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4252954/2017-00023 | 信息分类: | 农业、林业、水利 / 通知 |
发布机构: | 市农业农村局 | 发文日期: | 2017-07-28 |
文号: | 连农〔2017〕120号 | 主题词: | |
信息名称: | 关于印发连云港市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 ||
内容概览: | 畜牧业发展规划 | ||
时效: | 有效 |
各县区农委(农水、畜牧、社会事业局):
为贯彻落实《“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方案》,根据《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区域布局调整优化和养殖污染治理工作指导意见》要求,连云港市农业委员会组织编制了《连云港市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组织实施。
附件:《连云港市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划》
连云港市农业委员会
2017年6月22日
附件:
连云港市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划
(2017-2020)
一、规划总则
(一)规划背景
连云港市作为农业大市,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20.2%,畜牧业已成为我市农业及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近年来,我市以发展农业、农村生产力和富裕农民为出发点,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大力实施科技兴牧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和畜产品标准化生产,全市畜牧业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异军突起,实现了从传统的副业向相对独立的一大产业和农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的历史性跨越,挑起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大梁,成为农业经济发展中的主力军。
为了全面落实省、市党代会精神,按照省、市委生态文明决策部署,依据《畜牧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我市现代畜牧业发展,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种养结合、畜地平衡”的原则,统筹考虑环境承载能力、畜产品保供需求、土壤地势、农作物品种、畜禽粪便农田消纳和污染减排等要求,科学确定畜禽养殖总量、品种和规模,合理规划畜牧业布局和畜牧业用地。连云港市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划的研究和编制,主要是为了进一步调整畜牧业区域布局、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促进生产生态相互协调、提升产业竞争力。
(二)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江苏省“十三五”畜牧业发展规划》、《连云港市农业产业布局规划纲要》、《连云港市区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方案》、《东海县畜禽养殖区布局规划方案》、《灌云县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规划》、《灌南县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分方案》。
(三)基本原则
1. 市场主导,宏观指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领和指导畜牧业生产,着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激发各类生产经营主体的积极性。注重执法监管,强化依法兴牧,推动畜牧业健康发展。
2. 科技支撑,创新驱动。坚持科技创新和经营机制创新,形成以科技驱动、结构调优、产品安全、绿色发展的内涵式增长模式,实现由传统数量型增长向数量、质量和效益并重的转变。充分发挥资本、技术、组织管理等现代要素的作用,有效化解土地、饲料、劳动力资源的约束,提高畜禽生产效率和单位产出率,推动畜牧业创新发展。
3.适度规模,种养平衡。根据畜牧生产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实行分类指导,坚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科学规划养殖布局,统筹推进粮经饲,大力发展农牧结合、畜地平衡的适度规模养殖,不断提高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推动畜牧业绿色发展。
4.产业融合,集约高效。坚持种养加集约经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实现饲料兽药、畜禽养殖、畜产品加工与销售一体化,推动畜牧业发展与“连天下”品牌深度对接,促进畜牧业与互联网及各类新型服务业态的有机结合,鼓励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畜牧业协调发展。
二、畜牧业发展现状
“十二五”以来,全市紧紧围绕建设现代畜牧业的中心任务,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与推广,切实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市畜牧业取得了畜产品总量稳中有升、动物疫情稳定控制、质量安全稳步提升的好成绩。
(一)产业基础
1.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全市畜禽生产稳步发展,生产总量稳中有升。2016年,全市肉类总产42.9万吨,禽蛋产量14.1万吨、牛奶产量3.7万吨。实现畜牧业产值11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0.2%,比“十一五”期末增加60.8%,其中肉牛出栏量27.2万头,占全省出栏量50%以上。全年出栏生猪429.1万头、家禽5019万只、肉羊128万只,年末存栏生猪197.3万头、家禽2023万只、肉羊71万只、奶牛0.86万头。其中,生猪出栏量实现连续多年增长。畜牧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升,有力保障了肉蛋奶产品的有效供给。
