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计划
首页 规划计划
索引号: 14252575/2012-00064 信息分类: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决议
发布机构: 市环保局 发文日期: 2012-02-24
文号: 无号 主题词:
信息名称: 连云港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三年实施方案
内容概览: 连云港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行动方案(2009-2012年)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常务会议和江苏省沿海地区发展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根据连云港市《关于贯彻落实<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行动方案》,现制定《连云港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行动方案(20092012年)》。
时效: 有效

连云港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三年实施方案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02-24

连云港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行动方案(2009-2012年)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常务会议和江苏省沿海地区发展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根据连云港市《关于贯彻落实<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行动方案》,现制定《连云港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行动方案(2009—2012年)》。

  一、主要任务及指标

  到2012年,在保障沿海开发战略顺利实施的同时,全市环境保护工作明显加强,主要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突出环境问题逐步得到整治,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全面小康社会水平。全社会环保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以上;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省控要求;城市空气质量、地表水水质良好,饮用水源得到较好保护,危险废物得到安全处置;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初见成效,农村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创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市、生态县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开始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逐步实现经济持续发展、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努力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方案具体规划指标包括:环境质量、生态建设、循环经济和污染防治四大类共20项主要监测指标(见主要规划指标表):

主要规划指标表

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2008年(现状)

2012年(目标)

环境质量

指标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

100

100

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

73.6

75

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达标率

%

85

85

空气质量

好于Ⅱ级标准天数的比重

%

90

90

区域环境噪声均值

db(A)

54.2

≤55

小康社会环境质量综合指数

/

84.9

85

生态

建设

指标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平方米

10

12

林木覆盖率

%

18.05

21

受保护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

%

10

15

循环

经济

指标

单位GDP能耗

吨标煤/万元

0.833

0.752

单位GDP水耗

立方米/万元

158

130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91.76

92

污染

防治

指标

单位GDP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千克/万元

4.57

3

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

千克/万元

5.1

2.5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

%

76.81

85

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

%

47.04

65

农用化肥施用强度(折纯)

kg/hm2

512

400

农药施用强度(折百)

kg/hm2

3.75

3.3

秸秆综合利用率

%

75

87

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

%

3.4

3.5

   

  二、重点工程及要求

  1、实施水源保护工程,切实保障水源安全

  严格划定保护区域。市区蔷薇河、大圣湖,东海县横沟水库、淮沭干渠,赣榆县小塔山水库,灌云县叮当河、古泊善后河,灌南县北六塘河等所有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全部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边界,设置明确的界限标志。

  严格保护饮用水源。切实加强包括蔷薇河、通榆河2条清水通道在内的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管理。取缔一级保护区内一切与保护水源无关的活动;完成对二级保护区建设项目清查,禁止新建、改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要关闭或者拆除;建设沿岸生态隔离带(实施蔷薇河59公里河道疏浚及沿河景观绿化工程),强化沿岸现有排污口整治,关停、改造、搬迁对饮用水源有污染威胁的企事业单位,禁止审批新上化工、印染等重污染项目,加强沿岸集镇、居民集中点生活污水处理及农业面源控制。

  强化自来水厂管理。调整优化取水口设置,限期调整不符合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和区域供水规划的取水口。完成对市区城市自来水厂的深度处理改造。

  强化水源预警应急。建设饮用水源监测预警体系,实行水源保护区水质监测结果公报制度,所有日供水万吨以上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建成水质自动监测站,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保障饮用水源安全。对威胁饮用水源地安全的重点污染源要逐一建立应急预案,建立环保、水利、卫生、建设等部门饮用水源安全信息共享和联动机制,建立饮用水源的污染源预警、水质安全应急处理和水厂应急处理三位一体的饮用水源应急保障体系。

  加快建设备用水源。加快建设城乡备用水源,认真做好石梁河水库、安峰山水库及通榆河北延段水源规划利用和保护工作,积极推进蔷薇湖建设,完善供水输配网络,满足徐圩新区、连云新城和港区用水需求,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100%,自来水水质达到国家新颁布的标准,城市饮用水水质大幅度提高。4县县城规划建设2个相对独立的能够保证本地区需求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包括地下水)。

