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统计资料> 统计分析

总量优势相对明显 总体发展仍需发力

近十年连云港规模以上服务业发展综述

发布日期:2022-04-07 14:53 信息来源:市统计局 字号:[ ][][ ]

规模以上服务业是服务业乃至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共包括十个经济门类,占国民经济全部行业门类半壁江山,占全部服务业门类的三分之二,是连云港现有主要专业总量经济指标中全省排名相对最好的。

为进一步总结和分析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简称规上服务业,下同)发展情况,根据市领导及有关部门要求,现就近十年我市规上服务业发展总体情况作一全面整理分析,仅供研究参考。

一、基本情况

为全面反映服务业整体发展状况,为各级政府进行宏观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基础数据,多年来,国家统计局及各省市统计局进行了大量调研和探索,其中我省谋划较早先行启动,规上服务业统计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而国家局直到2012年年报起,在国家原有部分服务业统计基础上,启动并推进全国性的政府统计系统的规上服务业统计工作,具体统计方式是要求经营达到一定规模的重点服务业企业在国家局统一制定的全国“一套表”联网直报平台上直接填报,这是我国统计史上的重大变革,也是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我国服务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统计工作质量的重大举措。

(一)统计范围,门类最多

结合国家统计系统及行业主管部门统计实际,规上服务业统计具体范围设定为除国家统计系统已开展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房地产开发统计等及行业主管部门开展的金融业、教育及卫生事业单位等统计外的10个门类,即: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等行业达到一定规模的重点服务业法人企业。

我国现行国民经济共划分为20大门类,其中服务业包括15大门类,启动开展规上服务业统计,基本包括了我国服务业经济的所有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我国的服务业及整个经济统计工作质量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二)列统标准,逐步规范

通过对近10年规上服务业统计制度发展变化分析,我国现行的规上服务业统计的包括范围变动不大,但具体列统标准则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的明显变化:

一是准备阶段。从全国来看,我省探索服务业工作相对较早,但各市方法不一。我市启动工作相对较晚,根据省局要求,在国家局启动工作前,先行开展了重点服务业企业梳理排查工作,当时制定的标准是年营业收入达200万元及以上,并同时制定了《连云港重点服务业部门统计制度》,初步拉开了全市规上服务业统计工作开展。

二是起步阶段。主要是2012年年报开始至2014年。这一阶段,从启动到2013年,最初称为“重点服务业”统计,自2014年起,参考国家现有规模以上工业统计名称并为区别现有其他服务业专业统计等,国家局开始更名为“规模以上服务业统计”。当初统计标准为“双标准”,即上述十个门类的服务业法人企业,年营业收入在1000万元及以上或平均人数在50人及以上,凡达到收入或人数任何一个标准的即可纳入统计。

三是调整阶段。具体是自2015年起至2018年止。为适合不同门类具体实际,以更好的提高规上服务业统计工作质量,这一阶段,具体统计标准仍按照“双标准”执行,但将其中的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与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两个收入规模相对偏小的门类标准调减为500万元及以上,而其他门类收入标准及人数标准仍保持不变。

四是完善阶段。自2019年起至今。经过近七年的统计实践,自2019年起,我国现行的规上服务业统计调整为“单标准”执行,即取消人数标准,但对收入标准又按照不同门类具体规模实际进行了较大调整。具体划分为以下三个收入标准,并一直延续至今:

1、年营业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门类和卫生行业大类。

2、年营业收入10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三个门类,以及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租赁经营和其他房地产业四个行业小类。

3、年营业收入500万元及以上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两个门类,以及社会工作行业大类。

(三)工作推进,全面统筹

为客观反映全市服务业经济发展实际,我市高度重视规上服务业统计推进工作,并将其列入全市统计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全省乃至全国看,我市规上服务业统计工作突出亮点主要表现以下方面:

1、因地制宜,全面清查

服务业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新兴业态更是层出不穷,根据服务业经济特点,并结合省及国家局工作部署,我市提前采取各项有力措施,因地制宜组织县区及乡镇街道对全市现有10大服务业门类全面开展清查,尤其对重点企业、重点街区乃至全市所有写字楼等多次清查核查,整体工作量相当于对重点服务业开展一次全面普查,基本摸清了全市重点服务业企业家底,收到相当好的工作成果,也确保了全市规上服务业首次联网直报的顺利开展。

