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总结
首页 计划总结
索引号: 14252487/2022-00004 信息分类: 科技、教育/其他 / 通知
发布机构: 市科技局 发文日期: 2022-12-22 16:21
文号: 无号 主题词:
信息名称: 市科技局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安排
内容概览:
时效: 有效

市科技局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安排

信息来源:市科技局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12-22 16:21

一、2021年全市科技工作总结

2021年,我市重点聚焦靶向施策,厚植创新土壤,全面增强科技创新内生动力;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数、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均创新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24%,蝉联苏北第1;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2.55%,全省第2,排名上升4位。6家企业入选省百强创新型企业,数量苏中苏北领先,历史最多;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省科学技术奖10项,同比增长42.8%,跃居苏北第2。肖伟成功当选中科院院士,成为全省首位非公企业家院士。市科技局荣获首届省科技创新发展奖,作为苏中、苏北唯一代表首次在全省科技工作会议上作典型经验交流发言。荣获2020年度目标考核一等奖,作为市级机关唯一代表在全市高质量发展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言。

(一)聚焦政策引领,厚植创新土壤,构建产业创新“策源地”。一是建立更高标准政策体系。提请市委市政府以最高规格召开全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大会,出台《关于深化创新型城市建设若干政策》《关于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连云港市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实施方案》等10个文件“政策包”,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活力。在2020年外专引才“13条”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自贸试验区外国人才服务政策,其中3条全国首创,7条全省首创,工作许可办理速度长三角地区最快。二是强化更严要求科研管理。在前期出台《连云港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连云港市科技计划项目信用管理办法》等6个文件基础上,2021年制定《专家咨询评审工作细则》《科技工作专家评审费及咨询费管理办法》,持续推进科技项目全流程闭环管理,为全面恢复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提供制度保障。委托市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对974家法人单位、257名自然人进行信用审查,并按照失信程度和联合奖惩规定给予分类处理。三是推动更大力度先行先试。在产业重大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方面苏北率先实施“揭榜挂帅”制,着力解决“卡脖子”技术和成果转化难题;启动实施市级指导性科技计划。苏北率先探索“企业积分制”,科技部批复连云港高新区为全国第二批试点单位。首次将新招引科技型企业项目、新引建重大产业创新平台、新增产学研合作成果纳入对县区高质量发展考核,筑牢科技创新基础、增强发展势能。

(二)聚焦平台引建,加速提档升级,打造产业发展“强引擎”。一是重大平台加快推进。成立高效低碳燃气轮机大科学装置工程技术委员会,挂牌成立院士之家;燃烧室试验平台首次点火,一次成功。成立省农高区建设市级领导小组,出台农高区建设专项扶持政策,完成产业规划、空间规划编制,成立首个融资平台,建成市级以上科创平台11个。二是涉海平台前瞻布局。推动市政府与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702所)签订合作协议,打造国家太湖实验室连云港分中心,合作共建智能技术试验船。积极融入江苏沿海科技创新走廊,成立工作专班,高定位启动创建省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获得省科技厅批复筹建。三是科创载体量质齐升。江苏海洋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成功获批。与省高投集团、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共建“两中心一基地”,打造更高层级招才引智平台。积极对接省产研院、南工大等高校院所,筹建绿色化工、碳纤维材料专业研究所。2021年,全市新引建各类重大产业创新平台13个,重点培育5个。

(三)聚焦主体培育,重抓提质增量,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桩”。一是纵深式培训指导。出台高企培育实施方案,形成目标分解、分片包干、专题调度、督查通报四项机制,分阶段分层次召开申报工作推进会,深入企业“一对一、点对点”培训辅导,高企新申报数增幅全省第6、净增数全省第9、通过率全省第4,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597家,同比增长68%,创历史新高。二是普惠性金融扶持制定《连云港市金融支持科技创新“六个一百”工程实施方案》,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科创企业的支持力度,汇编230多个特色金融产品,打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血脉。设立首支3亿元规模市级科创基金,引入毅达资本管理;开发“高企融资服务直通车”,对接企业110家,授信1.63亿元,发放贷款1.6亿元。将市级科技风险补偿资金池从3200万元增至5200万元,实施“苏科贷”、推广“苏科保”,举办科技金融进孵化器—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专场等15场次活动。三是品牌化暖企服务。创新开展“中小企业服务月”活动,共举办59场对接活动、集中授信146.7亿元、5000多家企业受益、6万多人参与,专场活动数、集中授信金额、企业参与度均创我市为企服务活动新高。成立专班推进中复神鹰5万吨碳纤维项目落地。