2.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随着工商资本加速投入,畜牧业呈现多种经营主体、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的格局。2016年底全市大中型规模养殖场3815家,专业从事畜牧生产经营的家庭农场164家,畜禽专业合作社957家,畜牧类产业化龙头企业32家,其中省级以上6家。各类经营主体根据各自功能特征和比较优势,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经营模式,涌现了一批种养结合型养殖大户、家庭农场、生产自动化和管理智能化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实行“公司+农户”和“四统一保”合作经营的产业化龙头,以及“全产业链”经营的产加销一体化企业。畜牧业生产经营正逐步向工业化理念、企业化管理、合作化机制和产加销一体化方向运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3.畜禽生产水平明显提升。随着良种的普及、技术的创新与集成推广,畜禽生产水平稳步提升。至2016年底,规模场每头能繁母猪胎均产仔11.5头以上,年提供上市肉猪19头,育肥猪达100kg体重饲养期缩短至175天以内,比“十一五”期末分别增加0.5头、1头和减少5天;规模场肉鸡42日龄出栏只均2.5kg以上,蛋鸡72周龄产蛋量只均17kg以上,比“十一五”期末分别提高0.2kg、1kg;规模场成年母牛产奶量年头均达7.5吨,比“十一五”期末提高7%以上,肉羊200日龄出栏只均达30kg,育肥期日增重达165克,比“十一五”期末分别提高8%、10%以上。
(二)发展优势
1.坚定不移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畜禽养殖规模化程度较高。根据全市畜牧业运行特征、资源现状和内外部发展环境,大力发展标准化、集约化、专业化的畜禽规模养殖企业。坚持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带动,实行“公司+农户”或“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提高规模养殖的组织化程度。“十二五”期间,全市规模养殖比重平均每年提高7个百分点以上。2016年,全市生猪、肉禽、蛋禽和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89.7%、98%、91%和98%,其中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71%,比2010年分别提高28个、9个、19个和4个百分点;全市建成万头以上猪场31个、50万只以上肉禽场7个、10万只以上蛋禽场6个、千头以上奶牛场3个。在规模养殖发展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以提高标准化水平为主要内容的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创建活动,并积极创建农业部畜禽标准化示范场。通过部省两个创建、市县四级联动,截止2016年底,全市已累计创建省级示范场318家、部级示范场15家,有力带动了全市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的提升。
2.高度重视品种资源保护和畜牧业科技创新,畜禽种资源比较丰富。东海种猪场作为“国家级黄淮海黑猪(淮猪)保种场”,在现有的淮猪遗传资源保护场、淮猪扩繁场、万头淮猪育肥基地、十万头淮猪屠宰厂的基础上,建立了“自主繁育、生态养殖、连锁专卖”的产业体系;淮猪饲养上严格按照绿色食品标准饲养,顺利获得由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协会创立的“福利养殖金猪奖”。丹麦在灌云投资新建的丹育种猪技术有限公司是在亚洲的第一家种猪场,给我国带来了世界顶级生猪品种和技术力量。灌南的江苏天兆实业有限公司被农业部评为2012年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广西桂柳在东海建樱桃谷肉鸭祖代场,年提供40多万套父母代种鸭,每日可孵化商品代苗鸭25-30万只,东海成为苏北最大的樱桃谷肉鸭父母代养殖基地。
3.持续加大政策扶持畜牧业发展力度,畜牧业发展环境逐步完善。“十二五”期间,在落实国家有关扶持政策的基础上,我市各级财政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多策并举扶持现代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2011-2015年,争取中央投资4000多万元和省级财政项目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全市3个县1个区获得国家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年奖励资金1000万元专门用于扶持生猪产业发展;生猪良种补贴范围扩大到16.8万头能繁母猪,年补贴资金达到600多万元,奶牛良种补贴实现全覆盖,肉牛良种补贴在东海县试点开展。全面落实强制免疫疫苗分级补助政策,实施村级防疫员免疫注射劳务费补助,启动规模养殖场无害化处理补贴政策。健全畜牧业风险保障机制,大力推进畜禽政策性保险,并探索开展苗鸡价格试点和生猪价格指数保险。2016年全市已有能繁母猪、奶牛等13个政策性保险险种,其中能繁母猪投保数11.7万头,投保率达43%,育肥猪投保数132.7万头,投保率达31%以上,肉鸡投保1896万只,投保率近38%。通过财政的引导性投入和保障机制的逐步健全,带动了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畜牧业发展,大大提高了全市畜牧业的设施装备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了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4.注重畜牧龙头企业和品牌培育,畜牧业产业化水平和品牌优势显著。我市现有畜牧行业市级以上龙头企业32家,其中省级龙头6家。拥有生猪屠宰加工企业9个,其中年设计屠宰能力20万头以上的企业有6家,如江苏万润肉类加工有限公司年设计屠宰能力达到120万头;较大规模禽屠宰企业4家,分别屠宰鹌鹑、鹅、鸭和鸡,年屠宰禽合计200万羽以上,牛规模化屠宰场1家,年屠宰牛5000头以上。有“福润”牌猪肉、“古淮”牌老淮猪肉、“花果山”牌风鹅等全省知名品牌和“天缘”、“苏海”等市级品牌。2016年我市屠宰企业供沪肉品超过2700吨、供杭肉品超过2600吨。2家供沪企业供沪活猪8万头。全市76个畜产品基地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142个畜产品通过农业部无公害产品认证。东海县苏东淮猪养殖专业合作社老淮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古淮”牌猪肉通过绿色食品认定。
二、“十三五”畜牧业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
“十三五”是我市畜牧业加快转型升级、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畜牧业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最突出的阶段。总体来看,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业现代化建设,大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将进一步优化和加强,但也面临更为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压力和挑战前所未有。
(一)发展机遇
