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计划
首页 规划计划
索引号: 14252575/2018-00022 信息分类: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
发布机构: 市环保局 发文日期: 2018-01-04
文号: 无号 主题词:
信息名称: 2017年工作亮点及2018年工作思路和举措
内容概览: 2017年工作亮点及2018年工作思路和举措市环保局(2018年1月4日)一、2017年工作亮点201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环保局认真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改善环境质量为中心,全面加快污染防治进程,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推进环境执法监管,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1、空气质量全省第一。
时效:

2017年工作亮点及2018年工作思路和举措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01-04

 

 

一、2017年工作亮点

201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环保局认真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改善环境质量为中心,全面加快污染防治进程,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面推进环境执法监管,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1、空气质量全省第一全市空气优良天数289天,首次跃居全省第一;PM2.5浓度45微克/立方米,与2013年相比下降32.8%,与2016年相比下降2.2%,全面完成国家、省"大气十条"终期目标以及省下达的2017年度约束性目标、奋斗目标。

2、"三线一单"全国领先。在全国首家完成市级战略环评试点基础上,我市被环保部确定为"三线一单"试点。环保部充分肯定我市试点工作并在我市召开全国"三线一单"推进会。截止2017年12月底,试点任务率先完成,战略环评成果基本落地。

3、水体质量总体好转。曾是全省唯一劣五类国控断面的西盐河盐河桥断面自2017年10月起已达四类标准,长期处于劣五类的大浦河调尾断面年均值已达五类标准。22个国省断面优三类比例为68.2%,同比提升4.5个百分点;劣五类比例为4.5%,同比下降9.1个百分点。

4、生态县区全部覆盖。在东海县、赣榆区创成国家级生态县区的基础上,2017年灌云、灌南、海州、连云顺利通过省级生态县区验收,六个县区全部建成生态县区。另外,开发区、徐圩新区创成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5、执法监管全面从严推动化工园区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全年实施行政处罚806件,罚没款金额5326.5万元,与2016年相比分别上升20.3%和45%。依照新环保法配套办法实施案件354件,同比上升233.9%。

二、2018年工作思路和举措

2018年全市环保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围绕"一个目标",突出"两个重点",打好"六场战役"。即围绕建设"美丽港城"这个目标;突出"污染防治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两个重点;全力以赴打好蓝天保卫战,持之以恒打好碧水持久战,后发先至打好生态创建战,严阵以待打好环境守护战,毫不松懈打好发展转型战,创新引领打好改革攻坚战。

第一,全力以赴打好蓝天保卫战。围绕实现全年空气优良天数全省领先的目标,系统推进能源、工业、交通、建筑和城乡面源五大领域治理,在努力提高"四性"上下功夫:一是提高管控科学性。与国内顶尖科研单位合作,对我市大气污染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尤其是对臭氧形成机理及管控措施进行研究,制定基于"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新思路的空气质量持续提升方案,并抓好落实。依托市区重点污染源高清视频监控系统,继续强化大气污染防治执法检查工作,保持环保执法严查重处的高压态势。以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依靠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为深入治理大气污染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二是提高治理系统性。统筹控煤、治气、管车、降尘、禁烧综合整治,完成40% 10蒸吨/小时以上燃煤锅炉整治任务,燃煤发电机组全部实现超低排放。开展VOCs治理专项行动,深化石化行业专项整治,确保稳定达标排放,完成化工、家具制造等行业提标改造,深化包装印刷等行业低VOCs含量涂料、胶黏剂等替代工作,推动钢铁、玻璃行业脱硫、脱硝、除尘设施升级改造工作。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检测及监管,建设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设备,淘汰高污染车辆,推广新能源汽车,建设船舶排放控制区,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整治。加强施工工地、堆场、道路扬尘污染管控。在确保不出现秸秆焚烧火点的同时,管控好田间地头杂草、落叶等焚烧,进一步降低焚烧污染。三是提高应急针对性。完善环保、气象部门会商机制,每天预测未来五天空气质量,并根据预测结果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在发布预警后,及时组织开展专项督查,确保各县区、各相关部门应急措施落实到位。当气象条件合适时,及时组织实施人工增雨,以缓解重污染过程。四是提高监测精准性。在各县区、各功能板块、重点工业园区安装全参数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在市区(包括赣榆区)乡镇/街道安装PM2.5监测设备,实现空气质量监测全覆盖,具备定期对县区、乡镇空气质量进行排名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市区重点污染源高清视频监控建设,构建以"视频监控+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为主的空气质量精细化管控体系,确保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异常污染源,将突发污染对环境质量的影响降至最低。

