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统计资料> 统计公报

2018年连云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2019-03-08 15:18 信息来源:市统计局 字号:[ ][][ ]

2018年连云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连云港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连云港调查队

2018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高质发展、后发先至”主题主线,凝心聚力推进三年行动计划,努力打造“一带一路”支点城市,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经济发展稳中有进,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改革开放持续深入,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民生福祉不断增进,各项事业实现新的进步。

一、综合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201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71.70亿元,比上年增加131.39亿元,增长4.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5.57亿元,增长2.6%;第二产业增加值1207.39亿元,增长1.9%;第三产业增加值1238.74亿元,增长8.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1332元,增长4.5%。

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一是产业结构优化,第三产业占比20年来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1.7:43.6:44.7;二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2018年达到52.0%,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的首要因素;三是财政收入质量提升,税收占比达到80%;四是创新成效显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3.7%。

就业创业形势稳中向好。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1.8%,比上年末下降0.06个百分点。深入落实“鼓励全面创业政策28条”,全年新增城镇就业6.27万人,支持成功自主创业1.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5万人。发放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各类扶持资金1.06亿元,惠及创业者1.96万人次,创业带动就业5.6万人,新增自主创业大学生1601人。“智能化海鲜储运系统”项目获创新组全省第一名,代表省参加国赛并获“创翼之星”奖。

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全力推进“准入环境便捷行动”、“民营经济壮大行动”,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大众创业成效明显。全年新增私营企业1.97万户,年末实有私营企业9.08万户;新增私营企业从业人员5.96万人,年末达到54.39万人。新增个体工商户6.32万户,年末实有个体工商户28.53万户;新增个体从业人员9.96万人,年末达到43.96万人。

物价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3%,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指数全部上涨。其中,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格上涨3.6%,涨幅最大;其他依次为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医疗保健、衣着、食品烟酒、其他用品和服务,分别上涨2.8%、2.7%、2.7%、2.3%、1.6%、1.5%、1.3%。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小幅上涨1.5%,其中生产资料类上涨3.9%,生活资料类下降6.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3.6%。

连云港市CPI八大类指数情况

项目名称

2018年同比指数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102.3


一、食品烟酒

101.5


二、衣着

101.6


三、居住

102.8


四、生活用品及服务

102.7


五、交通和通信

102.7


六、教育文化和娱乐

103.6


七、医疗保健

102.3


八、其他用品和服务

101.3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发展速度放缓;产能过剩、要素限制、环保约束等因素影响加大;银行信贷趋紧,融资成本提高,劳动力成本刚性增长,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事业不平衡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结构进一步调整。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36.65亿元,可比价计算增长2.4%。其中,农业产值304.65亿元,增长1.8%;林业产值16.0亿元,下降1.1%;牧业产值115.89亿元,下降0.5%;渔业产值155.49亿元,增长4.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5.38亿元,增长8.7%。

粮食生产稳中有升。全年粮食总产量364.03万吨,增长0.5%。其中,夏粮亩产388公斤,下降2.1%,总产为141.12万吨,下降1.5%;秋粮亩产为565公斤,增长0.7%,总产为222.91万吨,增长1.8%。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全市有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49家,市级龙头企业230家。高标准农田、高效设施农业占比分别达到59%和20%,“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快速推进,葡萄架下养鸡养鹅、稻虾共生等立体种养模式进一步推广,种养效益和农产品质量显著提升。

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9家单位入选省农委公布的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名单,创建涉农电商产业园11个,利用网络开展农业营销的各类主体数量8400多家。国家农业开放合作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农产品出口超6亿美元。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市主动抓创新、促转型,大力淘汰落后产能,高新产业快速发展。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43.7%,比上年提高8.9个百分点。其中,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和高端装备制造等“三新一高”产业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97.0%。实现新产品产值494.5亿元,增长12.5%,高于规模以上工业20.6个百分点。

重点企业较快增长。全市30强工业企业产值增长15.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4.6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工业产值增长8.4个百分点。其中,镔鑫钢铁增速达59.7%,兴鑫钢铁、斯尔邦、虹港石化、润众制药等企业增速超过30%。销售过百亿企业达到7家。

工业出口增速明显回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26.22亿元,增长12.2%,比上年提高9.1个百分点。

工业企业效益下行。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93.70亿元,下降7.9%。在统的34个行业大类中9个实现正增长,占比26.4%。实现利润总额230.47亿元,下降10.4%。企业亏损面、亏损额双增长,亏损企业298家,增长56.8%,亏损企业亏损额25.18亿元,增长131.4%。

建筑业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45.50亿元,增长3.0%。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719.22亿元,增长1.0%;房屋施工面积5945.08万平方米, 下降0.6%;房屋竣工面积2380.43万平方米,与上年基本持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1859.28亿元,增长6.7%,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1073.92亿元,增长13.7%;房地产开发投资341.52亿元,增长24.2%;民间投资1075.10亿元,增长14.1%。

