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规划计划
首页 年度规划计划
索引号: 14252401/2016-00031 信息分类: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决议
发布机构: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发文日期: 2016-01-12
文号: 主题词:
信息名称: 2015年及“十二五”完成情况和2016年及“十三五”计划安排
内容概览: 2015年,全市城建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收官十二五,谋划十三五为核心,抢抓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重大机遇、快速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规律、全面加快改革创新步伐,港产城深度融合、城市配套日臻完善、民生工程迅速落实、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产业经济跨越提升、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时效: 有效

2015年及“十二五”完成情况和2016年及“十三五”计划安排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1-12 00:00

  2015年,全市城建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收官十二五,谋划十三五为核心,抢抓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重大机遇、快速适应经济新常态发展规律、全面加快改革创新步伐,港产城深度融合、城市配套日臻完善、民生工程迅速落实、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产业经济跨越提升、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一、2015年及十二五城乡建设工作回顾

  十二五以来,全市累计实施城建项目3200项,完成投入3600亿元,比十一五增长260%;2015年,全市实施城建项目1062个,完成投资802亿元,其中市区实施城建项目602个,完成投资480亿元,分别比2014年增长5.2%、2.6%,分别较十一五末增长91.1%、150%。市城乡建设局实施城建项目54个,预计完成投资32亿元,比2014年增长5%,较十一五末增长34.5%。

  (一)城市布局不断优化。至2015年末,市区建成区面积扩大至204平方公里,比2014年增加10平方公里,较十一五末增加84平方公里。全市城镇化率达61%,比2014年增长2点百分点,较十一五末增加14个百分点。东部城区立足一带一路交汇点先行区目标定位,统筹推进连云区和连云新城建设,实施上合组织物流园中哈(连云港)保税仓工程一期、高公岛国家一级渔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连云新城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丰惠广场等服务配套工程建设,港口产业服务功能显著提升,8平方公里连云新城商务核心区基本建成,港产城实现融合发展。海州城区突出功能品质提升,协调推进老城区改造和新区开发,海州区完成电机厂地块、原纺织厂宿舍地块等旧城改造项目,加快海州第一人民医院、解放路小学滨河分校等城市功能提升工程建设,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城市配套持续完善;高新区加快新世界文化城、第一人民医院新院区、万达广场等公共设施建设,完成科技创业城、康达学院二期、连云港实验学校等配套工程,人居环境不断优化,高新产业发展载体基本建成,主城区发展面貌快速刷新。赣榆城区进一步推进与中心城区融合,不断加快海湾开发步伐,琴岛天籁六横八纵路网框架全面拉开、秦山岛旅游发展加快推进,形成链串珠式海湾开发格局。徐圩新区围绕服务工业产业,开发区加快智慧产业配套,云台山景区突出旅游功能完善,城市空间布局、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国家化海港中心城市建设亮点纷呈。

  (二)城市功能日益完善。一是市政道桥。海滨大道建成通车、西大堤改造竣工使用,维修改造秦东门大街、镇海路等破损道路66条,打通海神西路、人民东路等断头路9条,人均道路面积达21㎡,比十一五末增加3个㎡。二是公用事业。饮用水输水工程泵站建设主体完成,海州水厂改建加快推进;东海尾水管道基本贯通,污水厂提标升级和区域截流实现突破,大浦、城南、墟沟、恒隆四个污水处理厂平均负荷率均超过86%。新增供水、污水、燃气管网各20公里,改造供水、污水、燃气管道共20公里,新增燃气用户10000户;城市供水普及率达10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5%,燃气普及率达99.98%,分别较十一五末增加0.5个百分点、5.7个百分点、1.8个百分点。

  (三)民生工程持续推进。一是老旧小区。完成背街小巷改造600条100公里,疏通、改造、维修下水道100km;完成博纳花园、陇海花园等无物管老旧小区改造70个,整治城市低洼易涝片区28个。二是河道整治。投资2亿元,完成市区东盐河、西盐河、玉带河、龙尾河污水排口截流整治,截流污水3万吨/日,种植绿化2.3公顷、建成管网12.5公里,基本消除市区河道黑臭现象。三是扬尘治理。按照9个100%目标要求,全市建筑工地扬尘整治达标率达99%以上,部分工地扬尘控制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四是旧城改造。全市棚户区改造新开工9447套,基本建成8301套,市区新开工6503套,基本建成5627套。国有工矿棚户区基本建成678套。全市完成旧城改造房屋征收550万㎡,其中市区249万㎡。