第二,持之以恒打好碧水持久战。加快水污染防治,实施流域环境和近岸海域综合治理,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实现"三消除一提升"一是消除饮用水源环境隐患。继续加强饮用水源地监测预警和日常巡查,及时掌握水源水质状况;全面排查市区蔷薇湖及县级7个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风险,对蔷薇湖保护区面源、徐圩善后河水源地和小塔山水库保护区住宅及面源等环境隐患,以及其他水源地环境问题,逐一制定整改方案,并核查销号,确保饮用水源安全。二是消除劣五类国省考断面。严格控制生活、农业及工业污染入河,推进污水处理厂和管网建设,实现乡镇污水处理厂和市区污水管网全覆盖;推进畜禽养殖场粪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油站双层罐改造或防渗池设置、良好湖泊生态安全评估等水污染防治重点任务完成;推进工业企业全面达标排放,组织开展涉氟、涉磷等行业专项整治,完成4家重点行业企业清洁化改造。确保河流水质明显改善,全面消除劣五类国省考断面。三是消除建成区内黑臭河流。巩固玉带河、西盐河、龙尾河等5条黑臭河流治理成效,防止河道返黑;推进大浦河、大浦副河、排淡河、沙汪河、烧香河和妇联河等6条黑臭河流治理,完成沿线排口排查整治、垃圾清理和清淤疏浚等综合治理工程,确保大浦、墟沟、恒隆等城市污水处理厂一级A提标项目稳定运行,城市建成区11个黑臭河流基本消除。四是提升陆源污染管控水平。加强不达标水体、黑臭水体及入海河流整治,积极实施"控源、截污、疏浚、活水"等综合整治措施,防范入海河流、近岸海域水质下降风险。加快推进不合理入海排口整改等重点水污染防治项目,推进大浦湖生态湿地建设,减少城市尾水对入海河流水质影响;推进元宝港闸、公兴港闸建成投运,建立科学生态补水机制,提高入海河流自净能力;推进港口及船舶污染防治,完善港口码头装卸站污染设施和船舶污染物接收、处置设施。力争2018年底前入海河流消除劣五类,确保2020年全面消除劣五类。

第三,后发先至打好生态创建战。根据国家最新创建指标体系,牢牢抓住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没有设置台阶门槛的机遇,后发先至早日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首创之年,紧扣"三全"不断发力。一是全方位推进四级同创。大力实施"市、县、镇、村"四级同步联动创建,市各牵头部门对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指标要求,对标找差,排定项目,按时完成。各县区全面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区创建工作,东海、赣榆在创成国家级生态县区的基础上,发挥自身优势,先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区),其余县区按照时间节点要求,按序时推进。同时要加大对镇村示范创建工作力度,采取奖励、督促、通报等多种措施加大对镇村创建工作的指导,切实做到全市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同步启动、同步实施、同步迎验、均衡发展。二是全覆盖增强创建合力。充分发挥市生态办的组织、协调、督导、考核等作用,以目标任务书的形式分解年度任务,坚持任务与工程一起部署,进展与绩效一起督查,县区与部门一起考核,建立完善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程项目库,积极落实配套资金,防止任务空心化、项目不落地。各级各部门都要高度重视、主动参与、善于供借势、全力支持,着力构建全社会整市域参与的推动机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创建格局。三全领域实施示范工程。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发挥山海相拥自然风光、山水林田湖地貌、以及海岛、湿地等生态资源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结合我市东部山海景观、中部平原水系、西部岗岭地貌的特点,打造一批极具地方特色的生态文明示范典型。以特色田园乡村、美丽宜居小镇为载体,依托当地自然禀赋、历史文化积淀等优势,坚持"生态+特色",打造一批独具地方特色的细胞工程。有特殊资源禀赋的县区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争创"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