1.“一带一路”发展倡议为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连云港市独特的地理位置具有东方桥头堡位置,对促进农业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拓展连云港市农产品市场空间,加快农产品市场准入标准与国际接轨,提高农产品标准化水平,创造了有利条件。2015年连云港市和农业部国际合作司、江苏省农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农业合作示范区,由农业部外经中心编制了《“一带一路”连云港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区规划(2015—2030)》。作为“一带一路”首个农业国际合作示范区的建立,有利于连云港主动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促进畜牧业的“走出去和引进来”,推动连云港现代畜牧业发展。
2.畜产品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为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广阔前景。今后质量和品种将成为农产品竞争的首要因素,发展现代农业不仅要满足人们追求物质生活的需要,同时还要能给人们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享受,当今已进入食品消费结构加快转型升级阶段,为优质、安全、生态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2016年连云港市经济继续保持快速稳定增长,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7853元,同比增长8.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932元,同比增长9.0%,因此,随着连云港市跨越发展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将更加关注营养和健康,从近几年畜产品消费情况来看,居民畜产品消费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猪肉、禽蛋消费保持平稳,牛羊肉、乳制品消费增加,且城乡消费差距明显,预计未来猪肉、禽蛋消费增长总体趋缓,牛羊肉、乳制品消费潜力巨大。
3.我市种质资源优势凸现为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我市按照市级抓原种场、县区抓扩繁场、乡镇抓商品仔猪繁育场的建设思路,全面实施国家和省生猪良补项目,推广能繁母猪人工授精技术,全市有16.3万头能繁母猪,排全省第四位。涌现出了江苏天兆实业有限公司、连云港丹育种猪技术有限公司、东海种猪场、江苏马陵山畜禽生态养殖有限公司、江苏华实六马种猪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省级种猪场。天兆和丹育为外种猪的纯繁场,东海种猪场为地方品种保护场,马陵山和华实为生产母猪繁育场。丹育种猪是丹麦在亚洲的第一家种猪场,带来了世界顶级生猪品种和技术力量。江苏天兆实业有限公司被农业部评为2012年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目前全国有74家,江苏只有3家。广西桂柳在东海建樱桃谷肉鸭祖代场,东海成为苏北最大的樱桃谷肉鸭父母代养殖基地,优质的种质资源能够为我市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4.我市动物疫病综合防治水平较高为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我市建立了较完善的动物防疫、动物防疫监督和兽医管理工作管理体系,为依法开展兽医工作提供了保障;我市注重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领导力度和专项资金投入,各级政府对畜禽防疫工作日益重视并纳入政府行为,动物疫病防治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保证了综合防治措施的实施;我市实行了以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发生和传播,通过积极开展春季突击防疫、夏季高温消毒、秋冬百日会战三大行动,口蹄疫、禽流感、猪瘟、鸡新城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应免密度都达到省规定的要求,近几年我市都被省列为重大动物疫情清净市,较高的动物疫病综合防治水平是我市现代畜牧业发展的保障。
(二)主要挑战
1.资源环境约束日益明显。畜牧业已成为继工业污染之后不可忽视的污染源。随着养猪集约化程度愈来愈高,饲养密度及饲养量急剧增加,畜禽饲养及活体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排泄物和废弃物,对人类、其他生物、畜体自身、耕地和水资源等都会造成一定污染,排污与环保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环保压力越来越大。另外,养殖用地审批手续过于繁琐,用地政策落实乏力,土地的协调、更换、调配难度加大,导致新上养殖场用地审批困难,现有养殖生产单位难以扩大规模。
2.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当前动物疫病病种多、病原复杂、流行范围广,防治形势严峻,随着畜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养殖密度不断增加,新发疫病发生风险增加。同时,养殖过程中滥用抗生素、不执行休药期就上市、超范围超剂量使用添加剂的现象仍然存在。此外,我市屠宰企业管理不够严格规范,“重生产,轻管理”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经营理念不够科学先进,生产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牛羊家禽屠宰尚未纳入定点屠宰管理范畴,肉品质量安全潜在隐患不容忽视。
3.科学饲养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我市近年来虽然畜牧规模养殖快速发展,技术设施装备条件逐步改善,但养殖业经营管理水平仍然不高,小规模经营还占不小的比重,新型经营主体仍然不强,限制了标准化生产整体水平和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在农村,传统的饲养方法还很普遍,运用新技术、新科技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情况还较少。导致养殖户缺乏技术,管理水平落后,粗放经营、生产管理不科学、品种更新换代不及时,畜牧业综合竞争力不强。
4.市场抵抗风险能力依然不强。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不断发展,国内畜产品市场对外开放已不可避免,国内畜产品面临国外市场的冲击与挑战,牛羊肉、乳制品进口的价格红利更为凸显,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扩大,国内畜产品面临国外市场冲击与挑战将进一步加大。另外,我市畜牧业产业链条不完善,仍以畜禽养殖为主,畜产品加工也不完备,畜禽养殖受国内外市场影响明显,抗风险能力不强。