  2、实施总量控制工程,持续降低排放强度

  加强排污总量控制。通过总量控制实现宏观层面环境形势基本面持续趋好。促进污染物产生量、资源能源的消耗量的减少,进一步强化总量控制的倒逼传导机制,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完善目标责任制和激励约束机制,推动污染减排工作深入开展,确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污染减排任务。加大现有污染源整治削减力度,提高新建项目清洁生产水平,既要切实削减污染物产生水平,又要持续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COD排放强度控制在3kg/万元GDP以下,二氧化硫排放强度控制在2.5kg/万元GDP以下。

  推进重点企业改造。建成连云港益海粮油公司26.4万吨/年废水深度处理工程、连云港结晶海洋生化有限公司3000吨/年海藻粉末及海藻酸钠酸性污水综合治理工程、台玻(东海)玻璃有限公司浮法玻璃生产线煤改气环保工程、连云港碱厂锅炉除尘脱硫设施改造工程,年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6000吨以上;完成新海发电有限公司上大压小工程,新上2台1000MW机组,拆除现有2台220MW小机组,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完成市立本农药化工公司农药生产线整体搬迁。

  强化企业达标管理。坚持治理与预防并重,建立经济发展、资源能源节约、污染物排放之间的联动诊断机制,建立单位产品或工业增加值污染物产生量、排放量的评价制度,淘汰、准入、标杆三套标准同时驱动,大力强化传导作用,使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倒逼机制能从末端治理逐步延伸到中端和前端,实施主动引导战略,大幅度减少工业污染的产生和排放,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加强环境监管和技术改造,确保污水处理厂及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限期治理,对多次超标排放污染物、偷排的环境违法企业,坚决采取关停措施。组织开展园区环境综合整治。

  扎实推进化工集中区专项整治。按照逐个排查、集中整治、入园进区、改造提升的要求,全面清理化工集中区,关闭、搬迁区外化工生产企业,提高化工行业集中程度。加快化工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入区企业环境监管,提升化工集中区区域污控水平。严肃查处未批先建或未经环保验收擅自投产项目,全面提高入区企业环评、三同时执行率。入区企业必须建设废水预处理设施,做到清污分流、一企两管。全面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完善配套管网。新入区企业接管率达到100%,区内原有企业接管率达到90%以上。危险废物全部安全处置,具备集中供热条件的化工集中区,集中供热率达到100%。化工集中区边界与居住区之间设置不少于500米的绿化隔离带。建立健全集中区环保机构,加快环境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完善自动监控系统。完成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安装联网工作。完成工业园区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设备安装和运行,开展入海河口污染物排放的在线监测试点工作,重点污染企业(包括水、气、危险废物)全部安装自动监控(监测)仪器装置,形成完备的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

  3、实施环保引导工程,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确立绿色发展理念。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切实将绿色因子贯穿沿海开发的全过程,以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为指导,全面落实《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认真研究沿海发展进程中环保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科学编制连云港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积极破解沿海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难题,切实促进沿海开发和环境保护的高度融合,不断推动和保障沿海绿色开发的顺利实施。

  严格环境准入制度。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以环保政策引导经济发展,推动发展方式转变。鼓励发展低污染、无污染、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控制限制类工艺和产品,淘汰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严控重污染项目引进和两高一资行业扩张,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新建项目必须进入与产业定位相符合的开发区,将单位产值能耗、水耗标准及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作为强制性门槛,防止产业梯度转移带来的污染转移。强化行业政策的执行和应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逐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建立退出企业的补偿机制。发展环保产业,推行绿化制造,发展绿色经济。

  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对接园区、港口等沿海开发主要载体,及时协调解决重大环保问题。强化对上争取工作,争取国家和省对30万吨航道建设、徐圩新区开发等重大建设项目和规划环评的支持。对投资额达到5000万美元或4亿人民币以上的投资项目,项目落地所需环境容量平衡指标确有困难的,在全市范围内统筹调剂解决;对投资额度更大的重大投资项目,特别是钢铁、石化项目及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先进制造业类建设项目,积极申请省级排污总量指标点供。