第四,严阵以待打好环境守护战。"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结合市情实际,全面从严强化环境监管,防控环境风险,化解信访问题,努力实现"五个提升"一是提升环境执法监管水平。持续加大新环保法及其配套办法实施力度,深入开展环保执法"风暴行动",加大突击检查频次。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坚持重典治污,铁腕治污,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保持严厉打击的高压态势,做到监管全覆盖,执法无死角。结合环境执法大练兵等活动,推动执法力度、执法水平、执法能力同步提升。二是提升化工园区环境质量。深入落实省化工园区转型升级意见和《"两灌"化工园区企业集中整治工作方案》,持续加大化工园区环境问题的整改力度,推动园区地表水、空气环境持续改善。完善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助推化工园区产业转型升级,不断优化化工行业生产力布局,从源头上控制污染产生。大力实施化工企业减化行动,实现化工企业整治向化工企业整合的转变。三是提升土壤污染防治能力。编制印发《连云港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全面启动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完成土壤污染重点行业企业筛选及空间位置遥感核实工作,认真开展农用地详查点位布设与核实、样品流转中心建设、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检测实验室选定等重点工作,切实提升土壤污染防治能力。四是提升信访案件办结效率。突出抓好重复、越级信访问题化解,切实做到控增量减存量强化环保部门领导干部带案包案制度,深入开展"环保局长大接访"活动,加大重点环境信访案件的督办回访力度,集中化解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矛盾纠纷,引导群众依法维护自身环境权益,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五是提升环境隐患治理能力。严格落实全市"263"专项行动方案要求,深入开展环境隐患治理与环境安全达标建设,认真组织好专家现场核查,从企业环境应急管理机构与人员、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识别情况等八个方面进行全面检查,并督促整改到位。持续加强环境预警应急体系建设,提高环境突发事件处置能力,最大限度降低环境损害和社会影响,切实保障公众安全。

第五,毫不松懈打好发展转型战。坚持以环境保护推动发展转型,倒逼产业调整,淘汰落后产能,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落实引领、规范、促进、推动、倒逼"五项举措"保障发展转型:一是战略环评引领转型。立足全市资源环境和产业发展,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断深化战略环评成果落地,强化"三线一单"管理,推进生态环境管理底图、资源利用上线、环境准入制度及负面清单等管理办法的实施应用,并总结试点成果经验,持续深化战略环评成果落地。二是规划环评规范转型。充分发挥优化空间开发布局、推进区域(流域)环境质量改善的基础上,加强空间管制、总量管控和环境准入的作用,并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加快推进园区规划环评,确保市级以上工业园区环评通过审查。三是项目环评促进转型。严格落实"三线一单"制度,严格执行"四个国际一流" (即:环保水平世界一流;工艺设备水平世界一流;投入产出比世界一流;品牌品质世界一流)标准。严格落实"三个一律"要求, 园区外化工项目一律不批(除化工监测点和安全、环保、节能及油品质量升级、结构调整以外的改扩建项目);不符合园区定位的项目一律不批;现有企业不符合园区定位、不达到环保标准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四是排污许可推动转型。认真落实排污许可制度,通过行政和经济手段推动企业控制排污总量。将排污许可证管理纳入日常环境执法检查的重要内容,实施"一证式"管理,严查无证排污或超出许可排污。完成副食品加工、化学原料等四个行业50余家企业排污许可证发放。五是扶优汰劣倒逼转型。加快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积极实施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实现企业清洁化转型和污染物减排。对长期不能稳定达标排放且治理无望的企业,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散乱污"企业,坚决依法予以关停取缔,努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切实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耗。

第六,创新引领打好改革攻坚战。以敢啃硬骨头、敢过深水区的精神,完善实施"四项制度",确保取得实质性进展,看到标志性成果。一是健全完善党政同责的环保责任制度。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制度,印发实施《连云港市生态环境保护部门责任规定》,探索对负有生态环保责任的相关部门不定期开展督察,对存在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开展专项督察,强化督察整改和责任追究,着力推进各级各部门落实环境保护责任,改善环境质量。二是完善奖惩分明的环境经济政策。注重运用经济杠杆提高企业排污成本,运用价格机制和市场机制,倒逼企业转型,重点完善四项制度:与环境行为挂钩的信用评价制度、与排污总量挂钩的财政收费制度、与保护绩效挂钩的生态补偿制度、与损害责任挂钩的生态赔偿制度。三是推行放管结合的审批许可制度。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前端"强化发展战略环评和规划环评,简化项目环评,用"三线一单"强化空间、总量、准入环境管理,"后端"通过网格化、双随机一公开、信用评价等手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依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形成一套科学管用的固定污染源管理体系。四是建立权威高效的环境监管体制。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要求,稳妥推进环保垂改工作,建立健全条块结合、各司其职、权责明确、保障有力、权威高效的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切实落实对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监督责任,增强环境监测监察执法的独立性、统一性、权威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