四、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按照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设施装备精良、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要求,调结构保供给、转方式提水平、强主体促转型,着力构建现代畜牧业产业体系和支撑服务保障体系,努力走出一条“高效养殖、科技创新、产业融合、生态健康”的具有本市特点的畜牧业发展道路,力争建设更高水平的现代畜牧业。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实现畜牧业的现代化,形成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态化、科技化生产格局,建成具有区域性优势、地方性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现代畜牧业。
1.实现畜牧业生产生态化。实现种、养、加、销有效衔接和物质能量的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十三五”末全市规模化养殖场(小区)治理率分别达到90%,畜禽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98%。
2.扩大主要畜禽生产。到2020年保持生猪存栏250万头以内,年出栏520万头左右;保持家禽存栏2600万羽以内,年出栏7000万羽左右;奶牛存栏达10000头左右,牛奶产量达到4.5万吨;羊存栏90万只以内,年出栏优质肉羊180万只。
3.提升畜禽规模化养殖。全力提升生猪规模养殖比重,到2020年,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达85%;家禽规模养殖比重达95%以上,奶牛规模养殖比重达99%以上。
4.全面提升畜牧业生产水平。提高单位产出率,到2020年,规模场每头能繁母猪年提供商品肉猪20头以上,蛋鸡72周龄只均产蛋量达18公斤以上,成年奶牛平均单产水平提高8%以上。
5.实现畜牧业生产标准化,建立健全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体系和生产规程,进一步规范生产过程,保证畜产品质量。全力推进农业部畜禽标准化场创建活动、江苏省畜牧生态健康养殖创建活动和绿色发展示范县创建活动,到2020年,全市建成农业部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20家,建成江苏省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380家,争创绿色发展示范县四家。
6.畜牧业上下游产业加快发展。到2020年,全市饲料工业总产量达80万吨,饲料工业总产值达到27亿元。
7.实现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全覆盖。全市建成4个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和与之相配套的病死动物集中收集点,构建“场户送交、镇设站点、流动收集、集中处理”的动物卫生处理模式。
8.加强畜禽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新增核心保种场1个。推进现代种业建设,着重发展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企业,积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
9.建立完善畜禽屠宰加工体系。到2017年,不合格生猪屠宰场点全部彻底关闭,进一步严格定点屠宰企业的规范管理,切实夯实企业主体责任。逐步推进牛羊、家禽集中屠宰,推进屠宰行业经营方式转型升级,建立畜产品销售配送体系,提高流通效率。切实家禽屠宰环节病害猪无害化处理工作,严格病害猪及产品的认定、无害化处理及监督工作,杜绝病害猪及产品流入市场,保障屠宰环节动物的生物安全。
10.健全畜牧兽医现代化管理保障体系。继续力争做到两个确保,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确保不发生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五、产业布局
根据《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畜牧法》、《江苏省通榆河水污染防治条例》、《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技术指南》、《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全市畜禽养殖现状分布特点,遵循有进有退、合理调控、疏堵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由各辖县区人民政府负责完善禁养、限养和适养三个不同的畜禽产业发展布局,打造生猪、家禽、食草家畜、特种动物等四大畜禽产业和14个现代畜牧养殖基地。将全市畜禽养殖分设为禁止、限制、适度三个不同的区域,具体区域的划分在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发文公布的基础上,市级形成畜牧业养殖发展空间图。
禁养区范围内禁止设立畜禽规模养殖场或禁止建设有污染物排放的养殖场。禁养区域内现有的畜禽养殖场,由所在乡镇人民政府完成关闭或搬迁工作。限养区范围内严格控制限养区内新建、扩建畜禽养殖场,严禁现有畜禽养殖场扩大养殖规模,依法办理相关行政许可,逐步削减限养区内畜禽养殖总量。在限养区内改建畜禽养殖场,应当符合畜禽养殖业规划,污染治理设施应符合《畜禽养殖业污染治理工程技术规范》,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依法办理相关手续。限养区内的现有畜禽养殖场,应按要求配套污染治理措施,规范设置排污口,确保各类污染物达标排放。对于经治理仍不能达标的畜禽养殖场,应依法予以关停或搬迁。适度养殖区内为全市畜牧业发展的重点地区,各地要坚持生态循环理念,适度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畜禽规模养殖企业,积极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节能减排、循环利用技术,推广有机肥使用,发展融种养结合、生态循环于一体,人类、畜禽、自然环境和谐协调可持续的生态循环型畜牧业。
按照“种养结合、畜地平衡”的原则,统筹考虑生产现状、环境承载能力、消费需求、农民增收和污染治理要求,宜养则养,宜减则减,宜养的决不污染环境,污染的坚决予以关停,进一步调整优化畜禽养殖区域布局。“十三五”期间,在适度调整全市畜禽养殖规模的基础上,实现单位畜产品产出和劳动生产效率有所提升。沭新渠、蔷薇河、叮当河流域、古泊善后河、北六塘河、塔山水库以及通榆河等生活饮用水的水源保护区和备用水源保护区实行养殖总量严格控制,探索在农业园区、规模种植业基地配套建设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型畜禽养殖场机制,支持丘陵山区适当布局规模畜禽养殖基地。在单位耕地面积畜禽承载压力较大区域采取调减养殖总量或发展有机肥加工的方式,充分挖掘资源潜力,拓展畜禽养殖发展空间。要统筹考虑环境承载能力、畜产品保供需求、地形地貌与土壤类型、农作物品种、畜禽粪便农田消纳和污染减排等要求,科学确定畜禽养殖总量、品种和规模等区域布局,首先,以不污染环境,不造成生态环境的超负荷为前提,用土地承载力法测算畜禽养殖规模数量,土地承载力预测的是最大饲养量。该方法是通过土地对畜禽污染的消纳能力,以种养结合、生态还田为主发展畜牧业,理想状态下通过研究单位面积土地消纳污染物的能力,进行畜禽养殖总量的测算。
