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整治,解决历史问题
专家表示,国内的化工园区主要有四种模式,即联合生产模式、联合组团模式、核心企业模式和复合共生模式。连云港化工园区是第四种模式,即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将原来分散在城区的老化工企业,集中搬迁到规划建设的化工园区内。不过在这种集中的过程中,连云港“两灌”化工园区并没有坚持升级引进,而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式的引进。这种模式虽然短期内可以形成规模,但也很容易造成污染问题。
“两灌”化工园区曾经让港城有点“受伤”,因为环境污染的问题,连云港发展屡屡受到限制。从2015年,江苏沿海化工园区整治到今年江苏“263”转型行动,连云港“两灌”化工园区管理者直呼压力很大。
业内专家表示,根据国家规定,化工园区有很多硬性的规划要求。然而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打了折扣,一些项目建设中出现了“超常规”待遇,最终导致了化工园区的环境问题。因此,要想治理好化工园区,并建立常态机制,关键就是让这些制度落实下来,被严格执行。当前,连云港“两灌”化工园区整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这样的原则,即严格按照国家规定,高标准执行化工园区规划、项目引进等政策。只有制度落地,连云港化工园区整治才能建立长效机制。
“我们已经完成了化工园区安全距离范围内所有居民搬迁工作。”灌南化工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虽然国家、省市都有明确要求化工园区不能设立居民区,但是因为财政压力比较大,整体搬迁难度大,少数居民依旧居住在安全距离内。随着省委、市委要求切实解决群众身边污染问题,园区决定拿出财政资金,帮助这些居民搬离化工园区。目前,该项工作已经全部完成。下一步,园区将严格按照国家、省市部署,将相关的环保要求落实到位,确保化工园区整治到位,并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发展和环保共荣。
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地基
专家表示,过去相当长时间内,连云港化工园区环保基础设施是不到位的。一些污水处理厂虽然建设了,但是效用并没有发挥。一些企业建立了环保设施,可是企业生产中并没有使用。这些看起来光鲜的“壳子”并没有成为化工园区环保“卫士”。这种问题出现主要是因为连云港化工园区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园区环保监管能力不高。因此,连云港化工园区整治必须关注基础设施建设。
“我们正在化工园区修建明渠。”灌南化工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过去,企业偷排的污水和雨水混杂,不能清楚地看出是非黑白。现在,整个园区修建了专门的雨水明渠,实现雨污分离,任何的偷排行为无处遁形。
在这一轮环保整治过程中,我市“两灌”化工园区不仅建立了雨污分离的沟渠,而且还通过一些措施,增强化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灌云化工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正在积极推进光大危废填埋厂、华能热电联产、倍合德华强废气治理车间等化工园区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升级和建设。未来,化工园区将实现供水、供气、供电一体化生产,减少能源的消耗。与此同时,他们还进一步加强废气收集与治理,减少无组织废气排放,确保废水、废气稳定达标排放。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国家对化工园区“绿色化”要求提高,连云港“两灌”化工园区要科学制定园区发展规划。在规划中,我市要对市域范围内化工园区在合理选址、安全总量控制、产业链设计、循环经济、节能减排、资源共享、能量梯次利用、土地集约和生态环境友好等方面提出规范要求,提高化工园区的建设标准及入园企业的准入门槛。以产业和产品链的衔接为纽带,建设公用工程“岛”,实现水、电、热和气的集中供应,通过对园区内产品项目、公用辅助、物流传输、环境保护和管理服务的整合,实现物质闭路循环、能量多级利用的模式。
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化工产业未来
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市化工园区集中整治必须伴随着产业转型升级。首先,化工园区的企业要发展“绿色化工”,在产品与技术方面,实现清洁生产,尽可能地发展环保型产品,采用信息化技术等。在节约能源和资源方面,采用先进工艺技术,降低原材料消耗;配备废水、废气、废固处理设备,最大限度地降低三废排放量;增加节水措施,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等。其次,化工园区要实施循环经济模式,即区内企业形成上下游企业合理布局,上下游产品连接成链,关联产品复合成网,资源实现综合利用的新式工业化格局。在这个方面,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让园区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得到优化,建立共享资源和互换产品、副产品的产业共生链网,以达到环境友好,资源、能源与原材料等最优化利用。
在灌云化工园区,新的国企项目———华能风电正在加快建设。灌云化工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涉及热电联产、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一系列的新产业。随着这样的产业落户,化工园区将摆脱过去单纯依靠化工产业发展的模式。
专家表示,绿色化工园区规范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与行业布局调整、产业升级、兼并重组、搬迁改造、危化品管理、安全环保、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密切相关,涉及面广、涉及部门较多。因此,我市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环保要求,建立绿色化工园区建设标准。与此同时,我市化工园区要形成综合竞争力,必须重视内部一体化程度,增强成本意识,尽量形成产品原料互供,将各个工厂管道相互连接,形成增值链。需充分考虑利用化学工艺流程所产生的能量转换为蒸气,为其他工厂的生产流程提供能量,追求生产、能源、废物流通、物流以及基础设施的一体化,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最优。
主办:连云港市生态环境局 承办:连云港市环境监测监控中心
网站备案号:3207050121 苏ICP备2023017687号网站标识码:3207000018
苏公网安备 32070502010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