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街角:遇见城市之美
  • 时间:2024-06-27 09:19:12 来源:住建部 阅读次数:

在四川省成都市政通东路与政和街交叉口小广场,这里的风景令人眼前一亮,生机盎然的绿植花卉、健身器材、休闲座椅、景观小品……吸引着路人驻足欣赏。

  近年来,四川、江苏等地推进“美丽街角”建设工作,通过打造缤纷花境、完善基础设施、展现特色文化等,塑造小而美、小而优、小而精、小而洁的街角新场景,让阳光洒进城市角落。

缤纷花境有颜有质

  “这边的小花境太漂亮了,忍不住想拍照打卡,分享到朋友圈,让身边更多人看到。”在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育才路与便民路交叉口的花境景观前,市民王女士正请同行的伙伴帮忙拍照,她笑着说:“有这样的小花境点缀在路边街角,城市更美了!”

  去年以来,滨海县以打造亮点、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在街头、道路重要节点建设精品花境景观。相关部门利用转角空间,以原有法青为背景,栽植佛甲草、角堇、银叶菊等宿根花卉植物以及花灌木等观花植物,搭配错落有致的景石,形成层次分明、色彩相宜的绿化景观,营造独具韵味的“一步一景”。

  “建成的花境兼具美观性和长效性,数十种优选宿根花卉春季萌生率可达95%以上,春夏秋三季季相变化明显、色彩艳丽夺目,深受市民喜爱。”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按照亲民、便民、利民的要求,继续推进花境建设,扮靓城市街角,让“微景观”为人民群众带来“微幸福”。

  河南省安阳市也将这一手法引入园林绿化建设,选取部分城市主干道和主要节点,运用多种花卉打造风格各异的特色花境,提升公共空间品位,扮靓城市“颜值”。

  在人民大道与中华路口西南角,名为“人和·万物繁盛”的花境与中国文字博物馆遥相呼应。该花境以甲骨文的“人”字为主体框架,优选适宜在本地种植的50余个植物品种,借用植物多彩之姿、繁荣之茂,表达“和实生物”中华文明观;在人民大道东段京港澳高速公路安阳北出入口,以安阳市花“紫薇花”为主体打造的花境景观采用了金焰绣线菊、厚皮香、筋骨草、狼尾草等40余个植物品种,高低错落、季相分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门户景观;毗邻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的街角处,有利用小叶女贞、月季等30余种植物制作的心形花境,突出救死扶伤的“爱心”主题。

设施完善便民利民

  “美丽街角”打造过程中,四川等地注重完善基础设施,让市民在欣赏美好风景的同时,也能坐下来、动起来。

  成都市武侯区金雁路380号微绿地内,老年人或休憩交谈或阅读记录,孩童们嬉戏玩耍……公园城市的宜居生活画卷跃然眼前。“以前总是很羡慕别人家门口的小公园,现在我们也有了!出门就能散步、锻炼、摆龙门阵。”家住清沙苑的李婆婆高兴地说。

  据了解,这里曾经是一片荒地,土地裸露、功能单一,武侯区以顺应群众诉求、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实施“美丽街角”打造工作。聚焦“一老一小”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开展公共空间适老化、适儿化、无障碍设施改造,增设多功能休憩设施、翻转互动装置、棋牌桌、健身器材等,如今这个204平方米的小天地已经成为附近居民纳凉、游玩、休闲的好去处。

  磨子巷2号院外也是一处“美丽街角”。乒乓球桌上激烈的“厮杀”、健身器材处晨练的年轻人、闲话家常的老人……处处洋溢着欢声笑语。这里曾是小区外的破旧杂乱地块,垃圾多、杂物多,居民希望改变周边环境的意愿十分强烈。聚焦群众需求,武侯区拆除原有雨棚和建、构筑物,放置乒乓球桌,增设多种健身器材,修建花坛、座椅,栽种绿植,对原有老旧围墙装点了运动主题彩绘,给居民提供更好的休憩健身环境,构建全年龄段人群看得见、用得上的体育运动空间。

特色文化赋能添彩

  “仁义礼智信”“百善孝为先”“清风浩然,正气之根”“厚德载物”……一句句中华传统名言,一张张讲述中国文化典故的图片,是位于河北省保定市东风路与阳光大街交叉口东南角处中央峰景游园的主角。

  据介绍,中央峰景游园分为南、中、东三个区域,南侧以中老年锻炼活动区域为主,东侧多为儿童活动区域,中间部分则是中华传统文化展示区。区别于保定市其他游园,中央峰景游园场地中间两侧分立6面景观墙和10根景观柱,把“德、善、诚、和、志、学、勤、俭”等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此外,还穿插数十幅诸如一鼓作气、守株待兔、胸有成竹、对牛弹琴等成语旋转拼图以及孔融让梨、大禹治水等传统民间故事。

  漫步中央峰景游园,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主题让这个街角多了一层文化底蕴。“最近我们一家人经常来这里休闲放松,可以一边欣赏石刻,一边给孩子讲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市民赵先生说。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在玛拉沁街与建设路交叉口建设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街主题文化广场,为居民提供一个休闲放松的好去处。街角文化紧扣时代气息和历史记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设置文化廊道,分别从党建引领、廉政文化、民族团结、优化营商环境、志愿服务等多方面选取素材,共有6个专栏,内容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让居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