创新种养生态循环模式,即以一定的种植面积(包括农作物、林地等)配套相应的畜牧业用地,这一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受到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方法、种植品种、土壤结构等多变量的影响,原则上以一亩耕地匹配不少于1.32生猪当量每亩林地匹配0.2个生猪当量(猪当量按照不同品种畜禽养殖污染物产生量折算,比例为:1头肉牛(出栏量)折算为5头猪,1头奶牛(存栏量)折算为10头猪,30只家禽(存栏量)折算为1头猪,3头羊(存栏量)折算为1头猪。10个兔、水貂、蓝狐相当于1个猪当量,20羽鹌鹑相当于一个家禽),具体根据作物用肥量适当调整,并着眼于长远,留有余地,实现畜牧业的发展和环境的协调。按照全市耕地面积578.5万亩,林地面积55.5万亩计算,全市约可承载存栏774.6万头猪当量,按照2016年底全市畜禽养殖量统计,生猪存栏197.3万头,肉羊存栏71万头,家禽存栏2023万羽,肉牛出栏19.79万头,奶牛存栏0.86万头,兔存栏83万只,水貂、蓝狐出栏130万头,鹌鹑存栏2000万羽,截止2016年底全市畜禽养殖量相当于420.6万个猪当量,尚有354万个猪当量的养殖量可以发展。考虑到其他行业对耕地的依赖、化肥的使用、禁养区的限定、农地规模大小等,村庄密度大、河网密布、缺乏环境容量等因素,其承载量又将会打到70%折扣,至2020年的养殖总量控制在542万个猪当量以内较为合理,即生猪存栏不超过250万头,家禽存栏不超过2600万羽,肉牛出栏25万头以内,奶牛存栏10万头以内,肉羊存栏90万头以内,兔存栏110万只以内,水貂蓝狐存栏控制在170万只以内,鹌鹑存栏控制在2500万羽以内。根据目前的耕地和林地面积养殖赣榆区养殖总量控制在97万个猪当量,东海县控制在170万个猪当量,灌云控制在128.5万个猪当量,灌南控制在83万个猪当量,市区其他地区63万个猪当量。
连云港市各区县(市)畜牧承载量理论预测表
区域 |
耕地量(万亩) |
可存栏猪当量(万头) |
实际承载量 (万头) |
总承载量 (万头) |
备注 |
|
赣榆区 |
耕地 |
102.4 |
135.2 |
94.64 |
97 |
一亩耕地匹配不少于1.32生猪当量每亩林地匹配0.2个生猪当量。实际承载量按照可存栏的猪当量量70%计。 |
林地 |
14.16 |
3.74 |
2.62 |
|||
东海县 |
耕地 |
182.91 |
241.4 |
168.98 |
170 |
|
林地 |
14.85 |
2.97 |
2.01 |
|||
灌云县 |
耕地 |
138.94 |
183.4 |
128.4 |
128.5 |
|
林地 |
2.76 |
0.55 |
0.11 |
|||
灌南县 |
耕地 |
89.28 |
117.85 |
82.5 |
83 |
|
林地 |
3.46 |
0.69 |
0.48 |
|||
市郊区 |
耕地 |
65.1 |
85.9 |
60.15 |
63 |
|
林地 |
20.28 |
4.05 |
2.84 |
|||
合计 |
耕地 |
578.55 |
763.68 |
534.5 |
542 |
|
林地 |
55.5 |
11.1 |
7.77 |
科学合理的布局,全面实施优质畜禽规模养殖工程,加快我市畜禽养殖业规模化和标准化建设,努力打造四大畜牧业主导产业,十四个产业基地,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是提升我市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四个养殖主导产业
1.生猪养殖主导产业布局。以生猪调出大县为核心,在东海、赣榆、灌云、灌南发展优质瘦肉型猪产业,逐步形成三县一区联动的生猪产业带,赣榆区以连云港天润畜禽养殖有限公司3万头生猪基地为核心,辐射石桥北部丘陵、塔山东部、城头、城西、塔山水库南部、抗日山以北地区丘陵地带等;东海以温氏、马陵山畜禽养殖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石湖、洪庄、桃林、房山、平明、山左口等乡镇重点发展三元杂交猪;灌云依托连云港丹育种猪技术有限公司、北欧农庄和连云港立华牧业有限公司,在灌西盐场南部以及五图河农场东部、洋桥农场、南岗和龙苴的西部地区、小伊、伊芦、白蚬、下车、东王集、沂北、杨集等乡镇为主,发展生猪养殖产业。灌南利用江苏天兆、灌南牧原农牧有限公司等种猪企业的育种优势,以东、西部相结合重点在三口、李集、百禄、孟兴庄、汤沟、田楼等乡镇发展生猪养殖。市区的其他地区以东辛农场、岗埠农场和云台农场为重点地区带动周边浦南、新坝等乡镇的适养区发展生猪养殖。
2.家禽养殖产业布局。按照“设备先进、环境可控、效益较高”的要求,巩固提升蛋鸡生产基地建设水平。加强基础设施改造,采用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普及自动喂料、自动饮水、自动清粪、湿帘降温、封闭管理、全进全出的精细化管理模式。鼓励大型养鸡场和养鸡专业村建立鸡粪无害化处理设施,提高无害化、资源化水平。以东辛农场云台农场、岗埠农场的白羽肉鸡、连云港温氏的黄羽肉鸡和广西桂柳的樱桃谷肉鸭为龙头,在海州区的浦南镇和东海的白塔、驼峰、曲阳、石湖、洪庄、桃林建设肉鸡养殖基地发展优质肉禽产业。灌云以龙苴、小伊等北部乡镇为重点发展蛋鸡,肉鸡重点放在南岗以西、侍庄等乡镇,充分利用沂河淌,实施种草养鹅,把百里沂河淌建成绿色、有机、安全食品生产基地;灌南以新安镇以南、新集、百绿等中部乡镇为重点发展蛋鸡、肉鸡产业。
3.食草家畜产业布局。以东海西部的李埝、桃林、山左口、温泉和南辰,赣榆北部金山、厉庄以东、班庄等镇等丘陵山区为主,发展肉牛、肉羊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和牛及乳肉兼用品种;推广波尔山羊、小尾寒羊、西门塔尔牛等优良品种;以江苏三元双宝核心牧场以及两个养殖小区、东海益多牧业、灌云锡云、赣榆立旺五个核心奶牛场为主,发展奶牛产业,引导奶牛场通过股份制改造、托管、寄养等方式实现统一饲养、统一防疫、统一挤奶、统一销售。规范奶站建设许可、合同收购、网络监控、驻站监管,保证生鲜乳质量。
4.特种动物养殖产业布局。特种动物养殖在赣榆已有一定的影响,该区共有特种畜禽养殖场100多家,养殖大户500多户,特种动物的饲养量在全省名列前茅。形成金山、石桥等乡镇的鹌鹑养殖区,徐福、石埝等10多个专业村,年鹌鹑饲养量近2000万只,并配套加工企业,全顺食品有限公司日宰杀鹌鹑4万只,主要销售到长三角地区。以赣榆沿海乡镇为核心,发展水貂、蓝狐等特种养殖产业。年饲养水貂、蓝狐等毛皮动物100多万只。下一步将通过招商引资建设特种毛皮深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同时大力培育发展特种养殖协会、合作组织,大力培育规范专业批发市场,形成毛皮动物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和集散地,带动全县毛皮动物生产的发展和提档升级。
(二)十四个畜禽养殖基地
1.东海肉鸡养殖基地:以广东温氏畜牧养殖公司为龙头,在李埝、石湖等地发展三黄鸡养殖基地。到2020年可上市三黄鸡2000万羽。
2.东海生猪养殖基地:在驼峰发展老淮猪养殖基地,年出栏优质淮猪1.5万头,到2020年可向社会提供1.8万头老淮猪;在西山林场发展生猪养殖基地,现有种猪800多头,育肥猪1万多头,到2020年可向社会提供育肥猪3万多头;在李埝、石湖等地发展生猪养殖基地,年可上市育肥猪25万头,到2020年可上市育肥猪35万头。
3.东海种鸭养殖基地:以广西桂柳家禽养殖公司为龙头,在李埝乡发展樱桃谷肉种鸭40多万套,每日可孵化种鸭苗25万只,向徐州、山东南部地区提供商品代鸭苗。到2020年可饲养种鸭50万套。
4.东海肉牛养殖基地:以亨得利畜牧养殖公司和江苏峄森牧业为龙头,规划在李埝、山左口、桃林等乡镇发展肉牛养殖1万头。