制造业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制造业投资929.17亿元,增长18.1%,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1.4个百分点;占全市项目投资比重61.2%,比上年提高7.6个百分点;拉动全市投资增长8.2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拉动作用上升。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业投资235.51亿元,增长23.5%,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6.8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12.7%,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对全市投资增长贡献率达38.3%。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运行良好。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1.31亿元,增长8.3%。其中,批发业实现零售额209.54亿元,增长60.5%;零售业实现零售额748.53亿元,下降2.3%;住宿业实现零售额31.22亿元,增长70.7%;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32.02亿元,增长9.0%。

城乡消费均衡增长。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农村消费不断升级,农村消费需求旺盛。三县实现零售额467.46亿元,增长8.2%,市区实现零售额653.85亿元,增长8.4%。

六、开放型经济

进出口总额较快增长。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95.47亿美元,增长16.2%,居全省第三位。其中,进口总额53.88亿元,增长25.4%,拉动全市进出口增长13.3个百分点;出口总额41.59亿美元,增长6.0%,拉动全市进出口增长2.9个百分点。其中,医药产业技术出口表现抢眼,恒瑞医药与美国企业累计签订价值5.7亿美元的技术转让许可协议。

实际利用外资下降。全年实际利用外资6.03亿美元,下降11.0%。其中,新设项目平均规模2983万美元,增长43.9%。

“一带一路”支点建设成效明显。上合物流园铁路装卸场站地基处理全部完工,园区公路、内河、铁路、保税等功能优势逐步显现。上合物流园成功获批江苏省级粮食物流产业园,全年物流业总收入2.3亿元,增长超过50%。中哈物流基地效益提高,从连云港中哈物流基地发出的国际班列实现中亚地区主要站点全覆盖,并延伸形成至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德国杜伊斯堡南北两条中欧班列线路,运营水平从日均0.8列递增至2.1列,特别是连云港至阿拉木图、塔什干点对点直达班列,领先优势明显。中哈物流基地全年接卸铁合金、小麦、棉纱等货物的东行集装箱超过1万车,比上年增长近40%。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港口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连云港绿色智能港口建设与运营科技示范工程经过6年奋斗,顺利通过交通运输部验收。工程结合连云港港口建设与运营实际,紧扣“绿色、智能、创新、示范”主题,实施完成了新型岸壁结构、疏浚土筑堤、高压岸电以及铁水联运信息平台等11个建设类和运营类项目,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成果,培养了一批工程科技创新人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2.36亿吨,增长3.2%;集装箱474.56万标箱,增长0.7%。海河联运完成1189万吨,增长38.6%。

铁路运输进入高速时代。连云港铁路综合客运枢纽投入使用,连青、连盐铁路实现通车运营,动车直达首都北京,连镇、连徐铁路加快建设,港城阔步跨入高铁时代。全年铁路客运总量404.48万人次,增长2.0%;货运总量突破5000万吨,达到5473.17万吨,增长11.1%。

民航旅客吞吐量大幅增长。机场在运航线30条,通达北京、上海、广州、徐州、厦门、哈尔滨等27个国内城市和泰国曼谷。全年飞机起降1.50万架次,增长33.4%;旅客吞吐量继上年首次突破百万基础上一跃跨上150万台阶,达151.62万人次,增长38.7%;货邮行吞吐量8188吨,增长52.0%。花果山国际机场开工,千万人次级别的航空枢纽建设拉开序幕。

邮政通讯业务较快增长。全年邮政通讯总收入55.61亿元,增长12.4%。其中,邮政速递业务收入17.36亿元,增长24.8%;通讯业务总收入38.25亿元,增长7.5%。邮政寄递服务完成7755万件,增长11.1%;快递业务量达到13242万件,增长39.4%。年末,全市电话用户540.71万户,增长7.5%。其中,移动电话用户483.75万户,增长9.7%。互联网用户519.27万户,增长10.9%。其中,固定宽带用户153.95万户,移动电话上网用户365.32万户,分别增长8.7%和11.9%。

旅游经济表现活跃。新增灌云伊甸园、伊芦山梅园和赣榆秦山岛等三家3A级旅游景区,年末全市国家等级旅游景区总数达42家。其中,4A级及以上景区11家,3A级景区20家,2A级景区11家。灌云县潮河湾景区继青松岭森林公园、连岛海滨旅游度假区创成“江苏省自驾游基地”。旅行社116家,星级饭店20家,特色旅游镇村15个。全年旅游接待人数达到3805万人,增长12.4%;实现旅游收入首次跨上500亿台阶达531亿元,增长15.9%。

八、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4.31亿元,增长9.1%。其中,税收收入187.45亿元,增长17.6%,税收占比达80.0%,比上年提高5.8个百分点。增值税(含营业税)90.0亿元,增长16.8%;企业所得税28.38亿元,增长47.2%;个人所得税8.51亿元,增长14.2%。

金融信贷较快增长。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3261.64亿元,比年初增加284.66亿元,同比增长9.6%。其中,住户存款余额1429.18亿元,比年初增加139.25亿元,同比增长10.8%。贷款余额为2945.04亿元,比年初增加468.96亿元,同比增长18.9%,增速居全省第一位。