  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利用入选国家创新发展模式,经济转型特色典型城市的难得机遇,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的政策杠杆作用,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及新装备制造业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利用深水海港和滨海城市的优势,以重化工业为主导建设现代化产业基地。充分发挥港口对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发展和壮大以钢铁、石化、装备制造为主的工业,建设临港重化工业基地。依托优势产业和资源优势,构筑完善的产学研体系,加快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高地。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海洋产业。合理优化布局,以国家级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及省级连云港高新技术开发区(徐圩新区)等重点开发园区为重点,构筑T型产业布局框架,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优化提升开发区发展水平。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以种养结合为基础,种养加一体化开发为重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纽带,实现农业系统内物质循环利用。积极创建国家环境友好企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对污染物排放浓度或总量超过标准的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每年不少于5家)。建立危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交换信息平台,在化工企业集中园区,积极推行循环经济,促进危险废物的资源化利用建设。在徐圩新区等省级以上开发区积极开展低碳产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力争建成1个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或循环经济示范区。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建设,树立绿色消费理念,倡导环境友好消费方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循环经济体系。

  4、实施生态建设工程,不断优化生态空间

  优化生态空间格局。根据区域开发现状、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发展潜力,完成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划分工作,进一步优化生态空间格局,指导产业布局和项目建设。

  修复重点海域生境。完成连云港东亚海海岸带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加快海洋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修复。实施对海州湾渔场等重点海域、临港产业区以及滩涂围垦、航道、港口码头附近海域的生态修复,建成海州湾中国对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前三岛海珍品增养殖保护区,开展主要经济生物资源种群恢复与增殖,保护和恢复产卵场、索饵场及洄游通道。完成海州湾海洋生态资源功能保护区建设任务,分期投放5个人工鱼礁群;建设增殖放流实验示范区。研究推广生态养殖,有效防止养殖污染;继续加强滨海湿地生态、海洋自然历史遗迹等自然保护区建设。

  构建生态网络体系。以自然保护区、滩涂湿地、水源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为主体构建生态网络。加快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受保护区域面积不低于国土面积的15%。编制完成沿海地区湿地保护规划,建立湿地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临洪河等重要入海河口湿地以及潮间带、潮下带湿地的保护,建立湿地保护示范基地。实施绿色连云港行动,森林覆盖率达21%以上。

  优化滩涂围垦布局。依法开展滩涂围垦开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充分考虑沿海滩涂淤涨、演变规律和生态服务功能,分析论证滩涂围垦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科学确定滩涂围垦规模和范围。积极探索高效、节约的滩涂资源利用模式,优先用于发展现代农业、耕地占补平衡和生态保护与建设,适度用于临港产业发展。

  5、实施环境整治工程,着力改善环境质量

  加快推进环境创建。开展良好生态创建活动,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创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不断提升城市环境品位。根据建设大尺度,生态型,可持续,高端化国际性海滨城市的要求,完成《连云港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围绕生态市建设目标,加快实施各项生态建设,生态市、县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建成6个以上国家级和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市级以上环境优美乡镇比例达40%以上。

  综合整治内河水体。在污水完全截流实现集中处理的基础上,实施清淤、活水、护岸、绿化等一系列内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做到水清、岸洁、有绿,生态功能逐步恢复,实现河流水质及周边环境的不断改善。制订实施内河生态修复和消除黑臭计划,逐步恢复内河生态和景观功能,市区及县城主要河流基本达到功能区规定的标准,全面消除市内主要河道黑臭,初步恢复生态和景观功能;完成市区东盐河、排淡河、玉带河、龙尾河(玉带河以南段)入河污水截流及泵站建设,开展河道清淤及沿岸绿化建设,改善城市内河水环境。

  积极治理近海污染。实施蔷薇河、排淡河、古泊善后河和灌河等4条主要入海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科学调整海洋功能区划,优化配置入海河口和近海海域排污区域及规模,加快徐圩新区等尾水深海排放工程建设。制定和实施近岸海域排污总量控制计划,开展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试点。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保持在85%以上。所有港口、码头等涉海工程必须建设油类、化学品、垃圾和生活污水回收、转运设施,完善港口船舶废弃物接收处理设施。加强船舶污染防治,制定完善港口船舶溢油、有毒化学品等重大污染事故的应急预案,减少突发性环境事故的影响。

  积极治理流域污染。加强跨界污染防治工作。认真落实政府联席会议机制、联合督查机制、联合监测机制和信息互通机制的跨界污染连云港模式,推进跨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落实。争取国家、省建设跨省、市界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并协调解决污染纠纷,督促上游地区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石梁河水库、龙王河、绣针河(石门头河)等跨省界和新沂河、蔷薇河、沂南小河、南六塘河、善后河等跨市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和河流水库水质的改善。