初步统计,在最初组织的国家重点服务业企业清查工作中,我市新增企业数在全省各市是增加最多的,与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2011年与2008年)比较,在全省各市是唯一增加的;全市重点服务业企业数量在全省仅次于南京及苏南各市,其中事业单位统计数量在全省各市中仅少于南京居第2位,得到省局高度认可和好评。

2、广泛动员,全力以赴

不完全统计,我市在前期开展的服务业企业清查工作中,总共动员了全市60多个行业主管部门及驻连机构等配合参与。在其中开展的重点单位核查工作中,又按照重点服务业具体门类主动联系所涉及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要求按照国家及省重点服务业统计标准对列入重点的企业逐一进行核实确认,基本做到了整个清查及核查工作全面覆盖,不重不漏。

从全省乃至全国看,我市前期规上服务业清查工作行动迅速,比较彻底,得到省及国家局肯定。为此,国家统计局当年3月还专门在国家统计网站及《中国信息报》等刊发了“连云港市局重点服务业单位核查取得实效 ”等工作动态。

3、全市统筹,推进到位

相比较其他专业,服务业统计工作任务相对较重,加之市局及各县区服务业统计人员多是兼职,为此,自规上服务业统计建立伊始,我市注重改进工作方法,有效统筹全市现有统计力量,切实推进全市服务业统计工作“一盘棋”,并取得了相当好的工作成效,尤其在制度建设、业务培训、报表督报等统一调度至今,可谓全省乃至全国唯一:

(1)在制度建设方面做到全面覆盖。在继续修订完善《连云港服务业综合部门统计报表制度》同时,及时对规上服务业企业应报的各项统计报表全面整合,并专门制定了《连云港规模以上服务业统计报表制度》,内容除包括规上服务业企业应重点上报的财务等有关报表外,还包括劳动工资、信息化、电子商务、固定资产投资、科技活动等统计以及能源、景气状况等调查内容,使企业统计人员“一册在手”填报报表就“一目了然”,切实感到是“一套表”统计。为此,《中国信息报》还曾刊发了“连云港市局《服务业综合统计报表制度》做到全覆盖”等相关信息。

(2)在业务培训方面做到一培到底。从规上服务业统计建立开始至今,我市在业务培训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全市统筹安排,集中培训,一培到底,成效明显。由于涉及企业多,统计专业杂,培训任务重,因此,全市整个培训工作均由市局统筹,全市所有重点企业的培训通知均由市局统一发出,各县区具体负责召集、落实和管理,每年一般共组织10期左右培训,企业重视较好,参培率较高,个别企业甚至派出多人参加。对因各种原因未能按时参加培训的企业,市县区统计局分工合作,全部进行补课,全市规上服务业企业综合参培率达到100%,整个培训基本做到包教包会,一家不落。

(3)在常规工作等方面全部统筹。为确保规上服务业统计数据质量,我市在具体填报、督报、审核、企业增减变动等常规工作方面也是全市统筹。从多年统计结果看,我市规上企业所有报表上报率等全部是百分百,可谓全省各市唯一。从数据质量看,几乎没有出现国家统计局问题查询,全市规上服务业主要总量指标位次一直排名全省中上,在一定程度上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我市服务业发展状况及实际成果。

二、发展历程

规上服务业统计内容较多,涉及多个专业,按照国家现行统计制度,除定期报送企业财务状况等主要报表外,还包括劳动工资、信息化、电子商务、固定资产投资、科技活动以及文化产业等统计以及能源、景气状况等专项调查。

现重点对规上服务业主要财务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近10年来,我市规上服务业发展总体稳中向好,在一定程度上基本反映了我市服务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变化历程及取得的突出成效:

(一)达规企业总数达到550家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从规上服务业企业总数看,早在2011年开展的重点服务业企业清查中,我市排查出年营业收入达200万元以上企业大约800家。到2012年年报,经后期查遗补漏,我市达到当年国家规上服务业企业统一标准并纳入统计的重点服务业独立法人企业为368家,到2017年则增加到654家,为列统企业最多。

由于规上服务业企业标准变化及企业经营变动等影响,到2020年,全市列统企业为489家,进入2021年则又增加到550余家,十年间净增超过50%(未剔除标准变动影响),年均增长为4.1%,总体表现平稳,基本上是客观反映了我市服务业经济发展实际。

