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一、环境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以及创新所起到的作用
(一)环境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二)创新在环境信息化的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二、创新是环境信息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环境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四、几点启示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树立观念创新
(二)刻苦钻研,真抓实干,突破技术创新
(三)改造流程,优化结构,实现管理创新
(四)改革体制,理顺机制,探索制度创新
五、环境信息化创新的要点
(一)信息化认识的创新
(二)信息化思路的创新
(三)信息化体制的创新
(四)信息化执行的创新
一、 环境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以及创新所起到的作用
(一)环境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众所周知,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我国产生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环境保护事业随之开端并发展起来。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扩张式增长,环境状况不可避免的日益恶化,环境保护观念深入人心,环境保护事业的责任日益重大。当前,环境保护事业已经成为我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伟大壮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国家信息化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伴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开始规模化建设与发展,为了适应我国环境保护工作需要,进入90年代初期,环境信息化逐渐进入国家信息化领域,较大规模化建设始于“九五”,至今已有十个年头。
在不长的发展历程里,环境信息化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90年代初期——90年代中后期为准备期,1996年——2001年为基础期,2002年至今为成长期。在准备期中,环境信息化的主要内容为单项MIS系统建设和数据库开发,系统以MIS系统为主;在基础期中,各级环保部门以办公自动化和环境信息网络系统建设项目为核心,以环境信息机构建设和基础网络建设为基础,信息技术主要为内部政务办公和业务管理提供基础性技术支持与服务,系统结构以C/S为主,环境信息化尚处于基础阶段,但也为其后的发展完成了初步的观念准备和技术基础。在基础期中,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信息中心的成立为契机,通过一批大型建设项目的实施,带动了省、地市一级环境信息中心的成立和建设,从机制体制和基础能力方面推动了环境信息化各种基础的形成。在成长期中,涌现了一批以综合平台为代表的典型应用系统,系统结构以B/S或多层体系结构为主,以门户和政府网站建设为突破,以应用开发和数据共享为中心,以网络与标准为基础,信息技术开始综合广泛应用于环境管理各项业务,有力的推动了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在成长期中,环境信息化开始进入标准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的阶段,通过面向环境管理需求的不断探索和努力,环境信息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骄人的成绩,环境保护工作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效益,环境信息化工作成为环境保护工作不可或缺的内容,环境信息化开始进入成长并逐步发展的轨道。
简单回顾一下我国环境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环境信息化经过初级的准备阶段,已经进入到良性发展的正常轨道上;经过基础期和成长期的积累和酝酿,环境信息化在发展期开始明显发挥出实在的效益,取得不俗的成果。总局电子政务综合平台获评为OA典型应用系统,总局政府网站多次被权威机构评为优秀政府门户网站,全国环保广域网和视频会议系统即将开通;各地信息中心也在网络建设、信息系统建设、信息服务等多方面取得优秀成绩。
我国即将进入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设期,党和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信息化必须适应环保工作的高要求高起点,在现有基础上,保持适当超前的规模和步伐,以创新作为工作的根本动力,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发展,确保环境保护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创新在环境信息化的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综观环境信息化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创新在发展中所起到的根本性推动作用。
在基础期,环境信息化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变化,观念的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传统行政管理体制转变到以办公自动化为特征的现代行政管理体制和流程,并不是一个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目标,需要领导、行政办公人员和技术人员从思想观念上审视几十年沿袭下来的传统方式,坚持行政管理的核心理念,发扬符合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大方向的长处和优点,摒弃落后于时代步伐的弊端,放眼全球,更新观念,以紧迫的责任感迎接信息化的挑战和机遇。应该说观念创新对于基础期环境信息化的发轫和奠基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全国各级环保部门在这一关键环节上表现出了积极的转变,确保了基础期环境信息化目标的实现。在基础期,环境信息化还实现了从点到面的变化,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一阶段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以国家环保总局信息中心为代表,借助一批大型环境信息化项目,各地各级环保部门纷纷成立了环境信息管理机构,逐渐理顺环境信息管理机制。
在成长期,环境信息化开始了从弱到强的变化,从原来主要面向信息系统开始面向政府管理,进而发展为面向环境保护业务和社会公众需求,拓宽了工作领域,丰富了工作内容,使环境信息化工作成为环保工作中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伴随环境保护事业不断发展壮大起来。技术创新、理念创新和思路创新在这一阶段起到了主导的推动作用,通过成立机构,建章立制,理顺了环境信息化工作机制,保障了环境信息化在成长期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同时这又是观念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等多个方面的互相配合、协同作用的结果。在多年来信息化发展并日趋成熟的条件下,将信息技术创新的应用到环保政务和业务当中,改造、优化和规范了政务、业务流程,科学高效的积累和利用信息资源,极大提高了环保工作的效率和效能,促进了政务公开,获得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比如总局电子政务综合平台和政府网站的初步成功,就是技术创新、思路与理念创新带来的重要成果。