5.灌云种猪养殖基地:在灌西盐场发展种猪养殖,现饲养优质原种母猪600多头,年可提供3000多头丹系长白、大约克等基础母猪,2017年可发展到原种母猪1200多头,提供6000多头基础母猪。其北欧农庄有限公司现年可向社会提供6.5万头育肥猪。2017年可向社会提供13万头的育肥猪。到2020年再发展一家出栏13万头的育肥猪场。
6.灌云鹅业养殖基地:依托连云港紫燕食品有限公司、连云港兴云鹅业有限公司,在灌云沂河淌等地开展肉鹅养殖,现有养殖规模存栏40万只,到2020年建设年出栏100万羽肉鹅养殖基地,并配套畜禽屠宰加工设施。
7.灌南种猪养殖基地:以灌南牧原农牧有限公司、江苏天兆实业养殖公司为龙头,在百禄、三口等镇发展种猪养殖,现有能繁母猪2500头。到2020年可向社会提供二元母猪3万头,出栏育肥猪50万头。
8.灌南县肉牛养殖基地:规划在张店镇、北陈集镇建设万头肉牛养殖基地。
9.赣榆蛋鸡养殖基地:以连云港启迪禽业养殖公司为龙头,在石桥镇发展蛋鸡养殖,现存栏蛋鸡10万羽,拥有6栋10000多平方米的禽舍,蛋鸡饲养可达到全自动模式,到2020年饲养蛋鸡20万羽。
10.赣榆鹌鹑养殖基地:以金山镇徐福村苗鹑孵化专业村为核心,做大做强鹌鹑孵化点,年孵化能力达突破2亿羽以上,成为苏北鲁南地区最大的苗鹑集散地。发展鹌鹑养殖小区,培育鹌鹑专业养殖户,规划在金山、石桥、海头等镇发展特种养殖鹌鹑基地饲养量达2000万羽。
11.赣榆毛皮动物养殖基地:以连云港瑞丰水貂改良中心5万头种貂基地、连云港东翰狐狸养殖有限公司3万头种狐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存栏水貂、蓝狐170万只,形成10亿元沿海特种经济动物毛皮动物产业带。
12.连云港肉羊养殖基地:规划在东海、赣榆的西部地区发展肉羊养殖10万只。
13.东辛农场肉鸡养殖基地:在东辛农场发展集肉鸡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生产基地。现年出栏肉鸡520万羽,实现生产总值达1.9亿元。到2020年发展到出栏肉鸡600万羽。
14.东辛农场奶牛养殖基地:以连云港三元双宝乳业公司为龙头,在东辛农场发展奶牛饲养基地,现存栏奶牛2000余头,每头奶牛年均产奶达到近8000公斤,到2020年可存栏奶牛2500头。
六、重点任务
(一)生猪规模养殖提升工程。以生猪调出大县为核心,发展优质瘦肉型猪产业,推广生猪三元杂交,扩大优种覆盖面。在三县一区全面实施人工授精,扩大优质种猪改良范围。实行“全进全出”生产模式,推广猪舍环控管理技术、营养优化技术,改善猪舍环境,提高生长速度。大力推广优质高产母猪筛选与培育、母猪分阶段饲养、仔猪早期断奶等技术,提高母猪生产水平。支持养殖场建立大型沼气池,推广猪沼肥一体化生态养殖模式。鼓励屠宰加工企业建设自有养殖基地,保证产品质量,稳定市场供应。发挥市场调节、项目推动、规范管理和环境整治等多重作用,引导散户小规模场户扩规模、上水平,向畜禽养殖和种养结合类家庭农场转变,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发展“公司+家庭农场”合作经营模式,提高养殖效益和规模档次,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协调连云港温氏、连云港正大、连云港北欧农庄等大型一体化企业在连云港市大力发展养猪,增强生猪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各类财政支农项目继续向东海、灌云、灌南三县和赣榆区等生猪养殖大县倾斜,加强生产能力建设。到2020年全市生猪存栏量保持250万头以内,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85%,生态健康养殖比重80%。
(二)家禽业结构优化工程。积极发展以东辛农场为龙头的产销加一体化的白羽肉鸡生产体系和樱桃谷农场(东海)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樱桃谷肉鸭父母代养殖基地。鼓励以连云港温氏畜牧有限公司为龙头的黄羽肉鸡生产企业主动适应活禽市场变化,发展黄羽肉鸡屠宰加工,逐步实行规模养殖、集中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一体化生产,提升抵御疫情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引导连云港启迪禽业、连云港绿生园禽业等蛋鸡养殖企业加大机械化、自动化技术改造,重点引进蛋品清洁包装设备,积极发展清洁蛋品生产。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自建、联建和订单形式建立家禽生产基地,加快发展“公司+基地”、“公司+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模式,提高家禽标准化生产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充分利用沂河淌,实施种草养鹅,把百里沂河淌建成绿色、有机、安全食品生产基地。到2020年全市家禽饲养量达到0.8亿只,规模养殖比重98%,生态健康养殖比重90%。
(三)优质肉羊扩群增量工程。以东海西部的李埝、桃林、山左口、温泉和南辰,赣榆北部金山、厉庄、班庄等镇等丘陵山区为主,发展肉羊产业,建成东海、赣榆2个年出栏超过40万只的肉羊大县。加快推进地方品种黄淮山羊的开发利用,引进和推广波尔山羊、小尾寒羊等优良品种,建设5-10个肉羊扩繁场等种源基地,不断提高种羊质量和供种能力。大力推进肉羊杂交改良工作,进一步提高商品肉羊生产性能和养殖效益。鼓励规模羊场实行自繁自养、封闭运行的生产方式,普及推广高架舍饲养羊模式、全混合日粮(TMR)加工饲喂技术,大力发展秸秆养羊,实现农牧生态循环。鼓励发展秸秆收贮企业,进行专业化青贮、黄贮,为肉羊规模养殖场户提供商品化优质秸秆饲料。到2020年全市肉羊饲养量达到230万只,规模养殖比重70%,生态健康养殖比重75%。
(四)“精致奶业”培育工程。努力打造以优质奶源基地、鲜奶消费和区域供奶为特征的江苏“精致奶业”,推动奶业稳步发展。大力推进奶牛适度规模养殖,加快我市以江苏三元双宝、东海益多牧业、灌云锡云、赣榆立旺等核心奶牛场为主的现有养殖场和小区的改造升级,提升优质奶源基地建设水平。加快推广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TMR饲喂、优质牧草生产加工调制等技术,提高奶牛养殖场科学化管理水平,提升生鲜乳质量和养殖效益。鼓励江苏三元双宝等企业通过合同订单收购、建立风险基金、返还利润、参股入股、自建示范牧场等多种形式,与奶农结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和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奶业一体化水平,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增加巴氏鲜奶和酸奶产量。做大做强“三元双宝”品牌,固定消费群体,形成独具特色的区域供奶格局。普及科学饮奶知识,加大对巴氏鲜奶的消费引导,乳品消费结构由引导“喝奶”向倡导“喝好奶”的方向转变。稳步推行“学生饮用奶计划”,扩大学生饮用奶覆盖范围。到2020年全市奶牛存栏量达到10000只,规模养殖比重99%,生态健康养殖比重90%。