  强化大气污染控制。制定并实施城市扬尘污染防治方案,加强城市建设等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强化对市区道路和运输扬尘污染的控制。禁止露天焚烧生活垃圾、落叶和有毒有害物质。所有电厂、水泥厂和工业锅炉必须安装高效除尘设施,达到排放标准。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建设新海城区和连云城区高污染燃料禁烧区。加强城市燃气建设,城市气化率达到95%。深化排污总量控制和许可证制度,推广应用电力行业重点污染源二氧化硫自动监控管理信息系统。强化机动车尾气达标排放管理,建成机动车尾气排放检测系统,对超标车辆依法进行限期治理,淘汰两冲程燃油助力车。顺应低碳经济发展潮流,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

  6、实施民心环保工程,解决群众关注问题

  积极治理油烟污染。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餐饮业环境管理办法,注重餐饮业污染源头控制,合理安排餐饮业规划选址布局,新上餐饮企业应安装油烟净化装置并实行高空排放,新开发商住楼要同步建设专用烟道。将污染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餐饮单位作为重点监管单位,将学校、繁华街道、居民住宅集中区和旅游风景点等环境敏感区作为重点保护区域,有效解决解决油烟污染扰民的突出问题。

  注重扰民噪声监管。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同步做好城市声环境功能区的划分工作;新城区建设要重点做好生活区、文教区的声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与工业区、商业区和交通干线之间留出适当的防护距离,避免产生新的噪声扰民问题。加强对噪声达标区的建设和巩固工作,不断扩大噪声达标区面积,提高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加强对各类固定噪声源、建筑施工、社会生活、城市交通等噪声污染的防治,努力为市民创造一个安静祥和的人居环境。

  扎实推进城市绿化。重点实施东盐河滨河风光带、玉带河整治及生态景观带、花果山景观大道、凤凰新城景观大道、市民广场扩建、道路绿化以及孔望山公园、胜利湖等项目。城市中心区合理布局大、中、小型绿地,大面积增绿、破墙透绿,城市居民在居住区500米内就有一处面积在1000-2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绿地,搞好城市干道、街巷和水系绿化,逐步建立环城绿带、绿色走廊、大型绿地、郊区森林相配套、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的城市绿化系统。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m2,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

  积极创建绿色社区。大力开展绿色创建活动,并与创建国家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等四城同创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创建绿色社区45个。深入开展环保四进活动,组织居民参与各类环保主题活动,向社区居民进行生态文明与生态道德的宣传与教育,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环境保护,鼓励居民选择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组织绿色志愿者队伍,开展持续性的环保活动。围绕改善社区的环境质量,在社区推行垃圾分类收集,推进小区节水、节能和新能源等设施建设,小区公共设施建设应广泛采用环保产品。

  7、实施集中治污工程,实现污染有效控制

  污水集中化处理工程。城镇新区建设及旧城大规模改造实行雨污分流,提高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效率,实现污水处理厂当年投产实际处理量不低于设计能力的60%,投产三年以上实际处理量不低于设计能力的75%。加快建设污水集中化处理设施及管网建设,市区中心城区及园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3万吨/日,重点建制镇及通榆河、蔷薇河清水通道沿线所有乡镇建成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县城达65%以上,建制镇达40%以上。所有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中水回用率达25%以上。完成连云区、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截流管网建设接管工作。市区:建设徐圩新区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成南城污水处理厂(2万吨/日)及其配套管网;完成新浦开发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5000吨/日)及其配套管网;建成岗埠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2万吨/日)及其配套管网;建成海州洪门开发区截流泵站及配套管网。赣榆县: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2万吨/日)及其配套管网、柘汪临港产业区污水处理厂(2万吨/日)及其配套管网。东海县: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2万吨/日)及其配套管网、城东污水处理厂(1万吨/日)及其配套管网;新建东海县经济开发区污水主干管网。灌云:建成海滨新城生活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临港产业园污水处理厂扩建(3万吨/日)及其配套管网。灌南县: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1.5万吨/日)及其配套管网;完成连云港化学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扩建(1万吨/日)。四县20个乡镇工业集中区分别建设日处理能力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1座,并同步建设污水管网。加强治污设施的监管,提高运行效率,发挥存量绩效,建立配套政策措施,从重建设向建设和运营并重过渡。