(二)资产规模跨上6000亿台阶

资产总计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全部资产,也是预期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重要资源。从统计数据看,我市规上服务业资产比较丰厚,企业经营能力较强。2011年,我市当年统计标准的规上服务业企业全部资产达到1262.03亿元,截止2021年,则增加到6618.04亿元,近10年间,我市规上服务业资产规模增长达4.8倍,年均增长实现19.2%(均为同口径比较,剔除达规企业标准变动及历年增减变动等因素,下同)。

从户均规模看,2011年,我市规上服务业平均每一企业资产规模为3.43亿元,到2021年则提高达13.24亿元, 10年间企业资产规模提高了3.9倍,年均增长达14.5%,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我市规上服务业企业的综合经济实力。

(三)营业收入突破700亿元

营业收入是综合表现规上服务业发展成果最重要的核心指标。据统计,2011年,我市当年列统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为303.86亿元,到2021年则突破700亿达701.92亿元,同口径比较,增长为2.4倍,年均增长13.1%,总体明显好于同期全市增加值及全部服务业增幅,其中较同期全市增加值年均增幅高出4.8个百分点,较同期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幅高出3.7个百分点。

从户均情况看,2011年,我市规上服务业平均每一企业营业收入为8257万元,到2021年则提高到14038万元, 10年间营业收入增长了1.7倍,年均增长达5.5%,总体平稳向好。

(四)月均薪酬实现过万元

从业人数也是综合反映企业规模及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2011年,我市规上服务业企业从业人员为6.27万人,其后尽管受列统标准变化等影响,仅个别年份稍有减少,但总体仍是稳中有增,到2021年,全市现有规上服务业企业从业人员则提高到7.38万人, 10年间净增超万人,增长了27.8%,年均增幅则为2.5%。

从职工薪酬看,2011年,我市全部规上服务业企业人均月薪酬为4514元,之后年年有所提高,到2021年,首次跨上万元台阶达10936元, 10年间平均提高了1.6倍,年均增长达10.0%。

(五)创造增加值超过200亿元

当今时代企业发展的本质是洞察市场变化和消费需求,以全新的理念、模式、机制满足消费者需求、变化及潜在需求,为社会创造新价值,为人民大众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

近10年来,我市规上服务业发展在整体向好同时,综合效益也是提高明显。初步统计,2011年,我市规上服务业完成增加值为78.69亿元,平均增加值率为25.9%;2013年首次跨上百亿台阶为132.90亿元,增加值率达31.2%;到2021年将突破200亿元,约达225亿元,增加值率提高到32.0%;按同口径计算,十年间完成增加值增长了2.5倍,年均增幅为13.3%,增加值率提高6.3个百分点,总体略好于营业收入增长,其中较同期全市增加值年均增幅高出5.0个百分点,较同期全部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幅高出3.9个百分点。

(六)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主要力量

从国民经济常规核算需要看,在现行季度测算所需的全部36项统计指标中,涉及服务业的核算指标高达30项,其中与规上服务业统计高度相关的有15项,而直接取自规上服务业统计报表的则达到7项。

初步统计,2021年,我市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达28.2%,较全省平均增幅高出6.5个百分点,在全省排名第三苏北第一。其中直接用于核算的7项规上服务业指标增长达36.8%,较全部规上服务业增幅高出8.6个百分点,较同期全省平均增幅高出10.4个百分点,在全省各市继续保持前列,是现有核算主要指标中增长最好的,在一定程度上,规上服务业对全市服务业乃至全部经济增长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已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为全市“十四五”发展开新局贡献明显。

三、行业特点

从行业情况看,近10年来,我市规上服务业所涉及的具体行业总体变动不大,其中2011年共计涉及25个重点行业,到2021年也只有29个,仅增加了4个。但从规模看,行业之间差异较大,其中交通运输、商务服务、科技服务等发展相对较好,在全市规上服务业中优势明显,在一定程度上比较客观反映了我市服务业经济的发展实际。

(一)交通运输举足轻重

主要由于港口因素等影响,交通运输一直是我市最具全省乃至全国意义且优势较为明显的行业之一。从规上服务业企业看,截止2021年,全市达规并列统交通运输及仓储业企业就有200家,占全市规上服务业全部企业比重达40.0%,其中道路运输业78家,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76家,在全市规上服务业稳居前列。以营业收入为例,2021年,全市现有规上交通运输及仓储业营业收入完成317.50亿元,占全市规上服务业的比重达到45.2%,与2011年比(下同)年均增长6.6%。其中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营业收入累计完成163.56亿元,占全市规上服务业比重为23.3%,年均增长超10%,比重在全市规上服务业现有近30个行业中排名第一,充分反映了我市经济的发展特色。

