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4252954/2024-00001 | 信息分类: | 农业、林业、水利/农业、畜牧业、渔业 / |
发布机构: | 市农业农村局 | 发文日期: | 2024-01-16 |
文号: | 无号 | 主题词: | |
信息名称: | 市农业农村局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计划 | ||
内容概览: | |||
时效: | 有效 |
2023年,全市农业农村系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紧扣市委市政府“攻坚突破年”部署要求,以加快建设农业强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重点,稳定农业生产,扮靓农村环境,提升农民收入,取得阶段性成效。创成第三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是全省第二个创建成功的设区市;获评2023年度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赣榆区获批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试点;灌南县获批省级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试点,全省仅3个;东海县北芹蔬菜专业合作社蔬菜交易市场入选首批江苏省级农产品产地市场名单,全省仅4家;连云区入选2023年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名单;成功举办第24届江苏农业国际合作洽谈会。
一、2023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供给水平。坚持树牢大食物观,强保障,增产能,全面稳住农业基本盘。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实施粮油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粮食产量连续十二年突破70亿斤,实现面积、单产、总产“三增”,达历史第二高位。其中,夏粮总产量创历史新高。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金融保险创新试点,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专项整治双百日行动,新增高标准农田42.6万亩、高效节水灌溉1.94万亩,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比重突破80%。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快5万亩“菜篮子”绿色蔬菜保供基地建设,新建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40余个,东海县北芹蔬菜专业合作社蔬菜交易市场入选首批省级农产品产地市场名单。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精准监管”,高分创成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农产品质量监测合格率保持全省前列。调优养殖结构,大力推广紫菜、斑节对虾、三倍体牡蛎等高值水产品养殖,组织开展“全国放鱼日”增殖放流宣传活动,全年累计放流各类海洋生物苗种超10亿尾。
(二)打造乡村产业发展新高地。坚持延链条、兴业态、促提升,做好“土”“特”“产”文章,有效激活乡村产业发展活力。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因地制宜放大特色产业发展优势,着力推进优质稻麦、规模畜禽、海淡水产等六大全产业链高质发展,上榜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4个,我市食用菌产业链入选省农业十大市域特色产业链。成立连云港市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合作联盟,成功举办第24届江苏农业国际合作洽谈会,新增省级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区)3个。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实施品牌强农工程,推进“农业品牌+”发展,新增绿色食品132个,全市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达71.7%,新入选省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产品品牌7个,“连天下”授权企业112个、产品300余个。发展“山海乡连、悦游阅美”乡村休闲旅游农业,春赏花红色教育之旅休闲游线路、环花果山冬季登高滑雪亲子游休闲游线路入选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景点线路。
(三)推动现代渔业跨越式发展。加快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综合开发,推进海州湾全域渔港经济区一体化建设,赣榆区获批2023年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连岛渔港防波堤及码头工程竣工,灌南县渔船避风锚地项目有序推进。连续第四年实施毛虾专项捕捞、首次实施银鱼专项捕捞,实现直接经济效益3.68亿元。先后组织实施4种作业类型专项捕捞、在确权海域采收增养殖贝类等试点,有效拓宽渔民增收渠道。“深蓝号”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完成首航,捕捞鲜虾4万余吨、船载加工虾粉5000余吨,南极磷虾产业园一期工程投入试运行。强化水产养殖模式创新与推广,举办第三届全国水域生态牧场建设论坛,组织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培育“全国五大行动”骨干基地5个。
(四)激发农业科技创新活力。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调优农业机械装备结构,稳步提高生产效率。强化农业科技推广。深化产学研用结合,举办全国水域生态牧场建设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10余场,发布推广农业重大技术29项,培育科技示范主体5420个,我市自主培育的青蛤新品种获农业农村部水产新品种认定,新增1个省级水产特色优势种苗中心。培强高素质农民队伍,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头雁培养双提升”工程“2510”计划,累计培训高素质农民1万余人次。实施农机化“两大行动”,新增省级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智能化示范基地(园区)9个,东海县集中育秧模式、海州区“无人农场”建设模式相继被央视报道,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98%以上。加快数字农业发展,推进农业园区数字化提档升级、数字农场标杆建设、产业数字化强链增效等“三大工程”,新建市级数字农业农村基地15个,建成智能化农场4个、数字牧场3个。