  (四)城市形象显著提升。新建、改建月牙岛公园、郁州公园等公园绿地,实施西大堤、郁洲南路等30条道路绿化工程,完成凤凰中学、大专院校校区等社会绿化,推进花果山、孔望山等景区绿化,第十届中国(武汉)园博会参展工作圆满完成,第九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参展加快实施,东盐河慢行系统基本建成。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建公园12座,新增公园面积800公顷,中心城区绿地总量由 2010 年3910公顷增加到2015年6292公顷,城市绿地率达37.45%,比十一五末增长0.15百分点,绿化覆盖率长期保持在40 %左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4㎡,比十一五末增加2.2㎡。

  (五)城乡统筹加快推进。一是村庄建设。全年完成整治村庄1210个,实现市域村庄整治全覆盖,实施美丽乡村示范试点建设11个,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4340户,实施渔民上岸工程372户。十二五期间,完成整治村庄5059个,其中三星级康居乡村66个;实施美丽乡村示范试点建设38个,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14056户,开展渔民上岸工程772户。二是城镇建设。十二五期间,开展苏北地区重点中心镇建设工程行动9个,临海城镇培育行动9个,2015年底全面完成建设所有项目。三是基础配套。全年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14座,新增配套管网110公里,新增处理能力2万吨/日;十二五期间,新建建制镇污水处理厂36座、新增配套管网510公里,实现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90%目标。全年新建供水水厂2座,新增配套管网284公里,新增供水能力16万吨/日;十二五期间,新建供水水厂3座,新增配套管网1140公里,76个乡镇实现区域供水覆盖,受益人口200万人,实现区域供水覆盖率85%目标。

  (六)产业经济健康发展。一是建筑业快速增长。印发实施了《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实施意见》,全市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27亿元,增加值172.8亿元,外出产值338.5亿元,同比增长7%、8%和8.5%。十二五以来,累计完成建筑业产值2922亿元,增加值693亿元,税收300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5倍、1.6倍和3.2倍。二是房地产健康发展。全市全年完成房地产投资186亿元,保持施工面积2138万㎡,新开工面积423万㎡,竣工面积195万㎡;其中市区完成投资134亿元,保持施工面积约1426万㎡,新开工面积301万㎡,竣工面积约121万㎡。

  (七)行业管理不断加强。一是市场监管。全面推进市场管理平台建设,构建建设行业大信用平台体系;集中整治围标、串标、转包和违法分包行为,全面启动三合一评标系统,完善健全市场管理与工程现场管理两场联动机制。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深入推进工程质量专项治理两年行动,切实加强项目经理、现场监理管理,集中开展实体质量抽检、质量通病治理、安全隐患排查,工程质量安全总体平稳可控。二是建筑节能。市政府通过《加快绿色建筑发展实施方案》,全市新建民用建筑项目严格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完成赣榆区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推广示范县验收,海州区列入省绿色建筑及绿色生态城区示范;全面推进抗震设防工作,市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和东海县抗震防灾规划通过审批,苍梧绿园、海州区朐阳门、连云区桥头堡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建成完工。

  (八)工作创新亮点纷呈。改革创新深入推进。政府主导的供水、供气公用行业改革进入实施阶段,自来水公司股权回购达成协议,排水许可制度初步建立,排污监管不断加强;建筑业特级资质企业零突破行动效果显著,万象集团、建工集团培育工作扎实推进;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加快推广,国家海绵城市建设、城市综合管廊建设有序实施,地源热泵、太阳能等在建筑方面的应用不断扩大;行政审批优化提升,批前批后监管联动,行政监督联合执法机制体制不断完善。信访积案化解效果明显,博大新城、天顺剑桥等一批十年以上的信访积案有效推进。城建工作亮点纷呈。十二五以来,先后完成国家园林城市,国家节水城市、全国优秀民生改善典范城市等国字头荣誉创建,2015年11月,全国无障碍环境示范市建设通过国家部委验收。

  二、存在的困难问题

  一是产业经济方面。建筑业扶持力度偏弱,缺乏领军型龙头企业,综合实力在全省偏弱,同时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投资力度减弱,房地产新开工量较小,建筑业和房产业两大支柱产业发展放缓。二是配套建设方面。财政资金投入有限,2014年国发43号文执行后,尚未形成良好的项目建设资金投入机制,制约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旧城改造方面。受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房屋征收压力、困难增加,影响了房屋征收实际成效,旧城改造步履维艰。