(二)商务服务优势显现

商务服务业包括行业众多,涉及领域广泛,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商务服务业在全省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是全省确定的三大国际商务中心之一。据统计,到2021年,全市列统的租赁和商务业企业为86家,其中商务服务业达80家,在全市现有规上服务业中排名首位。全年营业收入累计达111.83亿元,其中商务服务业营业收入为110.76亿元,占全市规上服务业的比重达15.8%,年均增长为4.2%,占比在全市规上服务业现有近30个行业中排名第二,仅落后于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

(三)科技服务发展加快

科研及技术服务业是我市发展基础较好又增长相对较快的主要行业之一,其中江苏自动化研究所、中蓝连海等一些科研及技术企业在全省乃至全国均具有相当重要影响。到2021年,全市列统科技服务业企业61家,其中专业技术服务业企业38家。全年营业收入完成92.34亿元,占全市规上服务业的比重为13.2%,在全市规上服务业现有十大门类中排名第三,仅低于交通运输仓储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年均增长达15.0%,在全市规上服务业现有门类中是增长较快的。

(四)信息软件影响明显

信息传输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也是我市规上服务业的重要门类之一。到2021年,全市列统信息软件企业24家,其中包括三大运营商及铁塔、杰瑞申软等重点企业。全年营业收入累计完成61.55亿元,占全市规上服务业比重为8.8%,年均增长7.6%,占比在全市规上服务业现有十大门类中排名第四位,依次低于交通运输仓储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研及技术服务业。其中,以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为主要信息传输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为47.30亿元,占本门类的比重高达76.8%。

(五)公共设施稳中加固

水利及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是在我市规上服务业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到2021年,全市列统企业为20家,其中公共设施管理业12家,生态环保企业6家。全年营业收入完成51.38亿元,占全市规上服务业比重为7.3%,占比在全市规上服务业现有门类中排名第五位;年均增长高达49.5%,是我市规上十大门类增长最快的;其中公共设施管理业营业收入实现32.06亿元,占本门类的比重达62.4%,基本与我市城市建设发展实际相符。

(六)其他门类全部较好增长

从其他行业门类看,总体占全市规上服务业比重相对较小,但发展势头较好。2021年,我市规上邮政快递业营业收入完成18.48亿元,占全部规上服务业比重为2.6%(简称占比,下同),年均增长21.5%;全市规上卫生单位营业收入完成15.38亿元,占比为2.2%,年均增长21.2%;全市规上居民服务业营业收入完成11.43亿元,占比1.6%,年均增长17.8%;全市规上教育单位营业收入完成8.64亿元,占比为1.2%,年均增长12.2%;全市规上房地产中介和物业营业收入完成8.02亿元,占比为1.1%,年均增长14.6%;全市规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完成5.38亿元,占比仅为0.8,年均增长11.0%。

四、比较优势

从全省比较看,我市规上服务业总体发展稳中向好,主要综合经济指标在全省各市排名中上,其中部分指标表现领先。

(一)资产规模全省前列苏北第一

从资产看,我市总量优势相当明显。据统计,截止2021年末,我市现有规上服务业企业达到550余家,在全省各市多于镇江和宿迁;全部资产总计达6618.04亿元,在全省排名第三苏北高居第一,仅低于南京和苏州;其中固定资产原值为693.31亿元,在全省排名第六,依次仅低于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和徐州;所有者权益为2371.18亿元,在全省排名第四,依次仅低于南京、苏州和无锡,在苏北也是排名第一。

(二)营业收入总量稳居全省前八

营业收入最具影响的重要比较指标。2021年,我市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累计达到701.92亿元,其中净服务业收入实现558.35亿元,在全省均排名第八位,依次高于泰州、扬州、淮安、宿迁和镇江,总量优势稳固向好。

从增长看,2021年,我市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较上年增长达28.2%,较全省平均增幅高出6.5个百分点,在全省排名第三苏北第一,仅低于常州和泰州。与2019年比较,年均增长为15.7%,较全省年均增幅高出1.4个百分点,增幅在全省各市排名第五,在苏北仅低于宿迁。

