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是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我区产学研合作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强劲的推动作用。目前全区年产学研活动已达50场次,新增产学研合作成果突破100项,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43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超15%,336家企业通过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规上研发投入超11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1.2%。
但是,目前的产学研合作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企业主动转化科技成果动力不足、能力不强,企业内部既懂科研又懂产业发展的复合型创新人才相对短缺,产学研合作机制尚未形成高效的闭环系统,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之间缺乏快捷、有效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平台,产学研合作机制不畅,合作各方在风险承担、利益分配等方面没有担当和预案,影响了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2024年,赣榆区科技局将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统筹推进科技创新政策、人才新政落地见效,着力打造守正创新、砥砺前行的科技人才生态,聚焦推进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的提升。
一、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
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坚持优势互补、久久为功、密切合作,深入企业挖掘技术需求,利用网络资源和多种媒介发布企业技术需求100项和高校院所科研成果信息1000项,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对接活动,充分利用校企交流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坚持增量与存量相结合,巩固已经建立的合作关系,努力开拓新的合作机会、引进新的科技成果。围绕全区“10+1”重点工程布局,推动我区石化、新材料、钢铁、光伏等重点产业科技创新。支持新海石化转化中国石化科学研究院芳构化技术成果,实施减油增化工程;镔鑫钢铁集团密切与北京科技大学合作,研发转化“智能化二氧化碳捕集资源化利用研究”项目、“冷镦钢SWRCH22A洁净冶炼与轧制技术”等项目,保障企业绿色健康运行,推动与紧固件产业形成互补发展。引导横店东磁、太平洋金沙、百利合、新江环保、润美新材料、泰科新材料等企业与西安交大、江南大学、湖南大学等重点高校联合开展前沿重大技术研发,加快形成企业技术优势。加强我区海洋、粮油、预制菜、电商等产业科技创新。深化与中国海洋大学水产、海洋食品研发团队合作,开展贝类育苗养殖研发、紫菜产业成果转化、水产品高附加值加工。加深与江苏海洋大学“智能控制与检测团队”“农业与海洋渔业智能化装备技术团队”“能源化工研究团队”等研发力量的全面合作,推动生物质能源、海洋网箱养殖、“赣榆味道”等产业创新发展。
二、加强创新人才引进培养
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培养既懂科研又懂产业的复合型人才。
落实省市科技镇长团工作会议精神,积极主动参加2024年高校行系列人才专场推介会、科技成果对接交流会。对接市科技镇长团新材料团,组织加入市新材料产学研联盟、新医药技术联盟企业主动对接南京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对接市科技镇长团乡村振兴团,引进江苏海洋大学“现代渔业装备与技术团队”,支持柘汪海水绿鳍马面鲀网箱养殖、墩尚水蛭设施高效养殖。
动员企业引进高校院所科技人才来赣榆兼任科技副总,直接推动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的研发转化。2024年,将核实企业引进省科技副总创新情况,增加财政投入,合理安排资助开支,支撑完成全区高企培育、研发投入增长等省市科技创新考核任务。
三、加强产学研合作机制完善和创新平台建设
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搭建产学研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平台,畅通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引建载体打造创新引擎。紧盯中国海洋大学赣榆海洋食品加工与健康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水科院东海所赣榆基地、农科院连云港研究所等重点项目。合作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研究所,培育建设连云港市赣榆区绿鳍马面鲀研究院,合作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培育建设贝类苗种繁育研究所。制定细化更加明确和合理的利益分配和风险承担机制,调动各方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加强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专项支持省产学研合作项目、市区级“揭榜挂帅”项目,为合作各方提供有力的保障。
(撰稿人:韦有良 审核:王统长)
传真:0518-85802125 邮编:222006 网站标识码:3207000006 苏公网安备32070502010637号 网站地图
市纪委派驻第九纪检监察组 电话:0518-85812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