  三、十三五城乡建设的思路、目标和重点

  (一)指导思想。以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市委十一次全会和市政府党组会议精神,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抓好用好江苏沿海开发、东中西区域合作和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等重大机遇。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布局,统筹推进城乡建设各领域协调发展,确保如期实现更高水平小康,基本现代化,落实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围绕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于全市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全过程。

  (二)总体目标。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在城镇化发展质量、城乡宜居水平、生态文明建设、民生保障能力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推进国际化海港中心城市建设迈上新台阶。一是发展优,涉及城乡建设的10项小康关联指标全面提前达标,城乡公共配套、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初步实现均衡发展;二是功能强,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扎实推进,港产城实现融合发展,市域总人口达到50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8%,中心城区人口达到200万,建设用地规模达到230平方公里;三是环境美,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标准,创成国家人居环境奖城市。

  根据以上思路目标,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优化布局、有序集聚,全面展现国际海滨城市新风貌。

  一是推进布局优化。按照海州东进、连云西扩、赣榆南连思路,构建向心聚合、空间集约城市发展格局。连云区推进连云新城向未来城市中心迈进,完成8平方公里起步区开发,基本建成国际商务中心,基本完成50平方公里预留空间基础建设,为承载未来行政和商务功能奠定基础。海州城区推进花果山大道沿线、环云台山等重要区域开发建设,向城市中心逐步靠拢。赣榆城区加快向南融入中心城区,打造北翼产业集聚中心、江苏北大门。实施组团发展,推动紧凑建设,优化港城之间、组团之间的空间结构,控制城市开发边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城市集中发展、集聚发展、集约发展。

  二是加快内涵提升。打造山海相拥城市魅力,着眼于提升城市形象内涵,塑造揽山阅海、绿色宜居、灵秀之城的独特个性,将特色文化落实到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做好古城古街古镇等特色街区的保护利用,加强城市空间识别性建设,打造能够留住城市记忆的地理标识和城市名片。

  三是坚持规划引领。按照多规合一、港产城融合的思路,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基础上,结合海绵城市、绿色建筑、综合管廊等城乡建设的新理念,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排水防涝规划》、《城市供水规划》、《城市照明规划》、《村镇建设规划》等专项规划进行编制和修编,加强规划对城乡建设的指导,强化规划的执行力,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

   (二)做足优势、补齐短板,着力实现城市综合功能新提升。

  一是打造两轴一环三圈。依托海滨大道打造滨海特色轴,综合利用海、岛、湿地以及港口、产业等资源,优化沿线规划设计,完善功能布局,做足海的魅力,打造黄金海岸风光带。依托花果山大道打造产城融合轴,发挥沿线联通老城区、高新区、旅游区和开发区的综合功能,促进城市与产业共生发展,打造全市创新创业高地。依托环云台山大道打造宜居宜游集聚环,突出山水人文特色,推动沿线整治出新、产业升级、绿色发展,促进城市片区发展融合,实现旅游城市与城市旅游的互动提升。依托高铁、空港、海港三大枢纽打造城市特色商圈。促进城区功能整合。高铁特色商圈重点建设现代快速交通为支撑的城市商贸核心区,与海州核心商圈一体联动发展,带动老城区整体复兴。空港特色商圈根据新机场建设进程,同步发展航空产业园区、配套物流商贸集聚区、商务综合服务区等公共设施。海港特色商圈重点发挥一带一路交汇点和上合组织出海基地优势,做强港口商贸服务业和国际旅游服务业,带动东部城区人气提升。

  二是实施城市互联互通工程。构建外环路网,建成临洪大道,与204国道、徐新公路、海滨大道形成中心城市外环道路,并逐步向外延拓展,促进城区之间、城乡之间的融通。优化城市干道,推进连临、连徐高速城区段改建城市快速路,规划建设赣榆至海州快速通道,提升港城大道等主干道功能,减轻城区干道压力。畅通内部循环,结合连盐、连徐客专等铁路建设,同步实施配套路网工程,全面推进城区断头路打通,综合发展地上、地下立体停车,合理配建电动汽车充电桩,实现城区公共自行车系统全覆盖,城区人均道路面积达到21平方米以上。

  三是完善公共服务公共配套。按照先配套、后开发、适当超前、留有余量的思路,结合区域人口规模和开发强度,建设相适应的文化、体育、卫生、教育等设施,确保城市居民公正平等享受公共服务。第一人民医院新院区、新世界文化城、连云新城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海洋世界等区域性服务项目建成投入使用。提升市政公用事业保障能力,基本建成备用水源、深度处理、严密检测、预警应急的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城市污水处理实现全覆盖,河道排涝达20年一遇标准。