毋庸置疑,创新仍将在环境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继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 创新是环境信息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不久前召开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中共中央通过了指导即将到来的下一个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中将自主创新提高到国家战略的层面,予以了高度的重视,明确提出“实现长期持续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石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深刻的揭示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十一五”期间,创新必将从理念上升为国家战略,指导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和措施的实施,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不竭的动力源泉。
环境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和环境保护事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十一五”这一承前启后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而发展的根本动力就在于创新。
创新是环境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发展意味着增长,意味着转变,意味着事业前进。要想从旧有体制、格局、状态中有所转变、有所前进,客观上要求对原有的要素、流程、方法、途径甚至目标等必须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不突破则无以前进,不创新则无以发展。环境信息化发展到今天,更是要求我们必须深入领会中央精神,以创新的观念、创新的技术、创新的管理和创新的制度来推动事业的发展。
创新是环境信息化发展的宝贵契机。任何事业的发展都有其艰难的积累过程,都有其量变引起质变的阶段,环境信息化事业也不例外。经过“九五”“十五”的准备,伴随着国民经济在过去二十多年来高速增长到资源、环境、科技和管理的约束限制边缘,环境信息化也走到了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关键路口。可以说,这一关键环节我们处理好了,就能迎来环境信息化事业在今后一段较长时间里的快速持续健康均衡发展,为环境保护事业提供重要助力,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发挥重要作用;反之,环境信息化事业就会由于缺乏转变的机会和前进的动力而停滞不前,已经取得的成果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而付诸东流。积极的探索、大胆的创新就成为牢牢把握环境信息化发展契机、推动环境信息化事业不断前进的唯一正确选择。
创新是环境信息化发展的不竭动力。环境信息化事业的前进是一个长期的连贯的艰巨的过程,创新是推动这一事业始终向前的不竭的动力源泉。只有在不断的总结经验、分析现状、学习知识、展望前景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环境信息化才能不断的获得新的动力,不断的向着期望的目标前进。创新能够给环境信息化的发展注入崭新的活力,使环境信息化事业不断的扬弃现状、走向未来。
三、环境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十几年的建设,我国环境信息化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暴露了许多问题:诸如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信息资源开发匮乏问题、信息资源共享能力弱的问题、服务能力不到位的问题、标准化水平低问题、运营机制悬而未决、法制环境不健全的问题等等,但我认为,所有这些问题还只是问题的表象,不是问题的本质,其实,环境信息化建设的体制与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相匹配是所有问题的根源。
信息化建设发展有其自身的基本规律,首先,由于业务需求的变化增长都是永恒的,所以,信息化建设过程是一个持续生长的过程,在生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必须的、不可逾越的,任何拔苗助长、急功近利的行为都不利于信息化发展的健康成长,信息化建设周期不等同于信息化发展的生命周期;其次,标准化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和持续性工作,仅仅有学术化标准或行政化标准是满足不了信息化建设需求的,标准是在大量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中形成的,并在建设与应用中逐步成熟和完善的,标准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第三,信息化建设持续健康的发展依赖于三个积累:业务积累、技术积累和信息资源的积累,脱离了这些积累,信息化建设就会变成空中楼阁;第四,信息化建设的最关键部分是应用软件的运行,业务应用软件本身功能复杂多变,需要长期的磨练和积累,需要大量客户经验积累和开发人员的修正和完善,软件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复制性是软件具有生命力的表现。任何单一的开发队伍试图在短期内开发出完全满足业务需求的一劳永逸的软件都是徒劳的,不现实的。
由各级环保局出面组建的各种类型的环境信息中心,其初衷是让信息中心为环境管理提供全方位的开发、部署、实施、运营维护和持续升级服务,但是信息中心的事业单位的运行体制,准确地说是政府职能体制的延伸,这种管理体制面对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规律是无能为力的,根本谈不上把握和驾驭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在人力资源建设方面,环境信息化建设项目通常是作为一项工作任务被执行的,在事业单位这种体制下,这类任务通常是指令性的、短期的,不具有长期的使命感,所以经常出现项目验收完毕,项目组解散,有能力的项目成员稳定性是最大问题,这经常导致项目运行维护失败。第二、针对一个环境信息化建设业务,同一个单位、同一个项目组开发,需求是不完整的,缺乏多种用户需求的补充,开发的项目不具有普遍意义,即使同一个业务,要实现需求的完整性也是困难的,更何况需求的变化是持续的。第三,在单一的环境信息化建设项目中,很难总结出一套标准,每个信息中心每个项目建设队伍都在按照自己理解的模式构建类似的信息化系统,这必然导致底水平的重复。第四,一旦信息化项目失败次数过多,导致环保局主管部门对信息中心的技术支持与服务能力丧失信心,重复立项的难度逐年增大,信息中心人员流失和人员膨胀会同时发展,信息中心只能从事基础信息化实施的基本维护,即使为了发展,重复建立了新的项目,又有谁能保障项目的持续成功?