(三)重点行业全部实现较好增长

从行业看,2021年,我市规上服务业用于核算的重点行业全部实现较好增长,且全部好于全省平均增幅。其中增长最为明显的是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较上年增长55.1%,较全省平均增幅高出2.1个百分点;其次是科研和技术服务业,同比增长37.8%,较全省平均增幅高出16.0个百分点。

以下依次是:装卸搬运和仓储业,同比增长33.0%,较全省平均增幅高出3.4百分点;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32.8%,较全省平均增幅高出2.9个百分点;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29.8%,较全省平均增幅高出3.8个百分点;互联网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增长28.8%,较全省平均增幅高出9.4个百分点;居民服务和修理等服务业,增长18.9%,较全省平均增幅高出0.2个百分点。

(四)交通运输具有全局影响

如前所述,我市交通运输不仅在全市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在全省乃至全国影响也是比较明显。从全省看,2021年,我市规上交通运输及仓储业营业收入占全省比重为5.6%,其中多式联运及运输代理业占全省比重达10.7%,为全省前列;水上运输业营业收入占全省水上运输的比重为10.0%,装卸搬运和仓储业占全省的7.2%,对全省同行业发展均具有一定影响。

(五)职工就业稳中有进向好

据统计,近年来,我市规上服务业就业总体继续稳中向好,截止2021年底,全市规上服务业企业期末用工人数达7.38万人,在全省好于宿迁和镇江;较上年增长5.3%,较全省平均增幅高出2.6个百分点,增幅在全省各市排名第四,依次仅低于盐城、淮安和泰州,在苏北好于徐州和宿迁。

(六)薪资水平全省表现“抢眼”

职工薪酬是综合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性指标之一。2021年,我市规上服务业应付职工薪酬实现96.84亿元,在全省各市排名第八位,依次高于泰州、盐城、淮安、宿迁和镇江,在苏北仅少于徐州;较上年增长25.6%,较全省平均增幅高出8.0个百分点,在全省各市排名跃居第一,为近年增长最好。

初步测算,2021年,全市现有规上服务业职工人均月薪酬达到10936元,较全省人均月薪酬高出1326元,在全省各市排名稳居第二位,仅低于南京;较上年增长达19.2%,较全省平均增幅高出4.8个百分点,在全省各市排名也是第二位,仅略低于南通。

五、存在不足

综合上述情况分析,近十年来,面对比较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我市规上服务业逆势奋进,总体发展还是比较好的,尤其近年来,全市规上服务业持续呈现稳步发展态势,各项总量指标在全省位次继续保持优势,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采取进一步措施加以改变。

一是行业结构很不均衡

从现有规上服务业主要行业看,目前,全市仅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科研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门类占全部规上服务业企业比重就超过70%,而其他产业达规企业明显偏少,其中上述门类之间内部行业也表现很不平衡,其中道路运输、运输代理及商务服务业等又占比明显。从营业收入看,也是如此。2021年,上述三个门类营业收入占全部规上服务业收入比重高达75.0%,而其中仅道路运输、运输代理、商务服务业及专业技术等重点行业营业收入占比则又达到50%。相比较而言,我市规上用于核算的居民服务业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占比更小,不仅达规企业少,总量更是不高,而增长也是很不理想,亟待引起高度重视。

二是重点行业亮点不多

这里所述的重点行业主要指现行规上服务业中占比较高或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以及用于现行常规核算行业的服务门类和行业。如交通方面,我市是江苏乃至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现有规上服务业中交通运输门类占全市比重也是举足轻重,但其中占比较高的道路运输行业收入占全省道路运输业的比重仅为1.7%(均为2021年数据,下同);如商务服务业,我市为全省三大商务中心之一,但其收入比重仅相当于全省的2.8%。另如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不仅在全市现有规上服务业比重相当小,占全省比重更是相当的低,总门类比重仅占全省的1.2%,其中文化及体育等行业占比也仅为全省约0.2%。

三是新兴产业发展不足

从发展看,我市规上服务业中新兴产业或现代产业等方面发展表现明显不足。尤其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信息产业发展相对较慢,短板明显,其营业收入占全省的比重仅为1.3%,其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占比不及全省0.6%,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不及全省0.4%。另外,科研和技术服务业中的科学技术服务行业营业收入占比不及全省的2.7%,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行业占比则仅为全省的3.2%。