  (三)以人为本、绿色发展,有效增创城乡宜居建设新优势。

  一是园林景观。以创建国家人居环境奖城市为抓手,依托山水地貌优化城市形态和功能,实施显山、露水、秀城、融绿工程,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构建前云台、中云台、后云台、连岛景区为骨架的山林生态区和景观系统。实施临洪河口、埒子河口湿地保护性开发,打造水系生态景观廊道。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对市区河道进行全面整治,优化城市水环境。规划建设动物园、植物园、水上乐园等专类公园,完善月牙岛城市郊野公园,扩大生态景观环境容量,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以上,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1平方米。

  二是民生工程。以棚户区、城中村改造为重点,大力推进旧城改造和环境整治,加快优化城区居住条件。改变过去大面积拆迁和全面开花的改造局面,突出重点区域运作和成片开发,全面完成南极北路、白虎山市场、猴嘴三大集中成片棚户区改造,完成人民西路、中央商务区、沈圩片区等重要节点城中村改造,完成锦屏磷矿、金桥盐化等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投入200亿元实施60项改造项目,改造2万户、300万平方米,基本完成城市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任务。同步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每年改造老旧小区20个,背街小巷300条。

  三是城乡统筹。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的目标,进一步优化市域城镇体系,提高县域城市发展水平,加快推进9个重点中心镇和9个临海小城镇建设,培育一批农业强镇、工业重镇、商贸大镇和旅游名镇,增强小城镇连接城乡的纽带作用,有效吸纳农业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强化镇村基础配套,城乡区域供水实现同源、同网、同质,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到90%。深入开展美好城乡建设行动,实施村庄环境整治提升工程,推进重点村建成康居村庄、特色村塑造环境风貌、一般村有效整治提升,长效管理机制全面建立,培育40个美丽村庄。

  (四)更新理念、集约发展,扎实迈出城建转型升级新步伐。

  一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和手段,拓展电子地图覆盖范围,推进城市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城市管理精细化。建立完善道路交通、地下管网、建筑施工等监控系统,提高市政设施、公用事业智能化水平,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建设智慧城市服务体系,丰富便民服务数据库应用,推行面向市民的交通、停车、供电、供水、供气、防灾减灾等智慧化公共服务。

  二是推进综合管廊建设。制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合理安排各类设施、地下管线和道路建设时序,杜绝马路拉链现象。启动综合管廊建设,重点在连云新城、徐圩新区、赣榆新城等城市新区试点推进,海州、连云等老城区结合旧城改造逐步推进,建成地下综合管廊40公里。

  三是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制定实施海绵城市建设计划,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和可持续循环,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然修复能力,建成区20%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推进永续发展的绿色低碳城市建设,落实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50%以上新建建筑达到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

  (五)深化改革、注重创新,积极探索城市建设管理新模式。

  一是体制创新。深化城建投融资体制改革,提升城市经营运作能力,探索政府推动与市场化操作相结合的投资运营模式,提高城乡建设资源的利用效率。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完善特许经营制度,推行城市基础设施、综合管廊、小城镇建设等PPP等项目合作新模式。推进城市供水、供气、供热等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公用事业投资建设机制和运行管理体制,建立市属国企主导、社会资本参与的经营发展模式,增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保障能力。

  二是政策扶持。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布局、技术标准和生产体系。形成一批以优势企业为核心、贯通上下游产业链条的产业集群和产业联盟。推广建筑产业化的技术、产品和建造方式。加快实施建筑业走出去战略,加大市外、省外建筑市场开拓力度,以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投行成立为契机,积极拓展境外建筑市场。大力扶持建筑业发展,全面贯彻落实支持建筑业发展的政策和意见,支持建筑企业提档升级,新增特级建筑企业1家以上,一级建筑企业10家以上,建成1个省级建筑产业化示范基地。

  三是管理优化。注重现有市政绿化设施的养护管理,加强养护经费保障,加大雨水管网系统清淤疏通力度,提高绿化巡查次数,加强养护队伍和人才建设,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确保各项市政绿化公用设施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四、2016年城建计划安排

  2016年,全市计划实施城建项目1300个,完成投资800亿元,比2015年增长7%。其中市区计划实施城建项目680个,完成投资502亿元,比2015年增长8%。