四、几点启示
既然创新是环境信息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环境信息化事业的灵魂,牢牢把握住创新这一核心要旨,充分发扬创新的观念,发挥创新的作用,理顺创新的机制,营造创新的氛围,对于环境信息化工作就显得尤为迫切和至关重要。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树立观念创新
思想观念的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和先导。目前环境信息化工作领域还较为普遍的存在着思想观念僵化滞后的现象,局限了创新的作用,制约了事业的发展。要树立观念创新,必须深刻领会中央精神,站在国家发展和历史进步的高度剖析形势,真正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只有树立观念创新,我们才有勇气和意愿去面对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才能自觉的将创新的精神和方法指导和应用于实践之中,才能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推进环境信息化事业的发展。
(二)刻苦钻研,真抓实干,突破技术创新
创新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事情,是通过大量的实践、细致的观察、广泛的学习、深入的思考、系统的总结和大胆的创造才能实现的。尤其是技术创新,特别需要我们经过长期不懈的学习和实干,才能有所突破。在这一探索过程中,经常会感到痛苦、迷茫和怀疑,意志稍有薄弱、士气稍有懈怠就会选择放弃、功亏一篑。这要求我们必须刻苦钻研,真抓实干,以勇气面对挑战,脚踏实地的克服困难,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三个方面取得突破。
(三)改造流程,优化结构,实现管理创新
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环境信息化工作也要实现管理创新。现有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技术发展趋势、业务运行模式和市场化进程方向,对于机构管理、人员管理、项目管理和资源管理的模式较为单一和僵化,不能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环境、满足服务对象不断增长的需求。改造业务流程,优化部门结构,实施“扁平化”管理、科学管理和“随需应变”的管理,创新管理模式,是环境信息化创新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环境信息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保障。
(四)改革体制,理顺机制,探索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环境信息化创新当中最为深刻和本质的内容。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剧烈而深刻的变革,旧有的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体制被打破,先进的体制逐渐建立,经济和社会的运转机制不断调整和完善,为神州大地不断注入新鲜的活力。在这一适应历史潮流的变革中,如何改革体制,理顺机制,实现环境信息化的制度创新,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处理得力,环境信息化事业将甩掉包袱,轻装前行,获得长足进步的动力;处理不力,则环境信息化事业就可能在改革的大潮中迷失正确的方向,陷入裹足不前的泥泞境地。
五、环境信息化创新的要点
根据我个人的思考和体会,我认为下一步环境信息化创新的要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化认识的创新
1、领导及管理人员认识的提高:政府管理信息化及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政府管理工作水平与效率,创新政府管理模式的需要,政府管理信息化可以推进政府现代化管理与科学决策。这是领导和管理人员在认识上应当予以明确和深化的。
2、信息技术人员认识的提高:信息化不仅仅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还包括信息技术对政府管理和业务流程的改造和优化,更深入的认识则是信息技术本身和基于信息技术所包含、所带来的信息资源、知识、技术、市场模式等的扩散和创新,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革和重组,导致政府管理模式的创新。人类社会长期形成的其他大量技术、知识和社会资源通过信息技术方式而获得空前的扩散、创新和丰富。
因此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当前的信息化已经不只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技术应用,也不能仅停留在对传统政府管理及业务流程的改造上,而要关注并高度重视由此带来的信息资源、知识与技术的扩散、创新与丰富。政府管理信息化的目标也不再仅仅针对政府管理及业务流程的改造,而应更多地着眼于通过信息、知识和技术带来的政府管理资源的重组。
3、环境管理业务信息化的重要性:政府管理信息化要政务管理信息化与业务管理信息化相结合;电子政务工作的重心要由政务管理信息化向核心业务管理信息化转变;对于信息技术与环境管理业务的关联也必须有清晰的认识。业务部门要提出明确的业务需求,领导也需要对业务需求进行统一规划、系统分析,明确业务管理需求,信息技术人员也必须深入理解环境管理的业务需求,并针对业务需求选择针对性的信息技术,提升业务管理信息化水平。
(二)信息化思路的创新