(五)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建立专项督导机制和问题整改闭环,持续健全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理机制。统筹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以“五个一”工作机制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市县镇村联动”,加大明察暗访力度,设立“红黑榜”“曝光台”,公布红榜镇5个、村10个,黑榜镇5个、村10个。组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四季战役,持续加大对交通沿线环境、养殖鱼塘看护房等方面整治力度,完善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分类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共拆除敞口垃圾池5306座,投放密闭垃圾桶2万余只,新建农村生态河道73条,农村污水治理率达40.5%,完成农村户厕改造13.9万户。加大典型示范培育力度,以“三美一高”为主攻方向,推动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治,培育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4个,39个市级乡村振兴样板村通过实施“双四工程”,村庄整体面貌得到显著改善。
(六)筑牢农业安全生产屏障。坚持按照“三管三必须”要求,深入开展关键领域、重点环节专项执法整治,持续巩固长江禁捕、渔船管理成效。严格渔船网格化管理,深化县、镇、村三级管理体系,落实定人联船制度,全面掌握辖区渔船作业位置和生产情况,坚决杜绝渔船进入长江禁捕区域,坚决扼杀非法捕捞作业苗头。压紧压实“港长制”,开展海洋渔业平安守护、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巩固提升年、远洋渔业船舶风险整治、打击“三无”船舶常态化联合执法等行动,举办江苏省海洋渔业安全应急演练,紧盯伏季休渔、专项捕捞等关键节点,在埒子河口、“苏鲁”、“连盐”交界海域开展专项执法、联合执法等打击行动近600次,查获涉渔“三无”船舶、快艇443艘。加快“智慧渔港”建设,全市渔港及周边岸线已布置视频监控设施105个,赣榆区投入1100余万元建设“智慧渔港综合监管系统”,投入使用后将实现渔船进出港身份自动识别、渔港全方位全时段监控、渔船秩序智能化管理。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突出提产能、扩来源,全力稳住农业基本盘。践行大食物观,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成果运用,推动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新建、改建高标准农田25万亩,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加快推进5万亩绿色蔬菜保供基地建设,建立健全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全市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90%以上。加快推进农机化“两大行动”,推进东海、赣榆创建省级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全市特色农机化率达69%。
(二)突出延链条、兴业态,着力提升乡村产业发展能级。充分挖掘和利用农业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放大特色产业发展优势,做足、做活、做精彩“土特产”文章。围绕优质粮食、绿色蔬菜、食用菌菇、特色林果、规模畜禽、海淡水产等六大主导产业,培强行业领军型龙头企业,加大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等建设力度,培育“小而精、特而美”的“一村一品”专业村镇,壮大东海大米、灌云大豆+豆丹、灌南食用菌、赣榆紫菜等10亿元以上县域优势特色产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1+N”农业品牌发展质效,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大“苏韵乡情”乡村休闲旅游农业推介力度,力争新增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个。
(三)突出优近海、拓远海,奋力推进现代海洋渔业跨越式发展。发展“深蓝+渔业”,提升远洋捕捞能力,推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发展深水智能网箱、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提档“精品+渔业”,推进帝王蟹、绿鳍马面鲀、牡蛎、紫菜、南极磷虾等高值化利用,探索黄海冷水团三文鱼养殖路径。壮大“市场+渔业”,建好国家级渔港经济区、农产品产地专业市场,打造海州湾港产城融合发展先行区、全国渔业电商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形成国际水产品交易新优势。
(四)突出常态化、长效化,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以“沿海、沿河、沿库、沿山”为重点,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连点成线、集线成面,力争培育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个。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广绿色健康种养殖模式,开展畜禽养殖、农田退水、生态水产等减排试点建设,推动农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发展绿色循环种养农业12.5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