  一是道路桥梁。计划实施项目89项,完成投资50亿元,重点实施铁路下穿、道路改造、断头路打通、背街小巷整治和新城新区路桥等建设工程,整治老城区背街小巷300条50公里。启动连云新城10公里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建设。

  二是交通港口。计划实施项目57项,完成投资132亿元,确保连盐铁路、青连铁路、连淮扬镇、连徐客专等重大项目进展,加快204国道、242省道、344省道等新建段工程建成,全面开工连云港综合客运枢纽一期工程,新能源纯电动车投入运营。

  三是公用事业。计划实施项目100项,完成投资28亿元,实现海州水厂深度处理改造工程建成运营,蔷薇湖输水泵站工程、市餐厨废弃物收运处理一期工程竣工,开工建设大浦、墟沟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市区新增供水、污水、燃气管网各20公里,改造各类管网20公里,新增燃气用户6000户。

  四是景观绿化。计划实施项目86项,完成投资15亿元,开工建设西凤凰山公园和凤凰湖水上公园建设,完成月牙岛湿地公园、孔望山景区改扩建、后云台山景观提升改造等工程,实施城市水系河滨绿化提升、新建道路绿化配套等工程,启动20平方公里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市区实现新增绿地面积300公顷。

  五是公共建筑。计划实施项目97项,完成投资96亿元,推进包括教育、医疗、商务、办公、休闲、卫生、养老、社区服务中心等单体项目及大型综合体建设,启动海洋馆建设,第一人民亿元新院区、海州高级中学、新海新区文化活动中心、万达广场等建成投用。

  六是旧城改造。计划实施项目58项,完成投资100亿元,重点实施民主路二期、烟草巷、人民西路、德邦化工周边、黄海度假村、墟沟运输公司地块、开发区猴嘴等片区旧城改造,市区完成房屋征收200万㎡。

  七是保障性住房和安置房建设。计划实施项目31项,完成投资48亿元,重点实施永安新村、瑞安花园、新城国际花园安置小区、开发区港逸花园、港鑫花园等项目,启动开发区无房户集中安置房建设,新开工棚户区改造房10000套,基本建成9000套,基本建成公租房1000套。

  八是城区排水防涝工程。计划实施项目23项,完成投资2亿元,重点实施大浦河、排淡河、程圩河清淤治理,实施病险塘坝加固、截洪沟以及雨水管网整治等工程。

  九是村镇建设。计划实施项目65项,完成投资8.4亿元,重点加快重点中心镇和临海小城镇建设,实施新一轮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康居示范村创建力度。

  十是基础工作。计划实施49项,主要是专项规划编制以及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方面的信息系统和平台建设工作。

  五、完成各项工作计划的保障措施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强化队伍建设。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深入推进三严三实教育活动,健全落实两个责任工作机制,把党风廉政建设纳入整体工作规划,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坚持从严要求、从严管理、从严追责、从严查处,以真查真改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夯实各项基础工作。

  二是坚持行业督导,强化服务质量。推广建筑业信用平台体系,强化建设工程招投标市场规范管理,严厉打击串标、围标、转包和违法分包行为。加强建设项目全过程监管,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深化工程质量专项治理两年行动,强化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严格工地扬尘治理。加大信访积案化解力度,采有效地化解一批信访积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是坚持投入保障,强化融资能力。深化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开展城市基础设施、综合管廊等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机制(PPP)试点。探索通过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项目收益债券等市场化方式融资。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完善特许经营制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运营。

  四是坚持部门联动,强化协调配合。建立长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努力形成部门联动,协调配合的良好局面。各相关部门要树立城建项目主动服务意识,建立并联审批制度,积极为实施主体出谋划策。坚持城建任务的督查和信息报告制度,落实城建项目推进的主体责任和配合责任,形成工作合力。

  五是坚持科学决策,强化公众参与。深入研究国家、省有关政策导向,提高城建工作的科学化程度。确定合理的组织机制,鼓励市民广泛参与,通过群众走访、项目公示、民意调查、媒体宣传等多种途径拓展公众参与的渠道,调动公众参与城乡建设管理的积极性。健全专家咨询、社会听证和公示制度,完善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论证制度,采取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专家论证机制,确保项目决策科学、严谨。

  六是坚持建管并重,强化智能管理。逐步建立高效智能的城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借助信息化职能管理手段,提高城建管理工作的公开性、透明度和高效化。建立城建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推动城市基础空间信息和政务信息的共享与交换,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和管理智能化。推动城乡建设监督机制信息化,建立房地产、供水、供气等公共服务事业的预警预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