1、环境信息化工作重心的转移,除了思想认识要创新,还要求环境信息化思路的转变和创新,首先是信息化规划要创新,要有新思路。规划要在设定合理目标的前提下,统筹考虑,系统分析,把规划的创新点落到实处。
2、建立信息化发展新思路:根据当前我国信息化的现状分析发展需求,建议制定如下信息化发展思路——以信息技术应用、渗透、变革为主导,开发和集成各类环境信息、知识与技术资源;以环境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综合平台、政府网站、数据共享中心等)为主体,抓住新机遇,推动体制创新,降低环境信息化总成本,并推动我国当前重大环境问题的解决,为建设环境信息化、构建“数字环保”战略体系做准备。
概括地说,就是“以信息技术为工具,以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为中心,以综合信息平台为驱动,在全面发展中解决现实问题”。具体来讲,就是要紧紧抓住环境信息化工作的重心,促进环境信息技术在环境管理业务中的应用,并由应用深化形成渗透,最终导致环境管理及业务流程的变革与创新;要以信息资源开发为核心,加强环境信息资源知识性应用与开发,以及基于网络的环境信息服务的发展。依靠网络平台的开放性、服务性和广泛性等特征,扩大环境信息化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
“十一五”期间的环境信息化要积极将信息化融入我国各项环境保护工作中去,并结合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切实解决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消耗过大、核心竞争力不强和社会发展不均衡等问题。环境信息化应成为环境保护事业和改革的助推器,成为环境保护工作抓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力工具,也是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举措。
(三)信息化制度的创新
1、信息化制度建设是信息化工作的重要内容:推进环境信息化工作要依靠良好的环境信息化制度,制度建设包括体制建设和机制建设。
2、建立信息化管理体制:目前环境信息化管理体制职能相对较为分散,环境信息化工作协调难度较大。建议加强环境信息化的协调机制建设,合并和整合一些环境信息化管理部门,实现集规划、协调、管理、监督和研究于一体的强有力的环境信息化执行机构。
3、建立信息化运行机制:创造一个能够充分吸纳各种力量参与环境信息化建设的运行机制。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和政府指导相结合,广泛吸纳国内外的资本、人才、技术和经验参与到环境信息化建设中来。
4、转变信息中心的职能:原来信息中心的工作主要是网络建设、软件开发、网络管理与维护等具体技术性业务;但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具体信息技术工作可以逐渐实行专业化服务,信息中心的工作重心主要转移到信息化规划、协调、管理职能上来,使之从技术部门转变为管理和服务部门。
环境信息化工作从工作属性上可划分为两类:创造性工作和事务性工作,从管理属性上可划分为“可管理的服务”和“不可管理的服务”,其中事务性工作是指可重复的、程序化的、只要认真就能完成的工作,该类工作是属于“可管理的服务”,还有一类工作是需要有长时间业务积累和技术积累的专业化的工作,能够明确工作边界和目标的工作,也属于“可管理的服务”,凡是“可管理的服务”都是可以实行专业化服务的。和政府业务结合紧密,需要大量沟通和协调工作大都具有创造性、方向性和决定性,属于“不可管理的服务”,该类工作不可能实行专业化服务,应由信息中心直接完成,归纳如下:
不可管理的服务:信息化建设规划、信息化建设策略、业务沟通与协调、投资规模控制、投资效益保障、信息化建设运行效果控制、运行体制的建立、安全保障体制的建立、标准规范建设等。
可管理的服务:环境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监理;项目咨询;环境管理应用软件开发、部署、实施、测试、运行维护和升级;环境信息系统日常运行管理与服务等。
(四)信息化执行的创新
信息化工作的执行与实施需要一整套措施予以保障。强大的信息化工作执行能力和持续贯彻实施是保障环境信息化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各地各部门要深刻领会,结合部门和地区自身特征,落实好政策。其中包括几个方面:
1、政策有效、措施有力:信息化工作政策与实施措施力求减小阻力,能以点带面,示范效应好,引导性强;实施的措施要简捷、高效、惠及全局;政策和措施要妥善处理远期与近期、政府与企业、投入与效益、环境信息化与国家信息化、国家与地区的关系,并确保能够给政府环境管理各项工作带来明显的效益。
2、强化领导、加强宣传:强化各级信息化领导机构的指导、服务和监督职能,确保环境信息化战略在执行中不变形、不走样,树立环境信息化应用典型,推广经验,加强研究和宣传工作。
3、开展试点、推广应用:环境信息化工作要进行试点,成立常规的信息化领导部门,切实从行政职责上健全和加强电子政务的领导工作。加强对政府部门和企业主要负责人的信息化教育,提高其信息化认识程度,促进试点示范应用的良好开展和快速推广。
4、开发信息资源:促进信息技术成为第五公共资源,降低环境信息化的总成本,增强知识、信息在环境管理工作中的比例,促进管理创新,扮演好政府管理在信息化中的关键角色。强化政府在信息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加强财政在环境信息化上的投入,以及在原有环境信息资源上的整合力度。
主办:连云港市生态环境局 承办:连云港市环境监测监控中心
网站备案号:3207050121 苏ICP备2023017687号网站标识码:3207000018
苏公网安备 32070502010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