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4252954/2021-00016 | 信息分类: | 农业、林业、水利/农业、畜牧业、渔业 / |
发布机构: | 市农业农村局 | 发文日期: | 2021-03-15 |
文号: | 无号 | 主题词: | |
信息名称: | “十三五”工作情况和“十四五”工作举措 | ||
内容概览: | |||
时效: | 有效 |
一、“十三五”工作情况
(一)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果。探索建立“12345”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在全省率先以整市域推广精准防贫工作,开发“阳光扶贫”监管系统,实现线上线下有效监管。选派3届9支市委驻县区帮扶工作队,帮扶队员112名,选派驻村第一书记303名。建成布局规划合理、主导产业鲜明、带贫机制完善的乡镇扶贫产业园37个、扶贫车间270个,招引龙头企业197个,新增就业岗位8000余个。提前一年完成脱贫任务,累计安排各类帮扶资金17.1亿元、实施各类帮扶项目1955个,脱贫13.5万户、34.4万人、脱贫率100%,149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全部达标、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31.6万元,石梁河水库片区通过省级检查验收,灌云县和灌南县提前一年整体退出省级重点帮扶县行列。2名同志和2个先进集体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受到表彰,我市获2020年全省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二)乡村产业发展实现新突破。粮食生产连续9年超350万吨,2020年产量达368.5万吨,增长0.53%,优质食味稻米占比提升至40.3%。累计创建部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10个、省级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151个,赣榆区“1+12+N”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在全国推广。东海县、灌云县、灌南县、赣榆区、海州区获评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全市整建制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设区市。培育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获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3个、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镇1个、亿元村2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个,东海县、灌云县、灌南县跻身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东海县进入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名单,赣榆区入选全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区。2016年颁布全国首个海洋牧场管理条例,2020年启动全国首个伏季休渔期毛虾专项(特许)捕捞试点工程。
(三)农业对外开放构筑新格局。2017年获批全省唯一国家首批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形成“一心四区两基地”开放布局。成立“一带一路”农业国际合作产业联盟,2018年被确定为省农洽会永久举办地,并成功举办第18—22届省农洽会、中国(连云港市)—东盟农业经贸洽谈会、2020中国江苏(连云港)农产品进出口对接会。建成蔬菜、泥鳅、水果、食用菌等国家级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4个、省级出口示范基地(区)16个,“连天下”区域公共品牌农产品入驻中国农产品美国展示中心,授权企业100家,年均销售额超30亿元,荣获2019年全国十佳“优农品牌设计典范”奖。建成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90万亩,种植业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达74.1%。全市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累计达80亿美元以上,其中出口额近28亿美元、较“十二五”同期增长20%以上,总量居全省前列。
(四)农村改革展现新风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成果有效巩固,确权率、颁证率分别达98.4%、98.7%。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市1495个村居清产核资、成员界定、成立挂牌全部完成,赋码登记完成99.2%。实施土地规模流转“百千万”工程,流转土地面积达220.9万亩,规模经营比重达52.2%。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市场实现县区、乡镇全覆盖,“零交易村”全面消除,农村集体产权交易金额达69.3亿元,赣榆区“三联四通”模式成为全省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标杆。农村集体资产监管机制创新、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标准化建设等2项省级农村改革试验任务顺利通过验收,赣榆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入选新一轮省农村改革试验区名单。2020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237元,比2015年增加6459元,年均增速超8%,高于城镇居民和GDP增速,农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二、“十四五”基本思路和工作举措
(一)基本思路
“十三五”收官在即,“十四五”蓄势待航。站在新的起点上,着眼即将开启的新征程,做好我市“三农”工作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全面落实高质量要求,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对标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乡村振兴“走在全国前列”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高质发展、后发先至”要求,紧紧围绕“三重五化”工作要求和目标,创新工作、锐意进取,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型,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工作举措
1.全力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坚决把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落实好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的要求,引导农业资源优先保障粮食生产,稳定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巩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加快恢复生猪生产,以规模猪场为重点,盘存量、扩增量,支持重点生猪养殖企业扩大产能。强化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网格化管理,健全动物防疫体系。积极发展设施水果、设施蔬菜,持续调优品种结构,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果盘子”“菜篮子”。
2.加快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构建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突出龙头企业牵引作用和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带动作用,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努力改变农民分散生产格局,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实现与大市场有效对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推进农产品就地转化加工,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积极发展新业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康养、电子商务等适宜农村发展的现代服务业,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动全市建成覆盖产业多样、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不断引导产业集聚发展。
3.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坚持把改革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以更大力度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激活农村资源要素,激发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活力。一是不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围绕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认真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提出我市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政策建议,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给农民吃下长效“定心丸”。大力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持续推进土地规模流转“百千万”工程,在保持家庭经营基础的同时,探索更多形式的放活土地经营权,实现规模效益,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继续探索确权成果在推进土地流转、抵押融资、承包地有偿退出等方面的应用。 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二是不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不断健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有效实现形式,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财产权益。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以发展特色产业、盘活土地资源等为抓手,拓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成员能力。大力推进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提档升级,打造“互联网+产权交易+移动支付”服务平台,进一步提高交易效率和透明度。
4.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将把乡村建设摆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聚焦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依然存在的短板,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不断健全环境卫生长效管护机制,进一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让亿万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通过既塑造可观的“外在美”,又提升可感的“内在美”,让平原农区更具田园风光、丘陵山区更具山村风貌、沿海片区更具滨海特色,建设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村美人和的美丽田园乡村。立足工作职责,创新乡村治理手段,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持续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夯实乡村振兴基层基础。积极鼓励外出经商及务工能人“凤还巢”,牵头领办集体增收项目,带动群众致富。
5.有序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是持续巩固好脱贫成果。系统总结“十三五”以来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各项政策取得的成效,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把脱贫攻坚形成的政策、制度和工作体系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办法移植到乡村振兴中。坚持“四个不摘”,精准防贫保“提标扩面,应保尽保”,对脱贫不稳定户、易致贫边缘户,利用“四不摘”精准防贫系统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在就业、产业、资产收益、社会兜底等帮扶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及时消除返贫致贫风险。二是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全面振兴。因地制宜研究制定支持产业发展、就业创业、村庄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等政策,继续加大乡镇扶贫产业园扶持力度。对脱贫基础不牢固的经济薄弱村和低收入村,在财政支持、社会帮扶、村企挂钩等方面加大力度,通过实施扶贫资产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序衔接、土地增减挂钩、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等途径,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