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关乎百姓福祉、城市发展。昨天召开的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大会上,公布了《连云港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5-2022)》简本。《规划》依据港城现有发展基础和资源环境禀赋,将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将生态环境打造成为我市的核心竞争力。
我市生态文明建设
有了纲领性指导文件
本次规划范围为所辖3区3县,规划期为2015-2022年。《规划》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为指导,坚持“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的基本准则,以山海生态文明示范为重点领域和特色,是指导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基础性和纲领性文件。
《规划》指标体系包括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人居、生态文化、生态制度五大类,共56项指标。整个《规划》涵盖科学优化生态空间、推进经济绿色转型、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人居生活环境、大力弘扬生态文化以及加快完善生态制度、重点工程项目、保障措施等。
根据《规划》,我市将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同步提升,推动港城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青山碧海蓝天、绿色低碳循环、幸福和谐浪漫、乐业乐居乐游”的山海港城。
划分四大功能区
构建生态安全空间
《规划》指出,参照《连云港市主体功能区实施规划》的要求,到2020年,我市优化提升区域占1.9%、重点拓展区域占25.0%,初步形成区域功能明确、产业布局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格局。根据自然禀赋、发展现状、承载能力等将全市划分为四大功能区:西部岗岭生态保护区、中部平原生态涵养区、东部沿海产业发展区、中心城区都市发展区。
我市将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以“国家级、省级工业园区”为载体,加快产业集聚,构建产业“一纵一横”T型框架、“六大产业片区”的产业布局。以严格环境准入条件、综合整治重污染产业、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延伸产业链为手段,达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提升产业水平的目的。
同时,以城镇建成区为载体,构建“两轴一心”的生活空间,加大重污染企业、黑臭河流、空气灰霾等突出环境问题整治力度,通过完善基础设施、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功能分区清晰、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优美的宜居空间。
《规划》指出,要构建生态安全空间,以“九湖、六河、一区、二岛”为载体,构建“四横、三纵”的生态网络格局,以生态红线区保护、生态屏障建设、生态环境修复为手段,达到生态山海风光秀美、生态功能完整的目的。
其中,九湖是指蔷薇湖、大圣湖、塔山湖、海陵湖、西双湖、房山水库、硕项湖、伊云湖、香河湖,六河是指蔷薇河、通榆河、新沭河、善后河、新沂河、青口河,一区是指云台山风景区,二岛是指东西连岛、秦山岛。
加强自然资源保护
打造绿色宜居城市环境
《规划》着重强调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包括加强水资源保护、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加强绿色连云港建设、加大矿山环境保护力度、加强自然湿地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岛屿及海岸线生态保护。
其中,我市要实施完成蔷薇湖、硕项湖、伊云湖水环境保护工程暨应急水源工程,推动海水淡化产业发展。保护河湖库生态健康,重点打造以蔷薇河、西盐河、大浦河、龙尾河、东盐河、妇联河、烧香河七纵,玉带河、排淡河二横为中心的“七纵二横”风景线,实现水系相连、水源互济。
按照《规划》,我市以“九湖、六河”以及临洪河口、东滩等沿海滩涂湿地为重点,全面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生态特性和基本功能,促进湿地生态系统进入稳定发展的良性状态。
《规划》还指出,要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到2022年,第三产业占比达50%。推进产业升级转型,推行低碳经济,到2022年,单位GDP能耗达0.55吨标煤/万元,碳排放强度下降到1000千克/万元。
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被写入《规划》。我市将实施最严格的饮用水保护制度,并开展好湖泊保护工作。综合治理大气污染,积极防治土壤污染,强化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完善风险防范体系。
优化生活空间布局、构建绿色宜居城市环境、整治农村环境被列入《规划》内容。值得一提的是,《规划》指出,到2022年,形成12个功能完善、规模较大、品牌突出、经济较为发达、人口规模达6万-10万的中心镇。此外,还要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到2022年,新建绿色建筑比例达85%。
为了保障《规划》顺利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拥有法制、机制、资金和政策、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