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 述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和省环保厅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大局,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重点,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工作并重,切实履行监管职能,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环境质量实现了明显改善:市区及四县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8.8%。
水环境
废水排放
2005年,全市废水排放总量为13917.82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4064.82万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29.2%;生活污水排放量为9853万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70.8%。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37141.57吨,其中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7206.37吨,生活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29935.20吨;氨氮排放总量为3960.87吨,其中工业氨氮排放量为462.87吨,生活氨氮排放量为3498.00吨;挥发酚排放总量为0.09吨;石油类排放总量为0.06吨。
饮用水源
2005年,市区饮用水源蔷薇河海州水厂、茅口水厂取水口水质达标率为100%;赣榆县、东海县、灌云县、灌南县县城的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全部为100%。
地表水
2005年市区排淡河、蔷薇河、西盐大浦河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龙尾河、烧香河、玉带河高锰酸盐指数的达标率分别为:100%、66.7% 、100%,氨氮达标率分别为:50%、91.7%、33.3%。市区河流仍呈现有机污染特征,首要污染因子为氨氮,其次为高锰酸盐指数。
“十五”期间由于我市大力实施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相继完成了市区西盐河、龙尾河、玉带河、大浦河清淤整治工作和东盐河清淤拓宽工程,完成了大浦城市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不断扩大截流区范围。市区河流水质总体上呈现逐年好转趋势。
四县县城河流中,赣榆县青口河、东海县石安河、灌云县东门五图河和盐河、灌南县盐河县城段各项水质指标年平均浓度都达到相应的功能区划的要求。
盐河灌南段和石安河纳污断面水质有所改善,污染呈减轻趋势。青口河、东门五图河、盐河灌云段纳污断面水质污染程度均有所加重,其中东门五图河、盐河灌云段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石油类等各项指标值均呈上升趋势,水质污染程度呈显著加重趋势。
近岸海域海水
2005年我市近岸海域海水水质较好,高锰酸盐指数、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等考核指标均能满足相应功能区要求。海水重金属含量也处于较低污染水平。
全海域的主要污染物活性磷酸盐为第一位,其污染负荷比为21.6%,化学需氧量为第二位,其污染负荷比为18.6%,无机氮为第三,其污染负荷比为14.4%。
“十五”期间近岸海域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无机氮五年来基本上呈波浪式变化趋势,活性磷酸盐变化不明显,与“九五”相比,主要污染物年均值总体下降较明显。
空气环境
废气排放
全市工业废气排放量为322.30亿标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46145.87吨,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40966.87吨,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为5179.00吨;烟尘排放总量为16504.87吨,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为15904.87吨,生活烟尘排放量为600.00吨;粉尘排放总量为4739.12吨。
空气质量
2005年市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值浓度分别为0.048毫克/立方米、0.024毫克/立方米、0.097毫克/立方米,均达到了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与2004年相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值浓度均呈上升趋势,市区空气质量综合污染指数上升了10.6%。
市区全年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数为57天,占15.62%;空气质量为良的267天,占73.15%;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8.77%;空气质量为轻污染的40天,占10.96%,中度污染1天,占0.27%(见图2)。
四县县城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总悬浮颗粒物的年日平均浓度均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四县中,赣榆县空气质量最好,灌南县环境空气污染最重。降水2005年,市区酸雨出现频率为6.3%,比2004年下降了6.8个百分点。四县中仅灌云县出现酸雨,出现频率为7.3%,其它三县均未出现酸雨。
“十五”期间,2003年酸雨频率最高,以后呈递减趋势,说明2003年以后我市采取的建设清洁能源小区、推行集中供热等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声环境
2005年,市区区域环境噪声为54.0分贝, 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较2004年下降0.1分贝,2001以来区域环境噪声总体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在交通干线车流量略有增加的情况下,交通噪声等效声级为67.1分贝。
市区区域环境噪声构成比为生活噪声源占77.23%,交通噪声源占16.83%,工业噪声源占5.94%。
2005年,市区各功能区噪声昼间平均等效声级均符合国家同类标准,Ⅰ类区一个测点、Ⅳ类区两个测点噪声夜间平均等效声级超过国家同类标准,其余测点夜间平均等效声级均符合国家同类标准。
固体废物
2005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213.25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为215.33万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0.0万吨。全部实现综合利用或处置、贮存,实现了零排放。
