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依据
为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培育新兴业态,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我市产业竞争力。
到2020年,全市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进一步深化,新业态、新模式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大中型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到苏北前列。“5511”工程加快实施,即力争创建5家智能制造示范企业(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培育50家星级上云企业,推进100个智能化生产线建设,引导1000家企业实现业务上云。智能制造水平不断提高,智能制造投入年均增长15%以上,省、市示范智能车间达到30个,工业机器人应用50台。企业融合创新能力明显提升,重点企业内部信息化综合集成、大数据运用、跨企业协同和组织创新等互联网化水平显著提升,石化、医药等重点领域的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生产管理信息化普及率超过80%,数控设备应用超过60%。
到2025年,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发展迈上新台阶,融合发展新模式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广泛普及,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发展生态体系日趋健全,制造业竞争力大幅提升。打造1个以上重点领域国内有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2个以上重点行业服务平台。在石化、医药等重点领域,成为国内两化深度融合的示范区和行业高地。
三、主要内容
制定本市具体实施方案,涉及工业互联网平台、融合创新、企业上云、融合应用、基础支撑、安全保障,共6大类20条。
一是实施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提升工程。大力发展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建设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引进培育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着力构建互联网双创平台。
二是实施融合创新示范工程。实施项目智慧管理示范、培育智能制造示范、打造智慧园区示范。
三是实施工业企业上云工程。鼓励企业核心业务上云、促进云服务机构发展、推进云技术产品创新。
四是实施深度融合应用工程。提升企业融合应用水平、培育融合新模式、提升解决方案供给能力。
五是实施基础支撑提升工程。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升级、加快企业内部网络改造、推进网络降本增效、加快支撑载体建设。
六是实施安全保障强化工程。提升工业互联网防护能力、提高工控企业安全防范水平、建立工业互联网数据安全保护体系。
四、适用范围
全市涉企服务政府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参照执行。
五、重点举措
(一)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市、县(区)联动机制,形成合力,协同推进全市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发展,研究重大政策,解决重大问题,部署实施重大工程。市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建立协同推进、统计监测、评估和监督考核机制。各县区政府要健全工作机制,制定实施方案,推动工作落地。
(二)落实政策引导。要充分发挥各类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争取省级相关政策,统筹使用好各类风险补偿资金和产业基金,大力支持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重点鼓励企业互联网化提升和企业上云,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快发展。围绕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应用推广等关键环节,强化财政资金导向作用,实施精准扶持。引导各类投资基金向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工业互联网平台等领域的倾斜。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工业互联网发展的信贷投放力度。
(三)加大人才支撑。落实市委“人才新政20条”,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大力引进国内外工业互联网领军人才和创业创新团队,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技术中心,培养造就一批掌握工业互联网核心技术、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科技领军专家、高层次专业人士和职业技术人才相结合的人才梯队。建设工业互联网培训教育基地,加强相关领域人才的培训能力。
(四)开展示范推广。支持我市重点园区、骨干企业、研究机构与国内外先进示范的全面交流和深度合作,组织开展行业典型的试点示范项目现场观摩和交流对接活动,引导行业企业对标学习和赶超。建立线上、线下立体化的宣传渠道,全面宣传我市制造业与互联网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营造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良好环境。
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加快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pdf