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口密度全国最大、人均环境容量全国最小、单位国土面积工业负荷全国最高、环境资源“先天不足”的土地上,江苏创造了一个“奇迹”——在去年GDP增长近15%的情况下,江苏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污染年度减排任务,成为全国完成此目标的4个省区之一,也是东部唯一达标的省份。
催生奇迹的力量在哪里?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江苏铺设“率先发展”和“环保优先”的双轨,把发展的底色调“轻”调“绿”。
严格准入门槛,铁腕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产业
对于区域发展来说,把好产业准入的门槛,就是守住结构调整的红线。江苏投资条件比较好,如果环保制度不严于其他地方,大量水平低、污染重的企业和项目就会乘机涌入,业已严峻的环境压力就无法缓解。
近年来,我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提高环境准入门槛:2005年8月我省下发《关于开展太湖流域地区化工行业污染整治工作的通知》,严格禁止排放“三致”物质和恶臭气味的化工项目上马;2006年又出台新政,严防污染向苏北转移。
这样的门槛,挡住了一批“增量”项目。去年,南京就有20多个高能耗项目被劝退否决;镇江市市、县两级环保部门对80多个污染项目一票否决……
与此同时,对“存量”痛下“关停”铁腕:2006年10月,省政府决定,在关闭800多家污染严重的“小化工”基础上,提高化工行业达标排放标准,并用3年时间,对全省3万多家化工企业逐一筛查,对无法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统统关闭!
今年3月,省政府宣布:“十一五”期间,关停306万千瓦的小火电机组;6月又宣布,2010年前淘汰落后炼铁能力479万吨、炼钢能力707.2万吨……
“减法”产生了“乘数效应”。苏州市区曾有两家老造纸厂,COD排放占市区一半。政府忍痛关闭后,引进了两家工艺先进环保到位的大型纸厂,结果,市区造纸产量增加了6.5倍,排污量反而削减99.2%。
循环经济“开花”,产业与环境一起提升
“污染物”只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物归其位就能转换为巨大的财富,这是江苏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形成的共识和实践。作为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省,江苏108个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如今大放异彩。
江苏灵谷化工是省内最大化肥企业,近三年产能增加10多万吨,而排污量大幅下降。增产降污的背后,是循环经济的链条在传动。为处理尿素废液这一化肥行业公认的难题,灵谷化工掏出25万美元,买了美国“药方”——工艺包,又投资700万元购买设备,从废液中分离尿素,再送回生产线,一年赚了300万元。
在“服装之乡”常熟,有一家全国闻名的汽车饰件有限公司:它“吃进”的是废布废料,“吐出”的是精美的汽车内饰。
公司每年收购1500多吨废料,加工成1300多吨毛毡,再制成门板等汽车内饰,一汽大众、上海通用都选用他们的产品,公司年销售额达到10亿元。
张家港精细化工公司→德国梅塞尔公司→东海粮油,一根根管道穿越不同车间和工厂,把废弃物转换成能量流、效益流。这样的循环经济链,张家港人“编”了40条。
《江苏省循环经济建设规划》,是首部通过国家级认证的省级规划。2006年,省财政还使用专项资金,集中实施63个循环经济项目,共节约标煤92万吨,今年5月,省财政又将该资金总“盘子”翻了三番多。
现代服务业提速,经济结构“变轻变高”
元月1日至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实地考察连云港市,殷切希望江苏在经济结构上逐步轻一点、高一点;在经济结构的比重中,逐步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分量。
服务业多属清洁生产,这辆马车跑得快,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才能成为现实。按照总理的要求和新型工业化的总体思路,坚持一手抓先进制造业、一手抓现代服务业,江苏经济正在逐步变轻、变高。
南京城南将军山麓。10平方公里的雨花软件基地快速生长;在城东紫金山麓,2.3平方公里的徐庄软件园也在加快建设,5年后,这里软件年销售可达400亿元……软件产业爆发性增长,正是我省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