(五)畜禽种业壮大工程。推进畜禽种业发展机制创新,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结合的现代畜禽种业体系。我市按照市级抓原种场、县区抓扩繁场、乡镇抓商品仔猪繁育场的建设思路,做大做强江苏天兆实业有限公司、连云港丹育种猪技术有限公司、东海种猪场、江苏马陵山畜禽生态养殖有限公司、江苏华实六马种猪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樱桃谷农场(东海)有限公司等6家省级种畜禽场。按照各自特点将生猪种业企业分类培养,天兆和丹育定位为外种猪的纯繁场,利用丹育种猪这一丹麦在亚洲的第一家种猪场,引进世界顶级生猪品种和技术力量。利用江苏天兆是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优势,提高我市二元母猪的品质,为提高商品代三元猪的瘦肉率和料肉比打下良好的基础。东海种猪场为地方品种保护场,不仅要做好保种工作,还要推进淮猪的产业化进程,打响“古淮”品牌。马陵山和华实为生产母猪繁育场,引进优质种公猪或精液,更新提升母猪的生产性能,为社会提供优质二元母猪。鼓励桂柳公司在我市发展商品代肉鸭养殖基地,完善其产业链。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分级管理的模式,鼓励和吸纳工商、民间资本参与保种,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在保持地方品种(黄淮海黑猪、苏北毛驴等)资源优良性状的基础上,开展本品种选育或杂交利用。加快建设以畜禽原良种场、祖代场为核心,家畜扩繁场、父母代种禽场相配套,与我市畜牧产业区域布局相适应的畜禽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到2020年,在我市建设和完善生猪祖代场1个,山羊原种场1个,苏北毛驴保种场1个,种鹅场1个,鹌鹑种禽场1个,各类畜禽扩繁场8个左右。
(六)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提升工程。以贯彻实施《连云港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为重点,加强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以实施H7N9流感剔除计划、小反刍兽疫消灭计划、规模场动物疫病净化计划三大“防控计划”为抓手,全面推进重点疫病从有效控制到彻底净化、消灭;完善重大动物疫病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组织开展应急演练与应急培训,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与管理,规范疫情核查、报告、处置程序,全面提高应急处置的法治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组织实施关键点控制技术,探索建立科学、高效的动物疫病风险评估体系,提高动物防疫、检疫与防疫监管工作水平。全面推进“五有”乡镇(区域)畜牧兽医站建设,加挂动物卫生监督分所牌子,增强基层动物防疫基础设施水平、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稳步推进兽医队伍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执业兽医制度,开展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注册备案、继续教育、从业管理工作,不断壮大全省执业兽医队伍。进一步强化官方兽医管理,加强法律法规和业务技能培训,统一规范着装和档案卷宗,不断提升动物卫生检疫和监督执法的法制化、规范化水平。全面加强乡村兽医和村级防疫员队伍管理,建立健全乡村兽医登记制度,多形式组织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创新村级防疫员管理模式,探索对动物防疫实行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等形式,保障基层动物防疫服务能力。
(七)畜产品质量盾牌护卫工程。继续规范动物检疫,科学设置动物检疫申报点,加强申报点建设与管理,做到检疫申报受理率和受理动物、动物产品检疫率两个100%,严格按照规程开展检疫。各县区要根据需要及时调整申报点布局,及时更新申报系统。继续强化执法检查,严格执行农业部“六条禁令”,严肃查处有失职、渎职行为的官方兽医。加强路检消毒工作,输入及过境动物及其产品检查消毒比例达到100%。三是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处理体系建设。至今年年底,全市4个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场全部建成并正常运行,初步建立起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与生猪保险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的联动机制,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率力争达100%。四是加强兽药饲料管理。开展兽用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和兽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加强《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实施的监管。认真组织开展兽药GSP达标工作,规范兽药经营秩序,提高兽药残留检测合格率。
(八)屠宰加工业增值工程。科学制订畜禽屠宰行业发展规划,优化生猪屠宰布局和规模结构,引导屠宰企业转变经营方式,逐步减少收费代宰比例,拓展自营批发和冷链配送销售服务。鼓励屠宰企业放开眼界,开拓思路,采用新型合作经营模式,与大型养殖企业、超市等加强合作对接,开展“互联网加”,积极树立市场化经营理念,主动迈开市场化经营步伐,逐步实现养殖、屠宰加工、配送销售全产业链经营。积极推进屠宰行业品牌战略,鼓励企业发展肉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支持企业从生产工艺、设施设备、检验检疫、环境保护、企业内部肉品质量可追溯系统等方面开展标准化改造,提高行业技术装备水平,提升质量安全保障能力。积极稳妥推进家禽和牛羊集中屠宰。支持东海发展进口活牛屠宰加工。
(九)兽药饲料业优化提质工程。全面实行兽药生产企业二维码管理制度,全面实施兽用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管理,加强兽用抗菌药生产、经营环节监管,开展非法兽用抗菌药集中清缴行动,确保兽药GMP制度和兽用处方药管理制度落实到位。全面实施《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促使企业对其采购、仓储、加工、品控、运输等环节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建立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及时发现并消除各种风险隐患,切实提高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十三五”期间,饲料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违禁药物的检出率继续保持零记录。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科技创新技术,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助推品牌发展战略。