四是综合效益亟待提高

近年来,由于国内外形势影响及疫情波及,我市很多规上服务业企业发展呈现一定困难。初步统计,仅2021年,在规上服务业十大门类合计中有4个亏损,在现有全部近30个行业中有9个亏损,亏损行业为31.0%。从现有全部规上企业看,亏损面达到21.8%。从综合效益看,初步测算,2021年,我市规上服务业增加率(不含折旧)较全省平均约低了8.7个百分点,其中营业利润率低了4.6个百分点,均为全省各市最后,亟待高度重视。

五是全省排名呈现后移

从营业收入看,多年来,尽管我市在全省排名总体较好,但位次后移态势明显。在规上服务业统计初期的2011年,我市营业收入总量全省排名曾高达第五位,仅落后于南京、苏州、无锡和常州。而在第三次经济普查的2013年则先后被南通、徐州超越,之后一直到2016年又首次被盐城超过。尽管目前我市总体排名仍稳居全省第八位,但与其他排名我市后位的总量差距也是明显缩小。仅据数据分析,其主要原因是我市规上服务业总体增幅不快,与2011年比较,近十年来,我市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为8.5%,较同期全省平均增幅低了3.1个百分点,在全省仅略高于淮安。

六是县区之间差异较大

综上所述,我市规上服务业存在不足主要原因除各方重视不够、缺少政策举措乃至能力不足等外,县区差异较大也是主要问题所在。从2021年数据看,突出表现是县区之间不仅总量差距较大且增长差异更大,其中位居前列的主要是海州、连云、开发区和徐圩新区,仅上述四个辖区单位数占全市比重就达63.0%,营业收入占比更是高达88.5%。另外,从宏观管理上,各县区普遍对规上服务业发展缺少谋划统筹,在一定程度上,全市规上服务业整体可谓仍属于自由发展阶段。

六、对策建议

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连云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重要一年。为确保全市经济实现“后发先至”打好扎实基础,我市亟需转变观念,积极适应全市经济发展新常态,尤其要进一步高度重视规上服务业对全市经济拉动作用,全力以赴强化各项坚决举措,以切实推动全市服务业乃至整个经济实现争先赶超。

一要进一步高度重视服务业整体发展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市规上服务业亮点突出,已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全市各级党政领导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观念,转变思路,切实提高对加快服务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有必要向重视工业一样重视服务业的发展,不要只关注批发零售及房地产传统服务业等,更要注重关注规上服务业以及服务业各行各业的均衡发展,切不可顾此失彼或先此后彼,

从我市看,在发展服务业方面,要注重在“扬优展长”的同时加大“对标找差”,尤其在继续加大强项行业发展的同时,对发展规模小、在全省表现后进的服务业门类和行业加大工作力度,在具体工作中不仅要重视“提速”,更要注意“增量”及在全省乃至全国排名,确保“争先进位”取得实效,杜绝速度年年增长领先而总量年年居后的不正常现象发生。

二要进一步推进并完善各项规划目标

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我市规上服务业已步入较好较快的发展阶段,且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拉动作用明显。但从我市目前的发展规划及目标实践看,仍是着眼于传统的“零售额”、“贸易额”以及“外贸额”等,建议我市的发展规划或目标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和提档升级,特别要加快将规上服务业有关指标纳入进来,以切实提升规划及目标的全面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建议从现在起,我市要尽早尽快行动起来,要注意根据目前国家及全省等有关要求,并结合本市发展实际和发展特点,通盘考虑全市服务业发展目标和规划,因地制宜调整和完善服务业各项目标和工作制度,全方位完善和强化各项目标及发展举措,既要脚踏实地注重细节,又要切合实际高瞻远瞩,真正做到全面提高我市服务业整体发展质量。

三要进一步加大服务业支持扶持力度

从我市发展实际看,进一步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切实加大对规上服务业的支持和扶持力度应是当务之急。据按现有规上服务业涉及门类初步测算,目前我市规上服务业门类实现增加值约占全市服务业比重达30%以上,因此规上服务业发展将直接影响着全市服务业乃至整个经济的整体状况。

