,在卫星图上发现陆郎河东侧的大纪家村西南有一处近圆形土墩。在附近村民的带领下,普查队员在田埂上发现大量陶片文物遗存。经过实地考古勘探,初步判断该处遗址为湖熟文化遗址,暂定名“大纪家村遗址”。
提升群众参与度,离不开积极宣传。省普查办建立全省普查宣传通联员制度,广泛开展宣传引导。在省文化和旅游厅官方网站开设专栏,依托“水韵江苏”全媒体平台,发布工作动态、经验交流和工作简报,宣传文物普查的政策规范和工作要求,围绕普查工作重要节点进行宣传报道。各地向社会广泛征集普查线索,镇江市在全省率先启动文物普查线索征集工作,汇集新发现线索92处。
泰州市与当地电视台、广告公司合作,利用745块小区、商场电梯显示屏宣传文物普查、征集普查线索。淮安市利用文物景区、公共文化场所和乡镇文化广场等重要阵地,增设文物普查宣传展板和标语,向公众介绍文物普查的重要意义、工作内容和进展情况。南京市江宁区制作AI视频,以活泼易懂方式进行“四普”工作宣传。各地为一线普查队员配发普查工作证,统一配备工作马甲、帽子等防护装备,树立良好、正规、统一的工作形象。
下一步,省普查办将严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决策部署,加强督促指导、加强部门协作、加强质量控制,认真做好普查第二阶段各项工作,助力把江苏建设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发展地、革命文化的重要弘扬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创新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