(十)畜牧品牌培育增效工程。借助创建连云港农产品公用背书品牌“连天下”之际,加快推进畜牧品牌培育计划,建立层级递进的品牌培育机制,培育和创建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知名地方畜牧品牌,提高畜产品附加值,加快畜牧业的转型升级。畜牧品牌推动要与“三品一标”发展相结合,以注册农畜产品商标及认证“三品一标”为基础,以打造有机畜牧业为突破口,创建名、优、特畜产品品牌,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养殖专业合作社积极创建品牌。畜牧品牌推动要与推进标准化养殖相结合,大力推进畜禽标准化养殖,加大畜牧标准园的创建,从源头推动畜牧品牌建设工作,引进和培育一批大型养殖和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一批以品牌畜产品生产为主的畜产品加工企业和养殖基地。畜牧品牌推动要与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相结合,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要制订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规范和标准,加大质量控制技术的推广力度。畜牧品牌推动要与宣传推介相结合,通过开展品牌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等宣传活动,加大对首批入选“连天下”品牌东海老淮猪肉和花果山风鹅的宣传力度,通过品牌效应,带动我市生猪和肉鸡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七、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宣传,协调畜牧发展。各级政府要加强对畜牧业的组织领导,围绕畜牧业主导产业和县域特色畜牧业发展规划,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并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好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通过发展成效的宣传、问题导向的破解去争取上级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为畜牧业种畜禽生产企业、规模化商品生产企业、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协调有关部门在税收、贷款、用电、用水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要提前做好有关调研工作,摸清养殖用地需求,利用土地编修与调整规划的契机,沟通协调,把养殖用地纳入编修和调整的计划之内,合理规划养殖用地,同时要引导养殖场户盘活存量畜禽圈舍,鼓励研发使用简易棚舍养殖技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把重大疫病防治、畜禽品种改良、地方畜禽品种保护与开发等社会公益性工作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以稳定和保护畜牧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畜产品的安全质量和竞争力,促进我市畜牧业的发展。
2.加快科技创新,促进畜牧发展。我市人多地少,资源禀赋有限,要突破饲料、土地、环境、劳动力等资源对产业发展的制约,只有走科技创新驱动战略。一要构建新型畜牧兽医科技创新体系。引导和鼓励饲料、兽药、养殖、种业和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科研平台,加强与科研院所战略合作,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二要加快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围绕畜牧业重点领域和环节,找准关键共性技术并组织科技攻关,尽快在畜禽新品种培育、畜产品质量安全、规模养殖设施引进消化和智能化应用等领域的科技集成创新上取得突破,提升畜牧业核心竞争力。以实施畜牧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为抓手,推进科技与产业、场户有效对接,把科技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和竞争优势。三要提升规模养殖设施装备水平。引导中小型规模养殖场更新自动喂料饮水、环境控制、粪污处理、产品采集、生产监控等设施设备,加快技术装备改造。鼓励大型规模养殖企业实行饲养管理、设施装备与信息化技术有机融合,逐步实现管理智能化、设施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实地,对规模养殖场户的标准化生产水平进行科学评估,找出问题和短板,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提升规模场技术应用与规范管理水平。
3.加力金融保险,助推畜牧发展。鼓励和吸引金融机构加大对畜牧业贷款投放及产品创新,创新财政资金管理方式,引导金融产品向我市畜牧业龙头企业经营主体倾斜,促进我市畜牧业产业化健康发展。加快畜牧业贷款担保中心建设步伐,扩大“连农贷”风险补偿基金规模,完善担保以及再担保的经营模式,加快畜牧业政策性保险推广工作,消除银行贷款的后顾之忧。金融机构还可以依托较大规模、较强实力和较好信誉的畜牧业龙头企业,分担信贷风险。对从种苗、饲料、养殖、防疫到屠宰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的整个畜牧业产业链提供必要的信贷资金支持。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通过公司+农户的形式,直接服务养殖户,从而分担了养殖过程中的风险。各级政府应积极为金融支持畜牧业发展创造条件。扩大畜牧业贷款有效抵押物范围,用足用好土地流转相关政策,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创造条件,从而丰富畜牧业贷款抵押的方式和品种,有效缓解畜牧业贷款抵押物不足问题,及时向金融机构推荐优质畜牧企业,通过银企保洽谈会或者项目推介会等形式,在银行、客户及担保公司之间搭建沟通和合作的平台。
4.加深组织管理,谋划畜牧发展。注重创新畜牧业组织管理和经营方式,在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上寻求新突破。现代畜牧业发展,既要突破规模小的限制,培育壮大多元生产经营主体,又要大力推进新型合作经营,加强养殖、加工、流通各环节的联结,构建新型畜牧业经营体系。一是加快培育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养殖场。借助土地规模经营的契机,引导畜禽养殖大户扩规模、提档次、上水平,使分散、小规模的大户养殖向家庭养殖场转化,发展专业化和农牧结合综合型家庭农场。二是努力打造全产业链经营的畜牧龙头企业。鼓励屠宰加工企业和大型养殖企业前伸后延产业链,引导畜牧龙头企业通过由“公司+农户”向“公司+基地”、“公司+家庭农场”等转变,推进大型畜禽养殖企业与饲料、兽药企业或畜禽屠宰加工企业开展强强联合,实行全产业链经营。三是加快发展规范运行的畜禽专业合作组织。鼓励畜禽规模养殖企业、家庭牧场之间加强横向联合,建立协会或合作社,积极发展畜禽流通、加工型合作组织,使力量分散的养殖主体结成力量强大的生产者联合体,增强市场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