(四)聚焦协同创新,汇聚创新资源,下好科技服务“先手棋”。一是产学研能级显著提升。成功举办2021年高校院所服务苏北五市产学研合作对接会,与会高校院所数、专家数、企业数、对接成果数均创历史新高。现场签约项目30项,总投资额25.13亿元,成效显著。江苏核电俄罗斯专家获江苏友谊奖1项,并代表全省获选专家发言。江苏海洋大学中乌智能海洋装备研究中心获批科技部国际联合研发中心。二是合作成果日益丰富聚焦“三新一高”、石化等特色产业,组织企业与国内高校院所面对面交流,开展产学研对接260多场次,发布高校院所科技成果2618项,获批省科技副总74名,同比增长51%,创历史新高。隆重举办花果山英才双创周、连云港创新创业大赛,集聚更多人才成果资源。三是抓细抓常取得实效。举办全市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专题研究班、双创载体和科创企业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提升科技创新工作管理水平。开展“深入基层改进服务推动落实大调研”,征集69家单位近100名科技工作者意见建议200余条,逐一梳理、对症下药,确定20条“我为群众办办实事”项目清单。常态化开展政策宣介,印发《科技创新政策汇编》《连云港市科技创新政策简介》《创新型城市建设若干政策解读》等3000余册。

二、2022年工作思路举措

2022年,我市将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重点聚焦资源汇聚,强化内引外联,把培植壮大科技创新平台、促进产业加速发展作为突破口,开展“科技资源集聚年、科技服务提质年”行动,通过“扩增量、优存量、提质量”,带动全市科技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坚持一个核心: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主攻两个方向:科技资源集聚,科技服务提质。开展三进三促科技服务:进园区、进院所、进企业,促平台建设、促成果转化、促技术创新。

主要工作目标:力争引建市级新型研发机构等重大产业创新平台10个以上,联合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建企业联合创新中心累计达15个,建设企业研发机构30个以上;组织开展各类产学研活动200场次,为企引进科技副总50人以上,校企合作联盟突破1300个;净增高新技术企业40家以上。新材料产业产值达450亿,力争突破500亿元。力争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70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值达2.25%,科技进步贡献率力争达58%以上。

(一)重抓平台载体建设,打造“更高”的创新资源集聚地。加快推进燃气轮机大科学装置试验台位安装,开展装置关键设备、技术研究,引导中科院工热所先进技术成果在我市转化。以连云区为建设主体,依托江苏海洋大学、716所等科研院所,推进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实体化运营;深化与702所的交流合作;推进省农高区建设绿色农业产业研究院。支持徐圩新区与省产研院共建绿色化工研究所,推进石化基地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持续推进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引导各类开发园区继续布局建设一批与主导产业结合度高、发展潜力大的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中心和科技孵化载体。

(二)重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更强”的产业创新助推器。以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组织为抓手,主攻我市最有基础、最有优势和最紧急、最紧迫的领域,持续做强“三新一高”、临港石化等产业比较优势。引导新材料产业融入省优势产业链发展布局,支持中复神鹰、斯尔邦石化等链主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重大成果转化,助推产业链整体提升。围绕碳达峰碳中和、乡村振兴、环保安全等战略需求和形势要求,聚焦民生社会领域,让科技惠及民生,突出科技工作对关键领域、关键环节的保障能力。通过调研征集、张榜公布重大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榜单”,面向社会寻找揭榜方、提供解决方案,组织实施20项创新水平高、产业带动性强的“揭榜挂帅”科技计划项目,促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相辅相成”。

(三)重抓科技服务提升,打造“更优”的科技发展新生态。以进园区、进院所、进企业,促平台建设、促成果转化、促技术创新“三进三促”行动为抓手,常态化开展“中小企业服务月”活动,不折不扣当好为企服务“店小二”。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持续举办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筹划举办长三角地区重大产学研活动,对接资源要素,挖掘新项目、新企业。推进中复神鹰5万吨碳纤维项目开工建设,设立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推动新材料产业提质增速。研究制定新一轮科技创新综合扶持政策,进一步优化创新扶持体系、科技评价体系,不断营造更好创新生态,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四)重抓创新主体培育,打造“更多”的产业发展主力军。编制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沿海地区科技与人才三年行动计划;丰富和完善全要素、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科技型企业培育发展模式。推广企业“创新积分制”,提高企业创新成效与政策扶持的关联度,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持续强化科技型企业项目招引,完善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深化任务分解、分片包干、一企一策等培育机制、工作推进机制,推动更多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为高企。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外国人才服务体系,推广“高企融资服务直通车”,助力企业轻装上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