  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加快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确保城市、县城和建制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98%、95%和85%以上。在大浦工业区建成1座焚烧处理能力800吨/日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市区新建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1座。东海县建成裕銮生活垃圾处理场及垃圾收运体系,建成东海县城区及各乡镇与垃圾卫生填埋配套的设施。灌云县建成马河口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市区建立完善垃圾分类收集设备和管理体系,各县建设完善生活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置设施,对现行的简易垃圾处理场进行综合治理与生态恢复,解决垃圾渗滤液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推进污水处理污泥安全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全市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规范化处理率达到100%;加强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确保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2%以上。建设废旧电子电器收集网络,市及4县至少各建设1个收集点,共同组成规模化收集网络。

  危险废物安全化处置工程。完成铃木组危险废物处置中心迁址技改项目,处置规模由目前6000吨/年扩建至9000吨/年(工业固废和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分别为6000吨/年、3000吨/年)。连云港化工园区新建危险废物综合处置场所1处。积极推动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处置,争取建设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填埋能力10-20万吨),最终实现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全市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100%。

  城区园区集中化供热工程。加快推进城区及园区(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集中供热中心及其配套管网建设。城区供热管网进一步完善。建有集中供热中心的开发区完成配套供热管网建设,拆除供热管网覆盖范围内各类供热锅炉,入区企业集中供热率达到100%。对暂不具备集中供热条件的开发区,加快集中供热工程建设,先期入区企业应严格控制能源结构,必须使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低硫燃料油(含硫量应低于0.3%)等清洁能源实施临时供热,不得自建燃煤锅炉。

  8、实施农业环保工程,扎实解决突出问题

  实施农村六清六建工程。全面开展农村小康环保行动,以治理污染为重点,以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工程为抓手,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90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推广无害化技术,结合利用沼气,实施农村改厕和治理规模化养殖业污染。加快推进乡镇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积极建设简易可行、适度集中的农村生活污水和粪便处理设施。建设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收集处置处理体系和镇收集、县暂存、专业单位安全处置的农村医疗废弃物的安全处置体系;完成所有县乡河道和村庄河塘的疏浚工作。

  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全面推广氮肥深施、测土配方施肥、分段施肥等科学施肥技术,每公顷化肥(折纯)施用强度小于400千克。积极实施农田氮磷流失生态拦截工程,有效减少氮磷向周边水体的迁移。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优先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禁止在蔬菜、水果、粮食和中药材生产中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每公顷农药(折百)使用强度小于3.3千克。

  实施农业废弃物污染防治。加强废膜的回收利用,推广使用自分解农膜,农膜回收率达到95%;积极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秸秆饲料化、秸秆制板、秸秆制碳、秸秆编织等综合利用技术,加大秸秆禁烧执法力度,严禁秸秆露天焚烧和下河,建立4个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省级示范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7%;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推广猪-沼-果(菜)、沼气池、畜禽舍、厕所、日光温室四位一体的能源生态模式和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工程,逐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

  实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完成并实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科学划分禁养、控养和适养区域,实施集约化养殖。新建、扩建、改建规模化养殖场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排污申报和三同时制度,对2001年以后新改扩建、未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依法责令补办环保审批手续。对不能达标排放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实行限期治理。禁止养殖废水直接向水体排放,积极推广生物发酵床等生态养殖模式,全面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治理工程建设。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实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结合水产养殖品种严格划分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防治水产养殖污染。开展水产养殖污染调查,根据水体承载能力,确定水产养殖方式、规模、品种,调整沿海水产养殖结构和布局,积极推行生态养殖模式。改进饵料成分及投饵技术、减少残饵量,提高饵料的利用率,加强水产养殖污染的监管,及时做好养殖海区的水质监测和海区净化工作。

  实施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开展土壤污染现状调研,编制土壤污染防治规划,建立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和监测制度,强化农用土壤、城市建设用地和遗弃污染场地环境监管,加强土壤环境监测体系和能力建设。研究土壤污染的防治和修复技术,综合治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污染超标耕地,依法调整污染严重且难以修复的耕地。加大对菜篮子基地的环境管理。

  9、实施能力建设工程,逐步提升监管水平

  加强环保机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环境管理网络,充实环保人员,乡镇机关普遍设置专门环保机构,配备专职环保助理;有条件的县分片设立环保分局(工业企业集中的乡镇设立环保分局);行政村普遍明确专人负责环保工作。加快实施市辖区、开发区环保机构垂直管理。实施饮用水源保护、固体废物监管、环境污染应急、放射源监管等机构和队伍建设,各县区环境监察机构参照公务员管理,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升格为副处级单位,积极推进公益性环境保护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管理。成立市饮用水源保护支队(副处级)、市环境污染事故调查与应急处置中心、市固体废物监督管理中心、市机动车排气监管中心、市排污权交易管理中心。