建议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要尽快研究并制定专门针对规上服务业所涉及的相关行业发展的扶持政策,特别是在投资、财政、税收、土地、金融、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扶持。扶持要着力抓好抓实抓重点,以切实促进全市服务业重点企业尽快成长和成熟。同时,要进一步统筹兼顾,加强引导,要根据本市及各县区具体实际及产业特点,有重点有选择的发展扶持,尽快形成特色和优势。从全市实际看,有必要进一步优先支持并重点扶持具有全省乃至全国优势的交通运输、商务服务、信息传输等重要企业,进一步促进服务业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做好。

四要进一步谋划新兴服务业创新发展

根据国家近年加大新兴服务业及生产性服务业等发展战略部署,我市要注重结合实际,进一步确定符合本市特点的重点服务业产业。要特别注重借助“自贸区”入驻我市发展有利时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要注重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着力点,以新兴服务业为突破点,以生活服务业为支撑点,以服务业集聚区为增长极,突出抓好带动能力强、产业层次高、对服务业提速起关键作用的服务业重点项目和龙头企业的建设,切实加大并鼓励各类资本增加对新兴服务产业的投入,加快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有活力、有竞争力的新兴服务业企业和企业集团。

从当前看,我市要针对由于疫情等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趋缓的情况,加紧研究并细化国家及省里各项重要政策,尽快出台各项优惠措施,进一步加快推进服务业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切实抢抓服务业发展制高点,力争在服务业前沿技术和高端产品领域取得突破,抓紧确定并培育形成在国内同行业领先的若干技术创新企业和品牌创新企业,努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强、引领带动产业发展的创新型服务业领军企业。

五要进一步强化并做好各项统计工作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和省对服务业发展的逐步重视,对规上服务业统计工作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但从当前全市统计实际看,规上服务业乃至整个服务业统计开展很不平衡,力量相对薄弱,大多服务业主管部门及大多企业对统计工作重视非常不够,各县区普遍存在服务业统计人手不足,有心无力,力不从心。

因此,我市要充分认识服务业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要切实解放思想,要尽快转变统计工作思路,尤其是以服务业经济为主的主城区、各县区的城关镇、各服务业重点部门及重点企业等,重点在统计人员力量和资金等方面加强对服务业统计尤其是基层统计的支持和保障,以实现“应统尽统”,为高质量科学制定全市服务业发展战略规划提供扎实的统计保障。

六要进一步重抓服务业目标责任落实

根据我市目前服务业发展实际,进一步完善服务业目标考核工作质量迫在眉睫,非常重要。建议整个服务业目标考核工作要按照明确责任、明确目标、明确路径、明确主体、明确措施等“五个明确”组织实施。具体要重点抓好以下方面:

一是切实提高考核层次。首先要因地制宜将规上服务业有关重要统计指标、增长速度、新增重点企业、全省进位名次等纳入市级目标考核,并科学、客观做好目标分解和落实工作,将全市各方面积极力量全部调动起来。

二是切实完善考核调度。要进一步完善市级服务业发展考核组成部门,要强化牵头部门工作协调,全面统筹全市服务业的发展组织和考核调度,确保考核工作客观科学,扎实有效,不走过场。

三是切实突出考核重点。除继续做好服务业重大项目跟踪考核外,要注意将规上服务业总量指标、速度指标、结构指标和比重指标等结合起来综合考核,同时要特别突出考核全省位次变动、新增重点服务业企业规模和数量等,以扎扎实实提高全市服务业整体发展质量。

四是切实加大部门责任。从我市以往实际看,要注重县区考核与部门考核并进。尤其对部门工作考核要注重与行业统计数据挂钩,对部门工作实际要注重用数据说话,杜绝部门工作成效与其统计数据脱节。

五是切实强化责任落实机制。建议要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听取各行业各部门服务业工作汇报,具体研究协调和解决包括政策、规划、组织保障等重大问题。建议启动并开展服务业重点指标及重大项目推进制度,进一步实施重点部门及企业检查、考评及奖励制度,要根据其实际发展业绩及其在全市及行业发展中的作用,定期评出一批重点部门和重点企业,并酌情给予一定奖励或扶持,要切实将有限的服务业资金用足、用好。


统计违法举报电话:0518-85831056,电子邮箱:lyg85831056@163.com

主办单位:连云港市统计局 网站标识码:3207000037 苏ICP备2023017687号

地址:连云港市海州区朝阳东路69号 邮编:222006 苏公网安备 32070502010035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