保险市场快速发展。全市保险业务总收入突破百亿,达到103.41亿元,增长12.5%,居全省第三位。其中,财产险27.87亿元,增长7.1%;寿险61.58亿元,增长10.0%;健康险12.28亿元,增长46.0%,居全省第一位。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创新平台建设力度加大。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稳步推进,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获批建设。新增市级众创空间8家、省级众创空间2家、省级孵化器1家、省级加速器1家。综合保税区、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成功获批,高新区获批省级“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试点,东海高新区获批省级开发区。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中复神鹰碳纤维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2个项目入围国家级、省级科学技术奖。万人有效发明专利6.2件,比上年增加0.8件。新药创制获批16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四大药企跻身中国药品研发20强。716研究所获批省级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建设,全市总数达5家,列全省第三;赣榆区获批创建2018年度知识产权强省建设示范区域。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全年新建中小学、幼儿园42所,改造中小学校舍45.9万平方米,义务教育学校实现集团办学、结对共建全覆盖。教育现代化加快推进,创建省职业教育现代化示范校和优质特色学校2所、省现代化实训基地项目5个,“云海在线”服务平台推广应用,全市学生在线听课达37万人次,应用“微课”师生数达2415万人次。28名教师获评省特级教师,17名教师通过正高级教师评审,省“师陶杯”、“教海探航”论文竞赛、省信息化教学能手决赛成绩居全省第一,第八届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综合成绩列全省第四、苏北第一。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服务水平提升。全年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803个,全市覆盖率达到87.1%。市文化馆公共服务数字推广业绩全省领先,国家级试点项目“连云港市图书馆服务标准化”通过中期评估,8家公共图书馆均被评为国家一级馆。持续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组织举办群众性展演展映活动2万余场次,获评省“紫金文化艺术节”优秀组织奖。小戏《孤岛夫妻哨》参加2018年戏曲百戏(昆山)开幕式及央视新年戏曲晚会,女子民乐团获2018上海“周浦杯”全国民族管弦乐及地方曲种邀请赛金奖。

健康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不断优化,医联体建设实现全覆盖,市妇幼保健院扩建、省海滨康复医院等工程有序推进。基层诊疗人次占总诊疗人次比例达到70.1%,县域内就诊率90.3%。基本药物制度巩固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和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基药占比分别达80%、60%以上,超省定标准。国家卫生县城和省级卫生乡镇实现全覆盖,灌云、赣榆建成全省基层卫生十强县区。“健康宝贝”工程全面实施,出生缺陷防治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体育事业稳步发展。山海休闲体育城市加快打造,成功举办中国首个“齐天大圣”元素品牌的西游文化精品赛事---第二届(2018)连云港花果山国际越野赛,全国各地900多名运动员参加。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连云港市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农民部)比赛圆满成功,参赛运动员达5万人次,参与群众超过100万人次,历史上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档次最高、持续时间最长。

十一、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

城市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组团加快发展,赣榆加速融入主城区,海州老城区加快改造更新,连云新城规划开发全面提速。城市配套不断完善,市区新改建主次干道50公里,新增供水、燃气、污水管道125公里。改造供电线路2211公里。调整优化公交线路11条,新增智慧站点100个。新开工海绵城市项目7个、地下综合管廊15.6公里。国内首条生活垃圾干化生产线投用,162个小区实现垃圾分类,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率达到62.7%。

全面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建立完善政府行政主要负责人抓环保制度,在全省率先成立生态环境犯罪侦查支队。以“河长制”“湾长制”为抓手,全面打响水环境治理攻坚战,城市和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治理黑臭水体11条,地表水国省考断面全面消除劣Ⅴ类。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达91.7%,比年初上升58.4个百分点,劣IV类海水全部消除,入海河流水质明显改善。科学推进生态保护修复,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管理,在全省率先出台实施海洋生态红线保护规划。全面展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新增造林面积2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8.3%,空气优良率77.3%,居全省前列。

节能减排扎实推进。积极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型,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扎实开展“263”专项行动,灌云、灌南化工园区企业全面停产整治,关停取缔企业75家。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3.8%。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稳定。年末户籍人口534.3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1万人,增长0.3%。年末常住人口452.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6万人,增长0.04%。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82.9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17万人,增长1.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2.6%,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居民收入较快增长。根据城乡一体化住户抽样调查,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864元,增长8.8%。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749元,增长8.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07元,增长8.7%。

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面提高城乡居民医保住院、门诊及生育等待遇,医保报销比例稳步提高,城镇职工医保、城乡居民医保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为89.1%、70.2%。城乡居民养老、居民医保参保人数分别为103万人、380万人,基本实现参保全覆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净增2.28万人,基金征缴62.93亿元,增长24%;市区五险保费征缴总收入63.76亿元,增长20.7%。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实现14连调,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7连调,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待遇5连调。

注:1、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值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统计数据以《连云港统计年鉴》为准。


统计违法举报电话:0518-85831056,电子邮箱:lyg85831056@163.com

主办单位:连云港市统计局 网站标识码:3207000037 苏ICP备2023017687号

地址:连云港市海州区朝阳东路69号 邮编:222006 苏公网安备 32070502010035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