  加强预警应急能力建设。制订水、气、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外来物种入侵、核与辐射等环境安全预案,构建反映灵敏、运转高效的市、县两级环境安全应急防控体系。完善环境污染事件预警系统和应急处置系统,组织开展环境污染应急演习。开展污染事件风险源基本情况调查,建立饮用水源等环境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和重点企业、重点污染物数据库,建立风险源数字化管理平台。可能引发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企业,必须制订并落实应急预案,配备必要的应急处置装备及应急物资,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对田湾核电站实施严密的在线连续监测和定期监督监测。完成对重点企业、化工园区和港口的环境风险评估,加强环境风险管理及应急能力建设。

  加强环境监控能力建设。根据环境监察、监测、宣教、信息机构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加强环境监控能力建设。建成环境实验大楼,建设市、县两级污染源远程监控网络,加强对重点污染源、风险源的监控。建设重点废水、废气、危险固体废物、放射源等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成持久性有机物(POPs)、二恶英分析实验室、生物毒性实验室,生物标本及土壤样本库、环境质量监测监控与预警指挥中心,重点加强饮用水源、地下水、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完善全市大气、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在自然保护区范围内建成生态监测站,依托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建成近岸海域环境监测中心,积极争取省环保厅在我市建设江苏省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建成海洋生态系统定位观察站和主要入海河口水质自动监测站,所有监测站实现数据联网共享。加强对近岸海域、直排海污染源及河口地区环境质量监测和监管。按建设数字环保工程,建设全市环境数据信息库和环境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三、时间节点及责任

  本节只列出重点工作时间节点及责任单位,具体要求见本方案第二节重点工程及要求。

  1、水源保护工程:

  划定保护区域,2010年,划定蔷薇河等所有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域(市水利局、市环保局、市建设局、各县区政府)。

  严格保护水源,强化蔷薇河、通榆河2条清水通道等整治,取缔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一切与保护水源无关的活动;2010年,完成对二级保护区建设项目清查,禁止新建、改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要关闭或者拆除;2012年,建设水源沿岸生态隔离带(市水利局、市环保局、各县区政府)。

  强化水厂管理,2010年,调整优化取水口设置,限期调整不符合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和区域供水规划的取水口,将市区主要水厂取水口上移,2011年,完成对城市自来水水厂的深度处理改造(市建设局、市水利局、市环保局)。

  强化应急监测,2012年,所有日供水万吨以上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建成水质自动监测站,建立完善饮用水源应急保障体系。(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市建设局、市财政局,四县政府)

  完善供水网络,2012年,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100%,自来水水质达到国家新颁布的标准;4县县城规划建设2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市水利局、市建设局、市环保局,四县政府)。

  2、总量控制工程:

  强化总量控制,2012年,万元GDP排放强度,COD控制在3kg以下,二氧化硫排放强度控制在2.5kg以下(市环保局、各县区政府)。

  强化工程减排,2012年,完成益海粮油、新海发电、东海台玻、赣榆结晶生化等单位重点减排工程,完成市立本农化公司农药生产线整体搬迁(市环保局、市经贸委、赣榆县政府、东海县政府)。

  强化达标管理,2010年开展园区综合整治;2012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对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企业限期治理(市环保局,各县区政府)

  推进化工整治,2010年,全面清理化工集中区,完成动员部署、自查自纠、限期整改及验收总结任务(市法治办、市环保局、各县政府)。

  强化自动监控,完成国控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安装联网工作。2012年,完成开发园区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设备安装和运行,形成完备的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市环保局,各县区政府)。

  3、环保引导工程:

  确立绿色理念,研究沿海开发形势,2011年,编制完成连云港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市发改委、市环保局)。

  严格环境准入,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的政策杠杆作用,以环保政策引导经济发展,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市环保局、市发改委、市经贸委)。

  保障重大项目,2012年前,完成对重大建设项目及规划等各项环评服务及排污总量争取工作(市环保局)。

  发展循环经济,力争2012年建成1个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或循环经济示范区(市经贸委、市环保局、各县区政府,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圩新区)

  4、生态建设工程:

  优化生态空间,2010年,完成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划分工作(市发改委、市环保局)

  实施生态修复,2012年,完成东亚海海岸带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实施重点海域生态修复,建成海州湾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前三岛海珍品增养殖保护区,建成海州湾海洋生态资源功能保护区(市海洋与渔业局、市环保局、连云港海事局)。

  构建生态网络,2012年,初步建成以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为主体的生态网络;受保护区域面积不低于国土面积的15%;完成沿海湿地保护规划,建立湿地保护示范基地;森林覆盖率达21%以上(市环保局、市林业局、市水利局、市规划局、市农开局)。

  5、环境整治工程:

  推进生态创建,2010年,创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完成《连云港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修编。2012年,建成6个以上省级以上环境优美乡镇,市级以上环境优美乡镇比例达40%以上(市创建办、市环保局、各县区政府)。

  实施内河整治,2010年,制订实施内河生态修复和消除黑臭计划,市区及县城主要河流基本达到功能区标准,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保持在85%以上(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市建设局、市交通局、市城管局、市海洋与渔业局、各县区政府)。

  治理近海污染,2010年起实施蔷薇河等4条主要入海河流环境综合整治,科学调整海洋功能区划,积极实施徐圩新区等尾水深海排放工程。2012年,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保持在85%以上(市环保局、市海洋与渔业局、市水利局、市港口管理局、连云港海事局、徐圩新区,相关县区政府)。

  防治流域污染,2012年,争取国家、省建设跨省、市界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系统(市环保局、市水利局、市财政局,各县政府)

  防治大气污染,加大机动车尾气排放检测力度,2010年,制定并实施城市扬尘污染防治方案,所有电厂、水泥厂和工业锅炉必须安装高效除尘设施,建成新海和连云城区高污染燃料禁烧区。2012年城市气化率达95%(市环保局、市建设局、市城管局、市公安局)。

  6、民心环保工程:

  治理油烟污染,2010年,建立行之有效的餐饮业环境管理办法,2012年,有效解决解决油烟污染扰民的突出问题(市环保局、市规划局、市建设局、市房产局、市城管局、连云港工商局、各县区政府)

  解决噪声扰民,2010年,完成城市声环境功能区的划分工作,强化噪声环境管理,切实解决噪声扰民问题。(市环保局、市公安局、市规划局、市建设局、市交通局、市城管局、各区政府)

  实施城市绿化,2012年,重点实施东盐河滨河风光带、孔望山公园等绿化项目,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m2,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市建设局、市水利局、市交通局、市国土局、各区政府)

  强化社区环境管理,2012年,创建绿色社区45个(市环保局、市城管局、各县区政府)

  7、环保建设工程:

  建设污水处理设施,2010年,完成东部城区污水截流管网建设;2012年,市区中心城区及园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3万吨/日,重点建制镇及通榆河、蔷薇河清水通道沿线所有乡镇开始建设污水处理厂,所有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中水回用率达25%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县城达65%以上,建制镇达40%以上(市建设局、市环保局、各县区政府、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徐圩新区)

  建设固体废物处置设施,2010年,全市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规范化处理率达到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2%以上,建成1座垃圾焚烧发电厂;2012年,市区新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1座;城市、县城、建制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98%、95%、85%以上,市及4县至少各建设1个废旧电子电器收集点(市城管局、市建设局、市环保局、市经贸委、各县区政府)。

  建设危险废物处置设施,2010年,完成铃木组危险废物处置中心迁址技改,2011年,在连云港化工园区新建危险废物综合处置场所1处。2012年建设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全市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100%(市环保局、市经贸委、灌云县政府、灌南县政府)。

  建设集中供热设施,2012年,城区供热管网进一步完善;建有集中供热中心的开发区完成配套供热管网建设,入区企业集中供热率达到100%(市经贸委、市环保局,各县区政府)。

  8、农村环保工程:

  实施农村环境整治,2010年,建设90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2012年前建设城乡生活垃圾收集处置处理体系和农村医疗废弃物的安全处置体系;完成所有县乡河道和村庄河塘的疏浚工作。(市建设局、市环保局、市卫生局、市水利局、市农业局,各县区政府)

  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每公顷化肥(折纯)施用强度小于400千克,每公顷农药(折百)使用强度小于3.3千克(市农业局、各县区政府)。