环保工作专栏
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是改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具体体现。2005年,我市将创模作为全市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加以推进,重点实施了空气清新、水体清净、环境清洁、社区安静、生态良好和近岸碧海“六大工程”。创模的28项指标(除国家卫生城市外)均达到考核标准要求,创模工作在苏北率先通过省厅组织的省级调研和考核验收,并已由省厅向国家总局推荐,积极争取国家级调研。
建设项目环保审批管理
认真执行环评法律法规,把好“准入关、准建关、准产关”,全市共审批建设项目2200项,执行“三同时”验收项目255项。严格控制重污染企业向我市转移,对因污染难以治理、被当地政府关停的项目以及国家产业政策明令禁止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组织开展建设项目环保“未批先建”大检查,对查出的未批先建企业,分别责令补办环保手续。规范园区环境监管,督促各类园区加快编制环保规划和区域环评,在污水处理设施建成前,所有投产企业一律停止生产,没有履行环保手续的在建项目一律停止建设。
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
我市自2001年以来已连续五年开展了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工作,此项工作对于推动环保政务公开、促进企业污染治理和扩大环保公众参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5年,市环保局根据各企业的污染排放数据和环境管理信息,对市区209家企业进行了综合评级,共评出:绿色企业14家,蓝色企业154家,黄色企业28家,红色企业10家,黑色企业3家。
规范企业环境监管
严格执行总量控制制度,最大限度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认真落实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对排污申报登记的2103家排污单位全面核发排污许可证。积极推进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22台流量计和7台COD在线监控仪,全部实现无线联网传输。继续推进环保设施建设与运营社会化工作,协助3家试点单位办理运营资质证书。
环境综合整治
市区东部墟沟污水处理厂、晨兴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新城热电集中供热项目3项基础设施正式开始建设。新电公司2台30万千瓦机组等一批重点企业脱硫项目基本完成。拟定高污染燃料禁烧区划方案,即将由市政府颁布实施。积极控制扬尘污染,推行道路机械化清扫和洒水降尘,督促有关部门推广使用商品混凝土。推进水环境整治,坚持实施活水工程,调引清水冲污,确保地表水水质达标。切实做好跨界污染防治工作,认真落实联合执法及联席会议制度,跨界水污染较往年明显减轻。做好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完成包括大浦污水处理厂在内的4项治污项目, 65家重点源实现稳定达标,5家企业(生产线)被依法关停。强化建筑施工、交通噪声等污染控制,建成了一批宁静小区。实施碱厂碱渣及新电公司粉煤灰、磷矿尾矿砂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推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出台医疗废物处置收费标准,全市医疗废物及化学危险废物得到安全处置。
生态创建工作
加大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力度,绿化覆盖率达37.3%,省级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已通过省级初验。以生态市建设为龙头,加快推进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及生态村“三创建”工程。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通过市人大审议,赣榆、东海两县和灌云、灌南两县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分别通过省级调研和专家调研,赣榆县宋口村被省厅命名为首批省级生态村,12家市级环境优美乡镇和8家市级生态村获得命名。扎实推进自然保护工程,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达5.39%。积极实施塘口植被恢复,市区内西山、新滩等4个采石塘口植被恢复工程已通过省级验收。
循环经济试点
从2003年起,先后在新海发电公司等8家单位进行循环经济试点,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完成循环经济规划研究,配合有关部门着手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东海县胜泉村作为唯一村级单位成为全省第一批循环经济建设示范点。
环境监察
开展整顿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出动执法人员4438人次,检查企业1431家次,查处违法排污企业121家,一批环境违法行为得到纠正。积极开展油烟污染专项整治行动,市政府出台了《连云港市服务业环境管理办法》,颁发了专项整治方案,114家重点治理单位基本完成整治任务。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专项行动,关闭了一批向水源地排污的污染源,对违规堆放的河岸垃圾及保护区内违规养殖定期检查清除。开展“绿色护考”专项行动,所有工地在考试期间一律停止施工,杜绝违法施工现象。加大排污费征收力度,全市共征收排污费3530万元,实施行政处罚222件,罚款到位金额105万元。全市共受理信访举报2008件,查处率100%。积极参与市电台《行风热线》节目,共受理各类咨询举报40多件,均得到较好处理和答复。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20多件。
环境监测与辐射监测
按时发布空气质量日报、预报、饮用水源水质周报、海水浴场水质周报。继续开展国家级标准化站和省级现代化站建设,积极开展生物生态监测,完成饮用水源生物监测、海产品生物残毒试验及生态现状调查及评价。积极做好应急环境监测工作,圆满完成应急监测任务。田湾核电站场前区γ连续监测系统运转正常,积极做好核燃料装料前后辐射环境监测工作。
环境信息
加强环境信息平台建设,提高网络信息发布能力,实现与省厅间的公文网上传输,实现与县局网络广域互联。完成年度环境统计工作,编发年度《环境统计年鉴》、《环境状况公报》。
环境宣教
组织开展环保“四进”活动,全市已建成20个市级和4个省级绿色社区;继续推动绿色学校创建,建成44个市级和31个省级绿色学校,全市中小学环境教育普及率达100%。强化创模工作宣传,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全市中、小学创模作文竞赛,在市级新闻媒体开辟《创模之窗》,在市区显著位置设置创模宣传牌,共同构筑创模阵地化宣传的新格局。
主办:连云港市生态环境局 承办:连云港市环境监测监控中心
网站备案号:3207050121 苏ICP备2023017687号网站标识码:3207000018
苏公网安备 32070502010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