  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2010年,农膜回收率达到95%; 2012年,建立4个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省级示范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7%(市农业局、市农机局、市环保局、市农开局,各县区政府)

  防治畜禽养殖污染,2012年,完成并实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市农业局、市环保局、各县区政府)。

  防治水产养殖污染,2012年,严格划分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防治水产养殖污染(市海洋与渔业局、各县区政府)

  防治土壤污染污染,2012年,完成土壤污染现状调研,编制并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规划(市环保局、市农业局、市建设局、市国土局、市规划局)

  9、能力建设工程:

  加强环保机构队伍建设,2012年,完善四级环境管理网络,实施市辖区、开发区环保机构派出。有条件的县分片设立环保分局(工业企业集中的乡镇设立环保分局),各县区环境监察机构参照公务员管理,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升格为副处级单位,积极推进公益性环境保护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管理。成立市饮用水源保护支队(副处级)、市环境污染事故调查与应急处置中心、市固体废物监督管理中心、市机动车排气监管中心、市排污权交易管理中心(市编办、市人事局、市环保局,各县区政府)。

  加强预警应急能力建设,2010年,构建反映灵敏、运转高效的市、县两级环境安全应急防控体系,2012年,完成对重点企业、化工园区和港口的环境风险评估(市环保局、市安监局、市公安局、市消防支队、市财政局,各县区政府)。

  加强环境监控能力建设,2012年,基本完成环境监察、监测、宣教、信息机构现代化建设任务,争取建成近岸海域环境监测中心,建成1万平方米环境实验大楼(市环保局、市编办、市财政局、市规划局、市国土局)。

  四、保障措施及考核

  1、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有关部门和各县区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市沿海开发环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沿海开发进程中环境保护全局性重大问题的决策研究,协调处理好沿海开发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环保工作矛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重点负责行动方案的实施与评估,按照领导小组的要求及时解决在沿海开发中遇到的一些重大环保问题,切实把行动方案涉及到的相关任务与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完善综合决策机制。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对重大经济、技术政策和产业发展、资源开发等规划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推动综合决策的规范化、制度化,从源头控制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保障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在进行城市规划、土地规划、区域资源开发、产业结构调整、开发区建设等重大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充分评价对环境产生的影响,避免因决策失误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制定政策、规划和实施管理过程中,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全面结合,统筹考虑,做到既促进经济发展又不破坏自然资源、危害生态环境。

  加强区域环境合作。建立和完善与徐州、淮安、宿迁、临沂、日照等周边区域的环境保护合作协调机制,实行环境监测信息共享和重大环境问题通报制度,建立区域环境冲突协调解决机制,探索跨区域环境污染的补偿机制,加强突发性环境污染预警系统建设,共同提高区域环境保护水平和环境质量。

  创新环保投融资体制。加大政府对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公共财政对环保的投入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固体废物处置的收费标准,推进市场化运作,以BOT、TOT等多种形式拓展投融资渠道,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和民营资本;精心打造环保投资平台,研究组建环保投资公司。实行绿色信贷政策,通过完善企业环境行为信息评定及公开机制,建立企业信贷准入门槛,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制定有利于环保的收费政策,试行主要水污染物和二氧化硫排污指标初始分配的有偿使用,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推行排污权抵押贷款。

  促进环保公众参与。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教育,普及环境科技知识,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实施政府环境行为和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完善有奖举报等激励机制和公众听证制度,使公众充分享有环境知情权、监督权和议事权,积极参与区域规划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充分调动全社会各个层面的能动性,共同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加强科技攻关。积极开展入海河道污染风险评估与防范、入海口湿地净化系统和陆源污染控制研究,重点加快入海河口及近海海域环境容量优化配置的技术攻关,为沿海开发提供有力支撑;加强国际环保合作,积极引进先进的沿海开发环保技术和管理经验,进一步提升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二)考核要求

  认真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把行动方案中环境保护目标和指标的落实情况纳入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责任考核体系,由市政府逐年分解下达环保目标任务。建立考核评估机制,加强对行动方案执行情况的督促和检查。由市目标办、监察局、环保局组织对行动方案中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目标、各地区主要污染物削减情况、重点工程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城市环境质量变化情况逐年进行考核,考核结果通过新闻媒体公开向社会发布。对为环境保护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每年安排专项环保奖励资金予以表彰和奖励。对完不成年度目标任务的,在各类评先创优活动中,实行环保一票否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